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于企业行为和消费者的块择训论来分析,而不可简单地用追求最 大利润的模式来分相。一个行剩余力的小农,把投入农场的劳 力提到如此高的地步,是因为这样的芳力对他来说,只需很低的 “机会成木”(缺乏其他的就业能),而这种劳力的报酬,对一 个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小农消费者来说,具有极高的边际效用”。 不用追求最高利润的观念(来自企业行为的理论),而用《效用” 观念(来自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消费者的抉择的理论)的好处 是:它可以顾及与特殊境况有关的主观抉羟。最上要的是要把家 庭农场当作任一个生产和消费合一的单位来理解。 小农的经济行为在以上两个例子中一一…个和商业化有关, 另一个和人口压力有关一一只能通过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而又 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分析来理解。这是 本书探讨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时所采用的基本观点。 农村演变的型式 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当然是英国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模 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庙佣劳动者,而农亚伴随着资本主 义工业化而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小农社会和经济的彻底转化, 使得小农这一名词不再适用于英国农村。 若与西方其他国家料比较,当然会看到很大差别。例如,法国 小农家庭式农场,在工业化发生之前及其发生过程中,比英国的家 庭式农场顽固得多(布伦纳,1982)。而在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更 使我门注意到,现代化和资本化的家庭式农场在改造传统农业中 所起的作用。然而,和中国比较起来,这些不过是速度上的差别。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的小农分化过程,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全面
8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注 转化;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 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过去的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演变的型式问题,必然会连带提出下面两个问 题:中国在帝国主义人侵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人侵之后,又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要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必须首先明确那些 变化的底线。 形式主义学者特别强调明清时期人口的压力。主要著作见于 德怀特·珀金斯对1368至1968年六个世纪的中国农亚所作的大 规模的量性研究。在他之前何炳棣(1959)对怎样运用中国历代田 赋和人口的资料,系统研究中国人口史,作出过建设性的研究。珀 氏的数据研究建立于何氏的成果基础上,在分析结构方面,功氏 采用了埃斯特·博塞拉普(1965)所总结的一个模式:人口增长是 历史上农亚发展(也就是集约化)的生要动力。从20-一25年一作 的“森林休耕制”(刀耕火种式农作),到6一10年一作的灌术休耕 法,三年两作的“短胡休耕法”,一年一作法,及人口稠密的小农经 济中的复种制,是一个由人门增长推动的集约化发展过程。 根据珀金斯的研究,从明初到1949年,中国人口增加了七至 九倍,而农业产量增长的比例也约略相等。在这段时问内,农业技 术和“制度型式”(土地所有和生产关系的型式)基本上没有变化, 因此人口的增长本身,是推动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人口的递增, 促使小农向他处迁移,从而把耕地面积扩大了约四倍。这是产量 提高七、八倍的原因之一。另一主要原因,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 倍增。在这期间,投资于农业的“资本*有所提高,主要是需要大 量劳力的水利工程和有机肥一两者皆得自人口和劳力的增长
第一章探河的问题 9 同时,单位面积投人的劳力增多了,也促使小农选种产量较高,劳 动较巢约的作物,或提高复种比。这样,中国的农业得以和人口 保特齐头并进。直到本世纪,可供移民的边区开发净尽,集约化的 道路也已走到尽头,方始面临危急的关头(珀金斯,1969;特别见页 184一189)。珀金斯的分析,显然是把“传统晚期”的中国社会,视 为只经人口促成的量变,而未达到西方那种质变的程度。 在珀金斯的人口增长推动农业集约化的理论摸式之上,马克· 艾尔温又添加了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当其土地,资本和技术不变 时)的概念。当中国农业作随帝国后期”的人口增长,集约化程度 发展到愈来愈高时,边际劳动生产率就逐步下降,小农农场在必须 消费上的剩余也随之消失(1973:特别见第十七章)。换言之,小农 经许已象吉尔茨的模式那样内卷化了。 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人口,而中国学者的重点则是生产关 系,主要的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论。这一模式坚持认为,在 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在中国“萌芽”一此事实可见证 于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发展。但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论为 一个“毕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而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 常发展。这是一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感情的论点:它的前 -·都分把中国历史摆入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人类一切社会都经 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后一部分 则落不含糊地谴责帝国生义的罪过。 中国的经济史学家们多在这个分析的前半部内工作**。 *形式经济学习愤以“土地、劳动、资本”兰个概念来划分一个企业的生产因素。 在传统农业中,“资本”所指的是耕童、农其、肥料、水利等设施。 ◆资本主义萌芽论虽然仍是今日国内明消经济史学界的主导分析课题(南京大 学,1980:2附有截止到979年的218篇属于这个学派的论文目录),然时近儿年出版
10 华北的小收经济与社会变迁 在农业方面,景甦与罗卷首光于50年代作出创新性的研究 他们用口述资料证明,十九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 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你劳力经背农场(景甦、罗卷,1959;威 尔金森编译,1978)。随后,李文治说期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 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恋民地主(1963a, b;1981)。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 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底佣关系发展的证据。其中刘永 成的贡献尤其重要(1963;1979b)**。 由于理论的限制,也由于资料的缺乏,过去有关资本主义萌芽 的著作,多着眼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较少分析生产力一一一马克思 了一丝不同观点的著作。尤其在两本主要著述(湖如雷,99;侮筑夫,980)中,我们 可以看到,关于中国和西方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上差别的深入分析。胡如 莆认为关键在于中国的“时建地主制”与西欣的“封建领主制”之间的区别。在欧洲的封 趣庄园内,经济权和军事、欧治、司法权融合为一;领主行使这一系列所有的权力。因 此,领士制的国家政权体制,是一个主权分封的体制。反之,在中国的地主制中,改权 和经济权通过土地私有和频紫买卖而分离。中央集权制因此有可能兴起。地主制与 中央巢权体系相互关连,而形成一个必区别于领删的政治经济体系。胡氏的分 析,有助于理解中、西方前近代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别,也可推及于它们在近代不同的 演变道路。 博筑夫指出领主制和地主制之间的另一个差别。在基于农奴制的领主削下,庄园 主必须照顾势动者的生计和平生产,不然,领主经济本身的根基会遭到破坏。但中国 的地主没有这种限制,他可以相应供求关系而求取土地租仙的市场所允许的最高利润 (傅筑夫,1980:9一10,201一2)。傅氏虽然并米讨论人口问题,但这种现律显然在人 口压力加上社会分化压力时最为严酷。在那种情况下,一一个无法维持生计的佃户,可 由另一佃户取代,地主制可以成为一个把贷穷佃户压至生存边缘以下的制度。 *我在此书英文原篇村印之后,才收到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的新作:《明清 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3)。无论在资料上还 是分折上,此书无疑是近三十多年来国内资本主义萌芈传统学米讨论中,关于农业的 分量最重、内容也最成熟的论著。虽然,此书仍基木未涉及人口增长所起的作用。我 这本书,尤其是第五、六两率,未能参考,纳入李文治停的最新研究成果,深盛遗感
第一并探讨的问题 11 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之中二个因素之一。许多学者简单地把资本主 义萌茅,等同于口由癌佣劳动关系的兴起。至于生产力方面,即使 论及,也只不过视生产力的发展为必然的事,而没有去系统地分 析、估计劳动业产萃的变化(最、罗卷1959:刘水成1962,1979b: 中国人民大学编,1957;南京大学编,1980)。至于“资本主义萌芽” 公式的卜半部所提出的问题一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 影响一或因触及当代及政治上的敏感性,未曾有深人的学术研 究*。 实体主义者之中,蔡雅诺夫提出了最独特和完整的关于前资 本主义小衣经济变迁的一个模式。蔡氏识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 主要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的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这种比 例,随家中子女的数目和年龄而变化)。家庭的经济条件,在成年 父母不需供养老人而又没有子女时(消费者对劳动者的此例是一 比一)最佳;在没有劳动能力的消费者(儿童和老人)至多时最差。 (1966b:1一40第一章)。革命前的俄国农村,主要循周期性的“人 口分化”型式变动,而不是循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所强调 的阶级分化型式而变化(沙宁,1972:第三章)。(最近的实体主义 著作,例如斯科特,1976,多着重分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对前资本 主义经济的影响,而不注蕊其前的演变型式。实体主义关于那方 面的分析,我们将于下一节讨论。) 蔡雅诺夫的模式,尚未被系统地应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这 是可以里解的套我能看到的有关家庭农场经济的数据,多限于本 世免30年代调雀演重面资料。我们没有可供检验蔡氏模式的 :'中国半囊到研究袜苹越经济研究所的本文治和家行义在50年代发表的 贷料巢,那三岩资料集居任何可究此问题的人所必各的参老书。但进-·步的研究分 所未问世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