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线上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评分说明和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故A项不正 确。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限制排放只是一个具体的方面,不能涵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 际国内公平问题的全部,故B项不正确。C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 不仅指对后代负有义务,也指对我们负有义务,故C项不正确。D项既来源于原文第三段 的一个细节,也是对全文的概括。原文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 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这表明已有的科学认识影响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 解;而全文重点谈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可见如何认识利益分配,也影响理解。因此,D 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2.(3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原文谈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时 间维度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述更加深入一些,故A项正确。B项是对原文的立 论前提和指向性的分析。原文说“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见立论前提是气候 容量有限,社会正义是被指向的问题之一。故B项正确。C项是对原文论证立场的分析。 原文确有大量篇幅在阐述代际公平问题,但也只是把它作为各类公平问题的一类来讨论的, 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当下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并没有立足未来,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说非政府组织以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审视气候变 化的影响,气候正义应运而生,这交代了背景,接下来从两个维度看,这是逐层分析,最 后说“气候正义的内涵是……”,这便说明原文最终梳理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故D项正确。 3.(3分)B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的前提做出的推断。如果气候容量有限这一前提被替换为气候容 量无限,那么,相应的伦理审视、气候正义的问题就缺乏前提,故A项正确。B项是根据 原文“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 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做出的推断。 落实长期目标只能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 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故B项错误,是本题答案。C项是根据原文多处细节做出的推 断,如原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应的公平问题才 能实现,又特别强调代际公平方面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归结起来就是C 项的表述,故C项正确。D项是根据原文论述的重心和视角做出的推断,带有对原文观点 及其论证的评价性质。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 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
1 泉州市 2020 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线上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评分说明和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3 分)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A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故 A 项不正 确。B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限制排放只是一个具体的方面,不能涵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 际国内公平问题的全部,故 B 项不正确。C 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 不仅指对后代负有义务,也指对我们负有义务,故 C 项不正确。D 项既来源于原文第三段 的一个细节,也是对全文的概括。原文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 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这表明已有的科学认识影响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 解;而全文重点谈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可见如何认识利益分配,也影响理解。因此,D 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2.(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原文谈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时 间维度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述更加深入一些,故 A 项正确。B 项是对原文的立 论前提和指向性的分析。原文说“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见立论前提是气候 容量有限,社会正义是被指向的问题之一。故 B 项正确。C 项是对原文论证立场的分析。 原文确有大量篇幅在阐述代际公平问题,但也只是把它作为各类公平问题的一类来讨论的, 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当下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并没有立足未来,故 C 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D 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说非政府组织以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审视气候变 化的影响,气候正义应运而生,这交代了背景,接下来从两个维度看,这是逐层分析,最 后说“气候正义的内涵是……”,这便说明原文最终梳理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故 D 项正确。 3.(3 分)B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是根据原文立论的前提做出的推断。如果气候容量有限这一前提被替换为气候容 量无限,那么,相应的伦理审视、气候正义的问题就缺乏前提,故 A 项正确。B 项是根据 原文“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 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做出的推断。 落实长期目标只能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 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故 B 项错误,是本题答案。C 项是根据原文多处细节做出的推 断,如原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应的公平问题才 能实现,又特别强调代际公平方面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归结起来就是 C 项的表述,故 C 项正确。D 项是根据原文论述的重心和视角做出的推断,带有对原文观点 及其论证的评价性质。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 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
候容量的公平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值得并且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故D项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A项的相关内容来自材料一“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的 表述,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属于“脱水”的“治理”方法,不属 于“修复”的方法。因此A项是本题答案。B项的“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 除锈”与材料一中“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的内容吻合,属于“修复”的方法。 C项的“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与材料三的“修复方案”不谋而合,也 属于“修复”的方法。D项的“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可以从材料一“修 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的表述中分 析出来,因此也属于“修复”的方法 5.(3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来自材料一:“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 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因此A项准确。B项来自材料二的 表格内容,也是正确。C项来自材料三。依据“去酸方案”可知“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 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这与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的 表述不符,而且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属于“修复”层面,去酸属于“治理”层面,因此C项 不正确,是本题答案。D项是综合整体材料得出的结论,表述准确。 6.(6分 ①档蒙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蒙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 雨,不利于档棠文件的保存。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一个答案来自材料三:“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此答案针对 档案文件的产生时间。第二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的制作材料,材料三中说:“文件纸张 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这让纸张酸化严重,最终导致文 件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第三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保存的外部环境。此答案综合 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温度为15°C时,一年平均湿度每降低20个百分 点,纸张寿命倍数就增加1倍左右。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湿度越低,纸张的寿命越 长。由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可以分析出毛里求斯的外部环境显然不太适合保存档案文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 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D级。 A项,从选文前面部分看,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蓝色水晶球
2 候容量的公平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值得并且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故 D 项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3 分)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A 项的相关内容来自材料一“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的 表述,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属于“脱水”的“治理”方法,不属 于“修复”的方法。因此 A 项是本题答案。B 项的“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 除锈”,与材料一中“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的内容吻合,属于“修复”的方法。 C 项的“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与材料三的“修复方案”不谋而合,也 属于“修复”的方法。D 项的“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可以从材料一“修 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 “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的表述中分 析出来,因此也属于“修复”的方法。 5.(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来自材料一:“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 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因此 A 项准确。B 项来自材料二的 表格内容,也是正确。C 项来自材料三。依据“去酸方案”可知“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 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这与 C 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的 表述不符,而且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属于“修复”层面,去酸属于“治理”层面,因此 C 项 不正确,是本题答案。D 项是综合整体材料得出的结论,表述准确。 6.(6 分) 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 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第一个答案来自材料三:“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 18 世纪”,此答案针对 档案文件的产生时间。第二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的制作材料,材料三中说:“文件纸张 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这让纸张酸化严重,最终导致文 件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第三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保存的外部环境。此答案综合 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温度为 15℃时,一年平均湿度每降低 20 个百分 点,纸张寿命倍数就增加 1 倍左右。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湿度越低,纸张的寿命越 长。由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可以分析出毛里求斯的外部环境显然不太适合保存档案文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 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D 级。 A 项,从选文前面部分看,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蓝色水晶球
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地球”,“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沉 郁的,所以开头部分氛围沉郁是正确的;城市图像出现后,这种氛围才为之一变:高楼林 立、喧闹的广场、“娇滴滴”的小姑娘……相对全文而言,这种氛围较为轻快,两者的强烈 对比,给读者带来了奇幻感。A项是正确的。 B项,先行者“一眼就看出”画面的虚拟性质,但事实上,其间是有破绽的,况且在文 本结尾处、已经明确指出,“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是真实存在的,小姑娘形象来自真实 的微纪元,与先行者的大脑信号完全无关,所以B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C项,先行者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依赖的是对过往地球的观察经验; 甚至连孤独的感觉,都是像被“雪崩”所埋一样,同样来自对过往地球环境的感受一一严 格来讲,被雪崩所埋的经验,先行者不见得真正经历过,但此时在已不可能有雪的地球上, 连被雪崩所埋都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可见其孤独感至深。身体的、精神的感受是“诚实” 的,暗示出先行者对以前那个地球的深刻眷念。C项是正确的 D项,先行者已经知道“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大灾难过后的黑白地球,按理说不会再 有人类的;但情节发展发生反转,地球上不仅有人,他们还已经准确预测了先行者的回归, 所以聚集在广场等候他,热情地称呼他“前辈”,并引导他的着陆,说明他们继承了以往的 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D项是正确的。况且,小说中也直接言明,“人类还在,文 明还在”,可以再次部分印证。 8.(6分)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 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 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虛拟,感到震撼, 重新燃起了希望。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文内容是先行者返回地球并着陆地球的历程,主要围绕先行者的复杂心态展开描述。 尤其是着陆之前,可谓曲折纠结,表现为一系列的细节呈现。得知地球灾难已经发生,先 行者“径直飞回地球”,心情急切;要看到地球之前,闭目默祷“我的蓝色水晶球”,说明 心存一丝侥幸,睁开眼看到的却是黑白地球;进入低轨道,再次确认“文明已是过眼烟云”, 可以想见其心境的黯淡;看到城市图像,认定那是虚拟游戏画面,但仍然忍不住“玩”下 去,希望发现关于地球信息的蛛丝马迹…这些都是先行者心理的波动,面对地球灾难已 经发生这一事实,心存侥幸,同时又知道连侥幸也是不可能的,也即参考答案中的第一点。 先行者着陆后,站在黑色的地球荒原,看到视频画面中是热闹非凡的歌舞场面,而实际上 感受到全字宙中的人类物种只有自己一个了,这种强烈的反差令先行者产生无与伦比的孤 独感,他的心理濒临崩溃。这是参考答案中的第二点。“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姑娘 的一句话点醒了先行者,使他意识到所谓虚拟画面有可能其实是真实的,他感到“浑身一 震”,再去观察透明半球,终于发现那里是真实的人类城市,心理上应该是充满震撼与希望 的。这是参考答案中的第三点。 9.(6分)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 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綱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 视频眼镜等,都巳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
3 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地球”,“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沉 郁的,所以开头部分氛围沉郁是正确的;城市图像出现后,这种氛围才为之一变:高楼林 立、喧闹的广场、“娇滴滴”的小姑娘……相对全文而言,这种氛围较为轻快,两者的强烈 对比,给读者带来了奇幻感。A 项是正确的。 B 项,先行者“一眼就看出”画面的虚拟性质,但事实上,其间是有破绽的,况且在文 本结尾处、已经明确指出,“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是真实存在的,小姑娘形象来自真实 的微纪元,与先行者的大脑信号完全无关,所以 B 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C 项,先行者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依赖的是对过往地球的观察经验; 甚至连孤独的感觉,都是像被“雪崩”所埋一样,同样来自对过往地球环境的感受一一严 格来讲,被雪崩所埋的经验,先行者不见得真正经历过,但此时在已不可能有雪的地球上, 连被雪崩所埋都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可见其孤独感至深。身体的、精神的感受是“诚实” 的,暗示出先行者对以前那个地球的深刻眷念。C 项是正确的。 D 项,先行者已经知道“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大灾难过后的黑白地球,按理说不会再 有人类的;但情节发展发生反转,地球上不仅有人,他们还已经准确预测了先行者的回归, 所以聚集在广场等候他,热情地称呼他“前辈”,并引导他的着陆,说明他们继承了以往的 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D 项是正确的。况且,小说中也直接言明,“人类还在,文 明还在”,可以再次部分印证。 8.(6 分)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 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 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 重新燃起了希望。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本文内容是先行者返回地球并着陆地球的历程,主要围绕先行者的复杂心态展开描述。 尤其是着陆之前,可谓曲折纠结,表现为一系列的细节呈现。得知地球灾难已经发生,先 行者“径直飞回地球”,心情急切;要看到地球之前,闭目默祷“我的蓝色水晶球”,说明 心存一丝侥幸,睁开眼看到的却是黑白地球;进入低轨道,再次确认“文明已是过眼烟云”, 可以想见其心境的黯淡;看到城市图像,认定那是虚拟游戏画面,但仍然忍不住“玩”下 去,希望发现关于地球信息的蛛丝马迹……这些都是先行者心理的波动,面对地球灾难已 经发生这一事实,心存侥幸,同时又知道连侥幸也是不可能的,也即参考答案中的第一点。 先行者着陆后,站在黑色的地球荒原,看到视频画面中是热闹非凡的歌舞场面,而实际上 感受到全宇宙中的人类物种只有自己一个了,这种强烈的反差令先行者产生无与伦比的孤 独感,他的心理濒临崩溃。这是参考答案中的第二点。“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姑娘 的一句话点醒了先行者,使他意识到所谓虚拟画面有可能其实是真实的,他感到“浑身一 震”,再去观察透明半球,终于发现那里是真实的人类城市,心理上应该是充满震撼与希望 的。这是参考答案中的第三点。 9.(6 分)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 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 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
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 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科幻小说作为类型小说,首先就在于其“科学”与“幻想”因素的并列存在;同时, 科幻小说必须有科学的基础,尤其是所谓“硬科幻”,更是在科学性上要求甚高。但一味 坚持科学,而忽略了幻想,科幻也同样不复存在。因而,“科幻小说”最基本的题中应有 之义,就是“科学”与“幻想”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认识到类型 小说背后也会有较为深广的关怀。当然,作为开放性问题,只要能落实文本、抓住文本的 具体描述来分析、作答,是可以有更多答案的。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A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在B、D两项共有两处错误,分别为“不肯云”中“不背”与“云”之间未断开、 孙意”不应该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不肯”是指“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而“不肯云”则成了李氏不肯说话,这显然是错误的。D项“闻 宛之赵氏有孤孙意”应作一句读,表示宛地赵氏有一孤孙赵意,据文本其时年龄未满二十 此人“信义著名”,这样才文从字顺;倘若“孙意”属下就会显得突兀而不自然。C项兼有 这两处错误。只有A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更始帝即位以后,舞阴的大 姓李氏围城不退,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回复道,听说宛地 赵氏有孤孙名叫赵意,此人信义著名,希望向他投降。 11.(3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是关于古代官员到任的说法,“下车”本指从车上走下来,后来借用为官员乘车到 职,“下车伊始”出现较晚,大约在明清间,“伊”字是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伊始”就 是“始”;此前常用“下车之始”表示,唐初就有此类用法,如《隋书·刘行本传):“臣下 车之始,与其为约。”但现在最常用的还是“下车伊始”。C项的“车驾”原本是指车马, 后来又特指古代帝王的车马,再后则转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这如同“陛下”本指帝王宫 殿的台阶下,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这里也是 臣子提及天子,不能直呼天子,于是“车驾”就成为对帝王的代称。D项“京师”就是都 城,后来一度又称京都,是为了回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 都是正确的。只有B项说到“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考” 即“拷”,是拷打的意思。所以,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12.(3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A项的分析概括是赵意为人光明磊落,他自小就有节操,为给从兄报仇,他去寻找仇
4 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 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答对一点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 科幻小说作为类型小说,首先就在于其“科学”与“幻想”因素的并列存在;同时, 科幻小说必须有科学的基础,尤其是所谓“硬科幻”,更是在科学性上要求甚高。但一味 坚持科学,而忽略了幻想,科幻也同样不复存在。因而,“科幻小说”最基本的题中应有 之义,就是“科学”与“幻想”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认识到类型 小说背后也会有较为深广的关怀。当然,作为开放性问题,只要能落实文本、抓住文本的 具体描述来分析、作答,是可以有更多答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3 分)A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本题在 B、D 两项共有两处错误,分别为“不肯云”中“不肯”与“云”之间未断开、 “孙憙”不应该属下,C 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 项“不肯”是指“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而“不肯云”则成了李氏不肯说话,这显然是错误的。D 项“闻 宛之赵氏有孤孙憙”应作一句读,表示宛地赵氏有一孤孙赵憙,据文本其时年龄未满二十, 此人“信义著名”,这样才文从字顺;倘若“孙憙”属下就会显得突兀而不自然。C 项兼有 这两处错误。只有 A 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更始帝即位以后,舞阴的大 姓李氏围城不退,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回复道,听说宛地 赵氏有孤孙名叫赵憙,此人信义著名,希望向他投降。 11.(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A 项是关于古代官员到任的说法,“下车”本指从车上走下来,后来借用为官员乘车到 职,“下车伊始”出现较晚,大约在明清间,“伊”字是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伊始”就 是“始”;此前常用“下车之始”表示,唐初就有此类用法,如《隋书・刘行本传):“臣下 车之始,与其为约。”但现在最常用的还是“下车伊始”。C 项的“车驾”原本是指车马, 后来又特指古代帝王的车马,再后则转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这如同“陛下”本指帝王宮 殿的台阶下,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这里也是 臣子提及天子,不能直呼天子,于是“车驾”就成为对帝王的代称。D 项“京师”就是都 城,后来一度又称京都,是为了回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 都是正确的。只有 B 项说到“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考” 即“拷”,是拷打的意思。所以,B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12.(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的分析概括是赵憙为人光明磊落,他自小就有节操,为给从兄报仇,他去寻找仇
家,但知道仇家生病后,又不想乘人之困,皙时放下复仇,放过仇家。B项的分析概括是赵 意除恶,得到朝廷的支持;他与邓奉互相友善,邓奉谋反他屡次进行谴责,最后得到皇上 的赞赏;他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豪猾奸人李子春,赵王为他求情,皇上也予以拒绝。D 项的分析概括是赵意忠于职守,身后深享衰荣;赵意官拜太尉时,适逢南单于称臣,鸟桓 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做出长久的规划;在他息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以及吊 唁。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C项的分析概括是说赵意制止祸患,推崇 义行;他在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盗贼的余党却能区别对待,只是将他 们迁往异地。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只是下文又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 善,这却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因为原文并没有相应的表述。C项所述有误,是该题的正 确选项。 13.(10分) (1)(5分)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 有再说话 译对大意,给3分;“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三处,译对一 处给1分;“枉”“所欲”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青州出现煌灾,螳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译对大意,给3分;“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三处 译对一处给1分;“辄”“有年”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枉”“所欲”两处。“枉”字义为曲、弯曲,又可引申为 冤枉、冤屈,“枉”在文本中的意思则是“违背、违犯”,如《论语微子》:“枉道而事 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这一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成语“徇私枉法”。另一 关键词语“所欲”,“所+动”型的所字结构,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本中可以译为 要求(的事)”。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辄”“岁屡有年”两处。“辄”的含义是立即、就。“岁 屡有年”,总体译为“连年丰收”,“有年”的意思是丰年、年成好,“岁”指年景,“岁 屡有年”的字面意思就是年景屡屡丰收。 【参考译文】 赵意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意十五岁 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 抵抗。赵意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 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即位以后,奔阴的大姓李氏城 不退,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回复道,听说宛地赵氏有孤孙 名叫赵熹,此人信义著名,希望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意,赵意年纪不满二十岁,被 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 王寻、王邑时,赵熹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 反叛,赵意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贵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意和邓奉 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辜失败,皇上得到赵意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意真是有道德 的人。”后来赵熹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 赵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 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 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 县令赵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徫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
5 家,但知道仇家生病后,又不想乘人之困,暂时放下复仇,放过仇家。B 项的分析概括是赵 憙除恶,得到朝廷的支持;他与邓奉互相友善,邓奉谋反他屡次进行谴责,最后得到皇上 的赞赏;他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豪猾奸人李子春,赵王为他求情,皇上也予以拒绝。D 项的分析概括是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衰荣;赵憙官拜太尉时,适逢南单于称臣,乌桓 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做出长久的规划;在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以及吊 唁。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C 项的分析概括是说赵憙制止祸患,推崇 义行;他在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盗贼的余党却能区别对待,只是将他 们迁往异地。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只是下文又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 善,这却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因为原文并没有相应的表述。C 项所述有误,是该题的正 确选项。 13.(10 分) (1)(5 分)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 有再说话。 译对大意,给 3 分;“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三处,译对一 处给 1 分;“枉”“所欲”两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译对大意,给 3 分;“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三处, 译对一处给 1 分;“辄”“有年”两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枉”“所欲”两处。“枉”字义为曲、弯曲,又可引申为 冤枉、冤屈,“枉”在文本中的意思则是“违背、违犯”,如《论语・微子》:“枉道而事 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这一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成语“徇私枉法”。另一 关键词语“所欲”, “所+动”型的所字结构,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本中可以译为 “要求(的事)”。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辄”“岁屡有年”两处。“辄”的含义是立即、就。“岁 屡有年”,总体译为“连年丰收”,“有年”的意思是丰年、年成好,“岁”指年景,“岁 屡有年”的字面意思就是年景屡屡丰收。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 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 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 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即位以后,舞阴的大姓李氏围城 不退,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回复道,听说宛地赵氏有孤孙 名叫赵憙,此人信义著名,希望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 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 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 当时邓奉在南阳 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 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 的人。”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 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 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 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 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