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一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 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 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 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 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 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 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 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 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 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 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 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 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 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 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 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 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 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 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 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 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 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 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风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 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 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 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 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 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 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
15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 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 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 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 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 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 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 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 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 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 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 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 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 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 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 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 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 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 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 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 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 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 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 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 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 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 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 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 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
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 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 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 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 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风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 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 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 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 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 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A项,“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错,因为下文中详细地写到“柞 树的树叶”。D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文只有倒数第1 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辞,且只有一次。 答案AD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案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 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 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 “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 答案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 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是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 “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 答案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 种观点都不够全面。文章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的景物,以 及景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且等待也需要坚忍 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 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 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 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 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 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 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 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 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 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 A 项,“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错,因为下文中详细地写到“柞 树的树叶”。D 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文只有倒数第 1 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辞,且只有一次。 答案 AD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 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 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 “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 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是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 “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 种观点都不够全面。文章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的景物,以 及景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且等待也需要坚忍 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 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 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 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 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 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 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髙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 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 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 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 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 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 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 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 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 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 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増绿素、増髙素、拉长 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 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 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髙素、拉长素、膨胀素 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 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 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増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髙素、拉长素、膨胀素, 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 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 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 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 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 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 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 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 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 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 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 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 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 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 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 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 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 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 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 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 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 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 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 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 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 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 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 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 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 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 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 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D项,原因是 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D错 答案BE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案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 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 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答 答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 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答案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 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 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 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 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 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 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 A 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 A 错;C 项,对唐 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 C 错;D 项,原因是 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 D 错。 答案 BE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 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 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 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 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 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散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