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地坐了一會兒·然後大義凜然地宣告:「激人只能摧毀我 南開的物質,毀滅不了我南開的精神。,4 說豪言壯語容易,但怎樣才能做到呢?幸運的是,在虞溝 西 橋事變爆發雨年前,拯救三校的機制就開始運轉了。考慮到華 大 北將來的局勢,清華於1935年著手準備,當年就在長沙殷置了 戰 14 雨個研究機構。同年,日本要求在華北建立「自治區」,清華 與 工學院已開始把設備包装南運。1937年春,在清華當局開始認 中 真地尋求避難地時,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朱經農(著名的教育改 中國 革家,前北大教授,曾在蒋夢麟之下任教育部次長)承諾,如 大學 果有大學遷到湖南·他一定全力支特。道樣,長沙就被選為設 置臨時大學的應急之地。 雖然不清楚北大和南開的準備工作做到哪個程度,但根據 清華教授蕭公權的說法,它們至少在思想意識上是一致的。5 其他資料表明,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大和南開還沒参加這個 搬遷計畫。1937年夏天北大實際上的領導鄭天挺就否認北大曾 有過任何遷移計畫。1933年中日雙方在長城激戰後·北大曾把 圖書和設備運往南方,但危機緩和時,又把東西運回北平。北 大面對日本侵略的威脅過早地做出了反應。蒋夢麟不願再做這 種無用功。26而且,北大的機構都設在傅统的地點,因為它的 前身是京師大學堂·長期以來,在名義和傳統上與這座古都息 息相關。蒋夢麟坦承,他是極不情願地被拖進這個計畫的。據 他回億,在1937年8月,政府準備要求北大、清華和南開「在長 沙組成一所聯合大學…胡適…要我落資這一計畫。我並不 喜歡這個想法,但是…在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不想做,最後卻 不得不做。」27 行政院召開特别會議作出最後决定,教育部於1937年9月 10日頒佈命令:成立雨所臨時大學,一所設在長沙,由北大、 14
清華、南開和中央研究院組成;另一所設在西安。28這一消息 很快傅到北平·但仍在北平的北大教授的意見很難統一。10月 8日,其中的二十位教授聯名上書蒋萝麟,表達他們繼續留在北 從北平到長沙 平的决心: 總期四十年辛苦經营之學校·不致成為無人頫視之墮颜; 三十馀年坐幽待旦之同人·不致终虚術校存學之初颜。至於私 15 人铺啜,當此之際,非所敢期。9 這群簽名者得到了胡適的鼓勵,他在信中對同事表示欽 佩,因為他們選擇留在這座淪陷的城市執著追求學術。30他們 與其他同事不断交流·裘開明還親自訪問,幫助他們轉變想 法,而實際上他去了長沙。通過特別信使,旅費補助最終送達 天津,這可能也使一些比較貧窮的北大教師改變了想法。10月 底,仍在北平的三十六名北大人中,只有七人决定留下。11月 17日,最後一批人,包括鄭天挺和八位同事,前往天津。引 在遷徙過程中,清華學者相對要痛快一些·其中的一個原 因是梅貽琦的領導,不像蒋夢麟和胡適,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 長沙。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清華與美國的聯繫,這幾乎使得日本 人必定會侵擾留在後方的任何一位清華學者。在北大,日本人 勉強湊足人數辦成一所傀儡大學。在清華,則不可能辦到。的 確有少數人選擇留在清華·文學研究專家俞平伯不肯遺棄他患 病的父親·留學日本的錢稻孫出於對侵略者思想上的同情,他 們留下了,但都是例外。大多敷清華教授都是不惜任何代價地 離開。2這不是因為他們更不願意献身學術。陳達就把10月份 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即將出版的海外華人研究,但還能在公 館宿舍收拾行李、圖書和文稿·並俏悄地預钉好火車票。11月 10日,除了家人,他未通知任何親友·便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
車。3 北大、清華和南開的遷移並不是當時特有的現象·隨著戰 西 爭迅速蔓延到華北各地,一所又一所大學遷往内地。8月13日, 淞滬會戰爆發·到年底戰火覆蓋了整個長江下游。三年之後, 大 到1941年初,戰前114所大專院校中有77所遷往内陸。 戰 17 對大多數北大、清華教師來說,自由的生命線從到達天津 顿 的137公里的鐵路開始。他們的第一段旅程是最痛苦的。學生 中 和知識分子都很清楚,他們是在冒險·一路上,他們装扮成農 中 民、商人或傀儡官員。原本平靜的雨個半鐘頭行程,卻變成了 大學 令人心驚膽戰的十二個小時。在此期間,是頻繁的檢查·同時 還有搜荐,被盤間旅行的終點·只要有略微的傻疑,就曾立刻 被抓走,生死難料。 抵達天津並非萬事大吉。難民成堆的租界成了唯一的庇護 所,連那裡也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據報導,日本特務曾一直 跟蹤南開學生到達上海的國際租界。34年紀輕輕,孤身一人, 擔驚受怕,有時身無分文·學生很清楚·任何時刻他們都可能 消失得無影無蹤。35教師則為家人和財物發愁。抗戰爆發後, 不止一位教授與家人失去了聯繫·他們千里迢迢到達上海或南 京,竟然原路返回淪陷的北平。 第一批難民還可以通過津浦鐵路從天津到達浦口,乘坐渡 船横跨長江,抵達首都。但是,隨著戰火蔓延到鐵路沿線·旅 程愈益凶險,最後就不可能再前進了。逃離天津的唯一辦法就 是乘船。票少且貴,使旅途更加艱苦。吳大猷跟老保姆借了幾 百塊錢,買了一張二等艙船票去香港,打算從那裡乘火車去長 沙。36陳達先乘船到上海,然後換乘到達南通,在那裡他勉強 找到一位船主是英國人的拖船船長,這位船長願意把他和旅伴 安置在一艘駁船裡,只要他們不露面,每人付十塊錢。拖船沿 16
79 Kilometers 营 嘻 局站 4
著迴迥流和運河曲折而行·到達口岸,陳達在那裡登上一艘去漢 口的汽船。五天後,他抵達漢口,得知所有開往長沙的火車都 被軍方徵用了。經過兩天的等待,他找到一列公務員專車,站 西南 著前往長沙。經過21小時的煎熬,才到達目的地。正常的話, 大 ·戰 從北平到長沙坐火車只需24小時,他卻花了19天。37 盧溝橋事變後的動盪局勢,使北大歷史系學生王德昭與家 人失去了聯繁。他的家在河北中部·最終,他决定先通過平漢 革命中的 鐵路到達山西,然後去長沙。在石家莊,他遇到一位親密的軍 18 官朋友。這個朋友要他扮作少校,充當他的秘書。受到敵人的 大學 重創後,這支部隊向西撤退,進入山西。王德昭的背包裡装著 全部家當,緊緊地绑在背後,他躍上開往山西省省會太原的火 車,在途中卻遭到一架日本飛機的突然襲擊。第一顆炸彈沒有 擊中目標,飛行員在空中盤旋,尋找第二次機會。王德昭跳下 火車,向深谷衝去。背包被樹枝鉤住,救了他一命。第二颗炸 彈也沒擊中目標,他因此能夠重新登上火車到達太原,繼而到 達西安。在潼關,火車開到黄河邊,戛然而止。他在那裡遇到 了臭名昭著的川兵,他們扛著「雙槍」一一一支步槍,一支煙 槍。38 王德昭沒有遭到這群土兵的傷害,但他得渡過湍急的河 流。方法是:在下游船離岸的地方等待,讓賣苦力的背到河 中,扔到迅速經過的船上。王德昭顧著不要弄濕他的腳,卻發 現自己珍貴的背包還在賣苦力的手中。 在西安,王德昭已一無所有。他發現一些同學前往延安, 那是毛澤東崇拜者的聖地·吸引了成千上萬名抗日青年。由於 毫無政治經驗,他欣然参加了他們的隊伍,沒有一位朋友阻 止,只要他能夠在邊區過艱苦的生活。從一份西安的報紙上, 他得知將在長沙建立臨時大學。於是他向朋友借錢,坐火車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