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髙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 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髙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 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 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 “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 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 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 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 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 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 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 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 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C项,特:仅、只。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015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 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 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 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 “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 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 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 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 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 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 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 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 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 C 项,特:仅、只。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 赵生的率性。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 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 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髙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 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 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 答案(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 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髙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 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 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 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 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 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 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 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 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 “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 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 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 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 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 “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 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 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 是懂得道的人啊
解析 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 赵生的率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 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 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 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 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 A 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 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 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 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 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 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 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 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 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 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 “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 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 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 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 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 “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 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 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 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 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 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 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 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 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髙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 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 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 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 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 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 “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 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 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 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 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 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 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 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 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 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 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 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 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 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 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 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 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 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 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 逆:迎接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 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 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 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 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 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 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 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 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 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 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 “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 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 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 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 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 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 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 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 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 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 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 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 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 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 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 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 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 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 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 曰 逆:迎接
C.因屏 人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D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③今当更与卿论之④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⑥苟不南伐,当迁都 于此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 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 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 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 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 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 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 答案(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 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 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 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 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 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 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 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 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
C.因屏 人 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 D 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 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 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 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 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 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 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 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 D 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 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 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 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 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 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 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 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 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 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
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 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 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 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 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 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 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 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 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 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 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 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 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 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 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 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 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 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 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 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 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 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 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 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 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 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 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 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 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 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 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 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 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 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 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 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 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
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 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 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 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 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 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 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 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 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 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 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 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 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 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 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 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 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 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 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 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 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 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 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 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 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 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 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 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 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 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 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 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 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 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 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 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 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