周易研究 2008年第2期(总第八十八期)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 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 张文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 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 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 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 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易传》;象数;义理;天人合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20042-10 Unity of Image- 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 Integr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Unique Quality of the Yi zhuan ZHANG Erzhi Center for Zhouyi Ancient Chinese Philo 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he earliest literat ure extant which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ed the Ancient Text of the Zhouyi. Now that the Ancient Text of the Zhouyi is composed of the symbolic system and the state ments affiliated to the hexagrams and 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turned out to be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studies of the Zhouyi. For the authors of the yi :huan, the hexagram and line statements resulted from the sages contemplation on the images conceived in the semiotic system whereas the moral principles exposed by the Zhouyi are based on the image- numerology. In other words, image- numerology conceives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y can not be separated into two. Furthermore, the unity of image-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s is unfolded against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ity. Deducing the Dao( Way) of human from the Dao of heaven is the theoretic bedrock against which the Yi -huan expounded the unity of 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s. Key words: Yi -huan; image- numerology; moral principl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周易》由三部分组成六十四卦卦爻符号系统,卦爻辞(即古经)及《易 传》(包括:《彖传》上、下1,《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及《杂卦 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而每个六画别卦又由两个三画经卦组成。按照朱熹的说法,伏羲作八卦和 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易传》,即《汉书·艺文志》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自 从北宋的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中对孔子作《易传》提出质疑以后,人们便对《易传》为圣人所作产生了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张文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nki.net
周易研究 2008 年第 2 期(总第八十八期) 收稿日期 :2008 - 03 - 05 作者简介 :张文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师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 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 张 文 智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 ,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 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 ,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 周 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 ,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 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 数蕴含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 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 ,法天文以立人文 ,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易传》;象数 ;义理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882 (2008) 0220042210 Unity of Image2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 , Integr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 Unique Quality of the Yi zhua n ZHAN G Wen2zhi (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 Shandong University , Jinan 250100 , China) Abstract : Yi z huan , which had exerted far2reaching influence upon hermeneutics of t he Zhouyi in t he past dynasties , is t he earliest literature extant which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ed t he Ancient Text of t he Zhouy i. Now t hat t he Ancient Text of t he Zhouy i is composed of t he symbolic system and t he statements affiliated to t he hexagrams and lines , t 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t he two components turned out to be a critical issue in t he st udies of t he Zhouyi. For t he aut hors of t he Yi z huan , t he hexagram and line statements resulted from t he sages’ contemplation on t he images conceived in t he semiotic system whereas t he moral principles exposed by t he Zhouy i are based on t he image2numerology. In ot her words , image2numerology conceives moral principles and t hey can not be separated into two. Furt hermore , t he unity of image2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s is unfolded against t 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ity. Deducing t he Dao (Way) of human from t he Dao of heaven is t he t heoretic bedrock against which t he Yi z huan expounded t he unity of numerology and moral principles. Key words : Yi z huan ; image2numerology ; moral principle ;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众所周知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周易》由三部分组成 :六十四卦卦爻符号系统 ,卦爻辞(即古经) 及《易 传》(包括《: 彖传》[上、下]《, 象传》[上、下]《, 系辞传》[上、下]《, 文言传》《, 说卦传》《, 序卦传》及《杂卦 传》七种十篇 ,又称“十翼”) ,而每个六画别卦又由两个三画经卦组成。按照朱熹的说法 ,伏羲作八卦和 六十四卦 ,文王作卦辞 ,周公作爻辞 ,孔子作《易传》,即《汉书 ·艺文志》所谓“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自 从北宋的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中对孔子作《易传》提出质疑以后 ,人们便对《易传》为圣人所作产生了 24
怀疑。即便如此,大多数人仍认为《易传》贯穿着儒家思想。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古史辩派”,不仅对 《易传》的制作年代提出进一步的大胆的质疑,而且对传统所说的《周易》古经的作者、制作机制与制作年 代等也提出了质疑。“古史辩派”的发起人顾颉刚认为,《周易》的卦爻辞乃是“无数次的个人占筮记录的 集合”,而《易传》特别是《系辞传》乃为西汉人所作。夏含夷先生对顾颉刚关于卦爻辞为“无数次的个人 占筮记录的集合”的说法进行了驳斥,认为卦爻辞的制作一定与卦象有关,而且是在一种理性思维的指 导下完成的。(第13页)笔者认为,夏含夷所言极是,因为《周易》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之间确实存在 种内在的联系。而帛书《易传》的出土,更直接推翻了顾颉刚等人《易传》为汉人所作的论断,而且为我们 厘清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证据。以前曾有人认为今本《系辞传》与《文言传》中“子 曰”之“子”不一定指“孔子”,而帛书《易传》中直接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弟子论《易》的话语,并说孔子“老而 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与《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正好相印 证),而且今本《系辞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今本《说卦传》前三段内容皆存在于帛书《易传》,再加上《论 语》也谈到孔子论《易》的两段话,这些就足以证明,尽管孔子不一定像《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序 《彖》、《系》、《象》、《说卦》、《文言》”,也不一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孔子作“《彖》《象》、《系辞》、《文 言》、《序卦》之属十篇”,但孔子至少研究过《周易》并对它进行了许多阐发,今本《周易》也因而贯穿着孔 子及儒家后学的思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尽管《易传》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但《易传》十篇的内在 思想仍是一以贯之的 《易传》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典籍,对后世的易学诠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 知,后世的易学有所谓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分,而后世所说的象数与义理皆可在《易传》中找到其根源。 总的来说,两汉象数易学兴盛,而疏忽了义理;魏晋强调玄学义理,对象数又贬低过度;宋明着重以“理” “心”解《易》,对象数又有所偏离。②而《易传》采取的是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 脱胎于象数。脱离了象数,义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而脱离义理只谈象数,就会拘泥于象数而 不能上达“圣人之意”。在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下,《易传》还构画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前人 虽对《易传》的这些特点多有涉及但很少有人对其内在机制进行系统地阐发。本文试图对《易传》象数 与义理合一的模式,及其由天道推及人道的思维理路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以期对《周易》有一个更为综 合的把握,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之所在。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不吝批评指正 观象系辞 前文已述,《周易》古经由六十四卦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组成,那么,这些卦符与卦爻辞之间有无 内在联系呢?顾颉刚认为卦爻辞反映的是一些历史故事和卜筮记录,与卦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夏含 夷认为,卦爻辞与卦符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卦爻辞是在一种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制作的。从历代易学家对 《周易》的诠释来看,一般来说,象数易学家多主张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义理易学家则 多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有象数、义理兼综者。后世的象数学家如虞翻倾向于为卦爻 辞乃至《易传》中的每个字都找到其象数根据,因而最后支离了《周易》的本义。而后世的义理易家如王 弻则扫象不谈(其实他在注解《周易》时仍不能完全脱离开象数),从而掩没了《周易》本身固有的特点 而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古经的卦爻辞是由“观象”而来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 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上》) ①《论语·述而》载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子路》则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 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子曰:“不占而已矣。” ②尽管邵雍重新建构了其复杂而精密的象数体系,尽管朱震、朱喜等也重视象数,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易传》中的象数、义 理合一模式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怀疑。即便如此 ,大多数人仍认为《易传》贯穿着儒家思想。20 世纪 20 年代兴起的“古史辩派”,不仅对 《易传》的制作年代提出进一步的大胆的质疑 ,而且对传统所说的《周易》古经的作者、制作机制与制作年 代等也提出了质疑。“古史辩派”的发起人顾颉刚认为《, 周易》的卦爻辞乃是“无数次的个人占筮记录的 集合”,而《易传》特别是《系辞传》乃为西汉人所作。夏含夷先生对顾颉刚关于卦爻辞为“无数次的个人 占筮记录的集合”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认为卦爻辞的制作一定与卦象有关 ,而且是在一种理性思维的指 导下完成的。(第 13 页) [1 ]笔者认为 ,夏含夷所言极是 ,因为《周易》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之间确实存在一 种内在的联系。而帛书《易传》的出土 ,更直接推翻了顾颉刚等人《易传》为汉人所作的论断 ,而且为我们 厘清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证据。以前曾有人认为今本《系辞传》与《文言传》中“子 曰”之“子”不一定指“孔子”,而帛书《易传》中直接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弟子论《易》的话语 ,并说孔子“老而 好《易》,居则在席 ,行则在橐”(与《史记 ·孔子世家》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正好相印 证) ,而且今本《系辞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今本《说卦传》的前三段内容皆存在于帛书《易传》,再加上《论 语》也谈到孔子论《易》的两段话 , ①这些就足以证明 ,尽管孔子不一定像《史记 ·孔子世家》所说“序 《彖》《、系》《、象》《、说卦》《、文言》”,也不一定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孔子作“《彖》《、象》《、系辞》《、文 言》《、序卦》之属十篇”,但孔子至少研究过《周易》并对它进行了许多阐发 ,今本《周易》也因而贯穿着孔 子及儒家后学的思想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尽管《易传》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但《易传》十篇的内在 思想仍是一以贯之的。 《易传》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典籍 ,对后世的易学诠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 知 ,后世的易学有所谓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分 ,而后世所说的象数与义理皆可在《易传》中找到其根源。 总的来说 ,两汉象数易学兴盛 ,而疏忽了义理 ;魏晋强调玄学义理 ,对象数又贬低过度 ;宋明着重以“理”、 “心”解《易》,对象数又有所偏离。② 而《易传》采取的是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 :象数蕴含着义理 ,义理 脱胎于象数。脱离了象数 ,义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而脱离义理只谈象数 ,就会拘泥于象数而 不能上达“圣人之意”。在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下《, 易传》还构画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前人 虽对《易传》的这些特点多有涉及 ,但很少有人对其内在机制进行系统地阐发。本文试图对《易传》象数 与义理合一的模式 ,及其由天道推及人道的思维理路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 ,以期对《周易》有一个更为综 合的把握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之所在。不当之处 ,请大方之家不吝批评指正。 一、观象系辞 前文已述《, 周易》古经由六十四卦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组成 ,那么 ,这些卦符与卦爻辞之间有无 内在联系呢 ? 顾颉刚认为卦爻辞反映的是一些历史故事和卜筮记录 ,与卦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夏含 夷认为 ,卦爻辞与卦符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卦爻辞是在一种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制作的。从历代易学家对 《周易》的诠释来看 ,一般来说 ,象数易学家多主张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而义理易学家则 多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 ,也有象数、义理兼综者。后世的象数学家如虞翻倾向于为卦爻 辞乃至《易传》中的每个字都找到其象数根据 ,因而最后支离了《周易》的本义。而后世的义理易家如王 弼则扫象不谈(其实他在注解《周易》时仍不能完全脱离开象数) ,从而掩没了《周易》本身固有的特点。 而在《易传》作者看来《, 周易》古经的卦爻辞是由“观象”而来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 ,忧 虞之象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系辞上》) 34 ① ② 《论语 ·述而》载有 ,子曰“: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子路》则有 ,子曰“: 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 ,不可 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周易》恒卦九三爻辞) 子曰“: 不占而已矣。” 尽管邵雍重新建构了其复杂而精密的象数体系 ,尽管朱震、朱喜等也重视象数 ,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易传》中的象数、义 理合一模式
也就是说,圣人通过“观象”而“系辞”,卦爻辞中的吉凶、悔吝等断语都有其卦象根据。 撇开《易传》的这些论断不说,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周易》古经与卦符之间是否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答案是肯定的。如乾卦从初爻至上爻,描述了自“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至“亢龙有悔”的由下及上的 种象征;剥卦从初爻的“剥床以足”至四爻的“剥床以肤”,揭示的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剥落的过程;咸 卦从初爻“咸其母”至上爻的“咸其辅颊舌”反映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相感应的程序;渐卦从初爻的“鸿渐 于干”,二爻“渐于磐”,三爻“渐于陆”,四爻“渐于木”,五爻“渐于陵”,最后到上爻又“渐于陆”,描述的是 大雁鸟从下至上渐进的过程。又如既济、未济之初爻皆曰“濡其尾”,而上爻爻辞则都有“濡其首”,初上 与首尾之象一目了然;井卦从初爻的“井泥”到上爻的“井收”,亦涵有从井底至井口整个一口井的形象。 另外,如《噬嗑·初九》“屦校灭趾”,《大壮·初九》“壮于趾”,《央·初九》“壮于前趾”,《贲·初九》“贲其 趾”,《鼎·初六》“鼎颠趾”等说明这些卦之初爻确有足趾之象,而《妡·上九》“妡其角”,《晋·上九》“晋 其角”又显示这些卦上爻确有头角之象。又如损卦()六五爻辞有“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而作为损卦之覆卦的益卦()之六二爻辞则为“或益之十朋之龟,费克违,永贞吉”;央卦()的九四爻 辞为“臀无肤,其行次且”,而作为央卦之覆卦的妡卦()之六三爻辞同样有“臀无肤,其行次且”。显然 这两则例子取的是反对之象。在夏含夷看来渐卦寓示着夫妻分离,而作为渐卦之覆卦的归妹卦则寓示 着嫁取。二者不仅卦爻画相对,而其卦爻辞的内涵也有许多相对之处。损卦与益卦之间、泰卦与否卦之 间的这种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足以证明,《周易》卦爻辞的作者,的确应考虑过卦符与卦爻辞之间的对应 关系,亦即“观象系辞”的问题,而且是在一种理性思维指下的“观象系辞”。而至于卦名与卦象之间的关 系,孔颖达总结道 圣人名卦,体例不同,或则以物象而为卦名者,若否、泰、剥、颐、鼎之属是也,或以象之所用而为 卦名者,即乾坤之属是也。如此之类多矣。虽取物象,乃以人事而为卦名者,即家人、归妹、谦、履之 属是也。所以如此不同者,但物有万象,人有万事,若执一事,不可包万物之象;若限局一象,不可总 万有之事。故名有隐显,辞有踡驳,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故《系辞》云:“上下无常,刚柔相 易,不可为典要。”(第1页)21 正是在主张“观象系辞”的基础上,《易传》作者才认为:“《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上》)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系辞下》而象征万事万物的八卦又是如何得来的呢?《系辞 下》指出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也就是说,八卦之所以能够象征万事万物,是因为它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而被提炼出来的能够 涵盖万象的符号。八卦符号因而能够彰显“神明之德”与“万物之情”。正是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易 传》才建构了其象数与义理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宏大体系 如果仅仅为了说明《周易》的卦爻辞是由“观象”而来,《易传》就不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其“观象系辞”说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象数与义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才是《易传》思想经久 不衰的真正原因。 二、象数与义理的合一 《周易》卦爻辞既然是由“观象”而来,而“观象”又以“仰观俯察”为基础,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 便揭示了一种普适的涵盖整个宇宙万有之理的大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 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来过,曲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也就是说 ,圣人通过“观象”而“系辞”,卦爻辞中的吉凶、悔吝等断语都有其卦象根据。 撇开《易传》的这些论断不说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周易》古经与卦符之间是否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答案是肯定的。如乾卦从初爻至上爻 ,描述了自“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至“亢龙有悔”的由下及上的 一种象征 ;剥卦从初爻的“剥床以足”至四爻的“剥床以肤”,揭示的是一种自下而上逐渐剥落的过程 ;咸 卦从初爻“咸其母”至上爻的“咸其辅颊舌”,反映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相感应的程序 ;渐卦从初爻的“鸿渐 于干”,二爻“渐于磐”,三爻“渐于陆”,四爻“渐于木”,五爻“渐于陵”,最后到上爻又“渐于陆”,描述的是 大雁鸟从下至上渐进的过程。又如既济、未济之初爻皆曰“濡其尾”,而上爻爻辞则都有“濡其首”,初上 与首尾之象一目了然 ;井卦从初爻的“井泥”到上爻的“井收”,亦涵有从井底至井口整个一口井的形象。 另外 ,如《噬嗑 ·初九》“屦校灭趾”《, 大壮 ·初九》“壮于趾”《, 夬 ·初九》“壮于前趾”《, 贲 ·初九》“贲其 趾”《, 鼎 ·初六》“鼎颠趾”等说明这些卦之初爻确有足趾之象 ,而《姤 ·上九》“姤其角”《, 晋 ·上九》“晋 其角”又显示这些卦上爻确有头角之象。又如损卦 ( ) 六五爻辞有“或益之十朋之龟 ,弗克违 ,元吉”, 而作为损卦之覆卦的益卦( ) 之六二爻辞则为“或益之十朋之龟 ,费克违 ,永贞吉”;夬卦( ) 的九四爻 辞为“臀无肤 ,其行次且”,而作为夬卦之覆卦的姤卦( ) 之六三爻辞同样有“臀无肤 ,其行次且”。显然 , 这两则例子取的是反对之象。在夏含夷看来 ,渐卦寓示着夫妻分离 ,而作为渐卦之覆卦的归妹卦则寓示 着嫁取。二者不仅卦爻画相对 ,而其卦爻辞的内涵也有许多相对之处。损卦与益卦之间、泰卦与否卦之 间的这种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足以证明《, 周易》卦爻辞的作者 ,的确应考虑过卦符与卦爻辞之间的对应 关系 ,亦即“观象系辞”的问题 ,而且是在一种理性思维指下的“观象系辞”。而至于卦名与卦象之间的关 系 ,孔颖达总结道 : 圣人名卦 ,体例不同 ,或则以物象而为卦名者 ,若否、泰、剥、颐、鼎之属是也 ,或以象之所用而为 卦名者 ,即乾坤之属是也。如此之类多矣。虽取物象 ,乃以人事而为卦名者 ,即家人、归妹、谦、履之 属是也。所以如此不同者 ,但物有万象 ,人有万事 ,若执一事 ,不可包万物之象 ;若限局一象 ,不可总 万有之事。故名有隐显 ,辞有踳驳 ,不可一例求之 ,不可一类取之。故《系辞》云“: 上下无常 ,刚柔相 易 ,不可为典要。”(第 1 页) [2 ] 正是在主张“观象系辞”的基础上《, 易传》作者才认为 “:《易》者 ,象也 ;象也者 ,像也。”《( 系辞上》) “爻也者 ,效此者也 ;象也者 ,像此者也。”《( 系辞下》) 而象征万事万物的八卦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系辞 下》指出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 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也就是说 ,八卦之所以能够象征万事万物 ,是因为它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而被提炼出来的能够 涵盖万象的符号。八卦符号因而能够彰显“神明之德”与“万物之情”。正是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 易 传》才建构了其象数与义理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宏大体系。 如果仅仅为了说明《周易》的卦爻辞是由“观象”而来《, 易传》就不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其“观象系辞”说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象数与义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才是《易传》思想经久 不衰的真正原因。 二、象数与义理的合一 《周易》卦爻辞既然是由“观象”而来 ,而“观象”又以“仰观俯察”为基础 ,在《易传》作者看来《, 周易》 便揭示了一种普适的、涵盖整个宇宙万有之理的大道 : 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 济天下 ,故不过。旁行而不流 ,乐知天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 ,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来过 ,曲 44
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 又说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远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同上)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过《易传》的阐释,便成为无所不包的哲理之书了。 尽管《周易》已被提升为内涵丰富的哲理之书,但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仍具有卜筮功能,认为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 在《易传》作者看来,卦爻辞是圣人通过“观象”而来,人们通过深研卦爻辞与卦爻象就能体悟圣人所要阐 释的道理。冋样,人们通过一定的步骤而占得某卦,该卦卦爻辞及卦爻象便能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从 而发挥《周易》决疑的功能。那么,占卦的具体步骤又如何呢?《系辞上》指出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二,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 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 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 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 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 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在《易传》作者看来,“大衍之数”(即五十)是进行演卦运算的基本数字。《系辞上》又说“天生神物,圣人 则之”,此处“神物”即指蓍草而言。《易传》作者认为,蓍草有帮助人们预知未来的灵性。为什么要用“五 之数,《易传》作者没有作具体的解释,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刘歆认为,“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 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汉书·律历志》京房认为“五 十”指“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第279页)崔憬认为,“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 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 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第369页)这些说法都比较牵强。朱熹的解释则较为 合理,“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第238页)4虽然朱熹所说的“河图”不一定 就是《易传》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系辞上》之“河图”,但把五、十相配属土,一、六相配属水,、七 相配属火,三、八相配属木,四、九相配属金的传统在《易传》制作的年代应该已经形成因为我们可以在 《管子》等典籍中找到这种配置,而且这种配置也正好可以解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干宝把“大衍之数的“衍释为“合”,我们认为是很有道理的。(第369页)而此处又说“凡天地之数五 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那么为什么不用“五十有五”而用“五十”呢?虞翻认为,“天地数见 于此,故大衍之数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这种说法有牵强之处。我们认为,尽管十个自然数之和为五 十五,但这里筮卦用五十,恐怕还是与当时五、十主土,而土又生万物的概念有观。这样,通过三次操作 而得出一爻,十八次操作而得出一个六画之卦。乾坤两卦合起来正好是360策,相当于一年的日期数 而整个《周易》六十四卦的总策数为11520,象征天下万有之各种情状。也就是说,通过这种衍算,可以 得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及八卦之象,换言之即数能生象,即所谓“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 定天下之象”。(《系辞上》)人们也就可以根据所占得的卦象来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在《易传》作者看 来,通过这样的衍算,就能明了《周易》所象征的变化之道,亦即这种衍算能够“显道神德行”所以人们可 以通过体悟这种变化之道而参赞神明。 虽然《易传》作者不否认《周易》有预测的功能,但他(们)更强调易象给人的启示意义,这样才能获知 “变化之道”和“神之所为 子曰“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 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 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系辞上》 也就是说,圣人作《易》是为了启示人们开展事业,成就事务。通过易道,圣人彻悟了天地之道,并以此来 e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 又说 : 夫易广矣 ,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 ,以言乎远则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同上)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 ,经过《易传》的阐释 ,便成为无所不包的哲理之书了。 尽管《周易》已被提升为内涵丰富的哲理之书 ,但在《易传》作者看来《, 周易》仍具有卜筮功能 ,认为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 ,以动者尚其变 ,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系辞上》) 在《易传》作者看来 ,卦爻辞是圣人通过“观象”而来 ,人们通过深研卦爻辞与卦爻象就能体悟圣人所要阐 释的道理。同样 ,人们通过一定的步骤而占得某卦 ,该卦卦爻辞及卦爻象便能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 ,从 而发挥《周易》决疑的功能。那么 ,占卦的具体步骤又如何呢 ?《系辞上》指出 : 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二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归奇于 以 象闰 ,五岁再闰 ,故再 而后挂。天一 ,地二 ;天三 ,地四 ;天五 ,地六 ;天七 ,地八 ;天九 ,地十。天数 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 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 ,当期之日。二篇之策 ,万有一 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 ,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申之 ,触类而长 之 ,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 ,是故可与酬酢 ,可与祐神矣。 在《易传》作者看来“, 大衍之数”(即五十) 是进行演卦运算的基本数字。《系辞上》又说“天生神物 ,圣人 则之”,此处“神物”即指蓍草而言。《易传》作者认为 ,蓍草有帮助人们预知未来的灵性。为什么要用“五 十”之数《, 易传》作者没有作具体的解释 ,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刘歆认为“, 元始有象一也 ,春秋二 也 ,三统三也 ,四时四也 ,合而为十 ,成五体。以五乘十 ,大衍之数也。”《( 汉书 ·律历志》) 京房认为“五 十”指“十日 ,十二辰 ,二十八宿也 ,凡五十”; (第 279 页) [ 2 ] 崔憬认为“, 艮为少阳 ,其数三。坎为中阳 ,其 数五。震为长阳 ,其数七。乾为老阳 ,其数九。兑为少阴 ,其数二。离为中阴 ,其数十。巽为长阴 ,其数 八。坤为老阴 ,其数六。八卦之数 ,总有五十。”(第 369 页) [3 ]这些说法都比较牵强。朱熹的解释则较为 合理“, 大衍之数五十 ,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第 238 页) [4 ] 虽然朱熹所说的“河图”不一定 就是《易传》所说的“河出图 ,洛出书”《( 系辞上》) 之“河图”,但把五、十相配属土 ,一、六相配属水 ,二、七 相配属火 ,三、八相配属木 ,四、九相配属金的传统在《易传》制作的年代应该已经形成 ,因为我们可以在 《管子》等典籍中找到这种配置 ,而且这种配置也正好可以解释“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干宝把“大衍之数”的“衍”释为“合”,我们认为是很有道理的。(第 369 页) [3 ]而此处又说“凡天地之数五 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那么为什么不用“五十有五”而用“五十”呢 ? 虞翻认为“, 天地数见 于此 ,故大衍之数略其奇五 ,而言五十也”,这种说法有牵强之处。我们认为 ,尽管十个自然数之和为五 十五 ,但这里筮卦用五十 ,恐怕还是与当时五、十主土 ,而土又生万物的概念有观。这样 ,通过三次操作 而得出一爻 ,十八次操作而得出一个六画之卦。乾坤两卦合起来正好是 360 策 ,相当于一年的日期数。 而整个《周易》六十四卦的总策数为 11520 ,象征天下万有之各种情状。也就是说 ,通过这种衍算 ,可以 得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及八卦之象 ,换言之即数能生象 ,即所谓“通其变 ,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 ,遂 定天下之象”。《( 系辞上》) 人们也就可以根据所占得的卦象来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在《易传》作者看 来 ,通过这样的衍算 ,就能明了《周易》所象征的变化之道 ,亦即这种衍算能够“显道神德行”,所以人们可 以通过体悟这种变化之道而参赞神明。 虽然《易传》作者不否认《周易》有预测的功能 ,但他(们) 更强调易象给人的启示意义 ,这样才能获知 “变化之道”和“神之所为”: 子曰“: 夫易何为而作也 ? 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 志 ,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 ,卦之德方以知 ,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 洗心 ,退藏于密 ,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 ,知以藏往。《( 系辞上》) 也就是说 ,圣人作《易》是为了启示人们开展事业 ,成就事务。通过易道 ,圣人彻悟了天地之道 ,并以此来 54
完成平定天下之业,解决天下所有疑惑。因而,通过卜筮而稽疑也就成《周易》功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卜筮只是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契悟易道即天地之道,并把“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作为追求的 目标。只有通过持有这种意念来“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才能培育出“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预知能力。这就为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提供了理论前提,也为张载所主张的“易 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正蒙·大易篇第十四》作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除此之外,《易传》作者还 强调极深研几、与天地感通为一的境界:“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受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易,圣 人之所以极深而硏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系辞上》)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篇》)的说法,以及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 物为一体”的观点与这种境界亦有内在的相通之处。(第25页)1 正是在上述思维理路的指导下,《易传》虽然把象数作为《周易》制作的根据,但其最终目的是要阐明 象数所蕴含的义理。这与帛书《易传·要》篇所载“子曰:《易》,我后其祝卜,我观亓德义耳也”,其旨相 同。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 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系辞 下》)。虽然卦名、卦爻象以及卦爻辞很简约但其寓意却深远广阔。对于卦爻象、卦爻辞及其寓示意义 《易传》指出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 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 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成化。(《系辞上》) 这里仍是在说圣人是通过“观象”而“系辞”的,但《系辞传》的作者强调的是卦爻辞所寓示的微言大义 所以在这一段的下面举了七个卦爻辞之微言大义的例子。如,《大过》初爻的爻辞为:“藉用白茅,无咎 看似如些简约的一句话,《系辞上》却借孔子之言发挥到“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籍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又如,《节》卦初九爻的爻辞为 “不出户庭,无咎。”同样简单的一句话,《系辞传》的作者却认为它寓有深刻的人文意义:“乱之所生也,则 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惧密而不出也。”《系辞传》对《周 易》古经卦爻辞的发挥,几乎都是这种模式。《文言传》也不例外,如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文言传》 发挥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 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本来十分简单的四个字 通过《文言传》的发挥,便具有了深刻的道德内涵。这一特点在《彖传》和《象传》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 《恒》卦的卦辞为:“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彖传》对此发挥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 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 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 可见矣。恒卦的卦象为上震下巽,《象传》认为这一卦象的寓示意义在于:“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序卦传》描述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在《易传》作者看来每卦六爻亦构成一个相互联系 的系统,六爻之间便存在乘、承、比应之关系。若阴爻在上,阳爻在下,那么,上面的阴爻就是“乘”下面 的阳爻。如《屯》卦六二爻的爻辞为:“屯如遑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而《象》 辞是这样解释的:“六二’之难,乘刚也。”意思是说,六二爻辞之所以“屯如遭如”是因为这一爻是阴爻 而“乘”初九阳刚之爻的缘故。在《易传》作者看来,阴“乘”阳一般为凶。“承”指在一卦之中,若阳爻在 上,阴爻在下,则谓此阴爻“承”上面的阳爻。反之亦然。如《师·象》“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指师卦九 上“承”六五之“宠”。《节》卦六四爻之《象》辞“‘安节’之‘亨’,承上道也”,指节卦六四上“承”九五,所以 才“亨”。在《易传》作者看来,阴“承”阳一般为吉。“比”指一个卦体中相邻的两个爻,如果这两个爻一为 阴爻,一为阳爻,则称为得“比”。如《比》卦六四爻之《象》辞“外比于贤,以从上也”,指比卦六四与九五相 比。所谓“应”指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存在着一种相呼应的关系。若相对应的两爻为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完成平定天下之业 ,解决天下所有疑惑。因而 ,通过卜筮而稽疑也就成《周易》功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卜筮只是手段 ,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契悟易道即天地之道 ,并把“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作为追求的 目标。只有通过持有这种意念来“洗心”“, 退藏于密 ,吉凶与民同患”,才能培育出“神以知来 ,知以藏往” 预知能力。这就为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 荀子 ·大略》) 提供了理论前提 ,也为张载所主张的“易 为君子谋 ,不为小人谋”《( 正蒙 ·大易篇第十四》) 作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除此之外《, 易传》作者还 强调极深研几、与天地感通为一的境界“: 易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受而遂通天下之故”“, 夫易 ,圣 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 ;唯神也 ,故不疾而速 ,不行 而至。”《( 系辞上》) 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正蒙 ·大心篇》) 的说法 ,以及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 物为一体”的观点与这种境界亦有内在的相通之处。(第 25 页) [ 5 ] 正是在上述思维理路的指导下《, 易传》虽然把象数作为《周易》制作的根据 ,但其最终目的是要阐明 象数所蕴含的义理。这与帛书《易传 ·要》篇所载“子曰《: 易》,我后其祝卜 ,我观亓德义耳也”,其旨相 同。在《易传》作者看来《, 周易》“彰往而察来 ,而微显阐幽 ,开而当名 ,辩物 ,正言 ,断辞 ,则备矣。其称名 也小 ,其取类也大。其旨远 ,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 ,因贰以济民行 ,以明失得之报”《( 系辞 下》) 。虽然卦名、卦爻象以及卦爻辞很简约 ,但其寓意却深远广阔。对于卦爻象、卦爻辞及其寓示意义 , 《易传》指出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 ,而观其会 通 ,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是故谓之爻。言天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 乱也。拟之而后言 ,议之而后动 ,拟议以成其成化。《( 系辞上》) 这里仍是在说圣人是通过“观象”而“系辞”的 ,但《系辞传》的作者强调的是卦爻辞所寓示的微言大义。 所以在这一段的下面举了七个卦爻辞之微言大义的例子。如《, 大过》初爻的爻辞为“: 藉用白茅 ,无咎。” 看似如些简约的一句话《, 系辞上》却借孔子之言发挥到“: 子曰‘: 苟错诸地而可矣 ,籍之用茅 ,何咎之有 , 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 ,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 ,其无所失矣。”又如《, 节》卦初九爻的爻辞为 : “不出户庭 ,无咎。”同样简单的一句话《, 系辞传》的作者却认为它寓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乱之所生也 ,则 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 ,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惧密而不出也。”《系辞传》对《周 易》古经卦爻辞的发挥 ,几乎都是这种模式。《文言传》也不例外 ,如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 文言传》 发挥到“: 元者 ,善之长也 ;亨者 ,嘉之会也 ;利者 ,义之和也 ;贞者 ,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 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 :乾元亨利贞。”本来十分简单的四个字 , 通过《文言传》的发挥 ,便具有了深刻的道德内涵。这一特点在《彖传》和《象传》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 《恒》卦的卦辞为“: 亨 ,无咎 ,利贞。利有攸往。”《彖传》对此发挥到“: 恒 ,久也。刚上而柔下 ,雷风相与 , 巽而动 ,刚柔皆应 ,恒。‘恒亨 ,无咎 ,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 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 ,而天地万物之情 可见矣。”恒卦的卦象为上震下巽《, 象传》认为这一卦象的寓示意义在于“: 雷风恒 ,君子以立不易方。” 《序卦传》描述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而在《易传》作者看来 ,每卦六爻亦构成一个相互联系 的系统 ,六爻之间便存在乘、承、比、应之关系。若阴爻在上 ,阳爻在下 ,那么 ,上面的阴爻就是“乘”下面 的阳爻。如《屯》卦六二爻的爻辞为“: 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贞不字 ,十年乃字。”而《象》 辞是这样解释的“:‘六二’之难 ,乘刚也。”意思是说 ,六二爻辞之所以“屯如邅如”,是因为这一爻是阴爻 而“乘”初九阳刚之爻的缘故。在《易传》作者看来 ,阴“乘”阳一般为凶。“承”指在一卦之中 ,若阳爻在 上 ,阴爻在下 ,则谓此阴爻“承”上面的阳爻。反之亦然。如《师 ·象》“在师中吉 ,承天宠也”,指师卦九二 上“承”六五之“宠”。《节》卦六四爻之《象》辞“‘安节’之‘亨’,承上道也”,指节卦六四上“承”九五 ,所以 才“亨”。在《易传》作者看来 ,阴“承”阳一般为吉。“比”指一个卦体中相邻的两个爻 ,如果这两个爻一为 阴爻 ,一为阳爻 ,则称为得“比”。如《比》卦六四爻之《象》辞“外比于贤 ,以从上也”,指比卦六四与九五相 比。所谓“应”,指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存在着一种相呼应的关系。若相对应的两爻为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