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间作、套作虽然确有一定的优点,有的组合也有相当大的增产 作用,但是采用这类种植方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种、管、收费工,劳动强度较 大,是其缺点
值得指出的是,间作、套作虽然确有一定的优点,有的组合也有相当大的增产 作用,但是采用这类种植方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种、管、收费工,劳动强度较 大,是其缺点
第二节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栽培作物以及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影 响下,土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础,整地是播种和作 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只有将用地和养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农业持续高产高 效 土壤培肥技术 作物需要从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和水分,才能进行生理活动、生长繁衍,因而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逐年减少。所谓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 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为了保持地力常新,久用不衰,就要不断地给土壤增加物质和能量,培肥地 力。培肥土壤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 肥等几项。现分述如下: (一)合理轮作 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始终把土地的用养结合看作是农田耕作的基本原则。强调 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调控土壤的各项肥力因素,肥水调合,使土壤保持松紧适 宜,干湿得当,气水协调,供肥适度,符合作物的需要。 合理轮作之所以能起到“养地”的作用,是因为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以及 遗留在土壤中的养分种类、数量不同,通过不同作物轮换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调 剂土壤养分的平衡。严格地说,除绿肥作物因将养分全部返回土壤外,所有作物包 括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豆类作物都是耗费土壤养分的。 (二)增肥养地 科学增施肥料是提高地力的主要途径。 1.合理施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已经成为用地养地的一项基本手段。采用有机与无机肥配合 培肥土壤,以无机促有机,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可起到作物持 续增产和土壤快速培肥的双重作用。 2.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 有机肥主要是家畜粪肥为主的厩肥和堆肥,含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养 分齐全,肥效持久,可起到全面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有机肥的改土培肥作用 不仅在于供应作物所需养分,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状况,创造 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有机肥一般作基肥,完全腐熟后也可作追肥。 (三)秸秆还田 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等 多种秸秆还田方式,结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増加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和水
第二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栽培作物以及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影 响下,土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础,整地是播种和作 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只有将用地和养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农业持续高产高 效。 一、土壤培肥技术 作物需要从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和水分,才能进行生理活动、生长繁衍,因而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逐年减少。所谓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 4 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为了保持地力常新,久用不衰,就要不断地给土壤增加物质和能量,培肥地 力。培肥土壤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 肥等几项。现分述如下: (一) 合理轮作 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始终把土地的用养结合看作是农田耕作的基本原则。强调 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调控土壤的各项肥力因素,肥水调合,使土壤保持松紧适 宜,干湿得当,气水协调,供肥适度,符合作物的需要。 合理轮作之所以能起到“养地”的作用,是因为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以及 遗留在土壤中的养分种类、数量不同,通过不同作物轮换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调 剂土壤养分的平衡。严格地说,除绿肥作物因将养分全部返回土壤外,所有作物包 括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豆类作物都是耗费土壤养分的。 (二) 增肥养地 科学增施肥料是提高地力的主要途径。 1. 合理施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已经成为用地养地的一项基本手段。采用有机与无机肥配合 培肥土壤,以无机促有机,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可起到作物持 续增产和土壤快速培肥的双重作用。 2. 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 有机肥主要是家畜粪肥为主的厩肥和堆肥,含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养 分齐全,肥效持久,可起到全面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有机肥的改土培肥作用 不仅在于供应作物所需养分,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状况,创造 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有机肥一般作基肥,完全腐熟后也可作追肥。 (三) 秸秆还田 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等 多种秸秆还田方式,结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和水
肥的利用率,有利于作物持续增产。此外,通过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 地力。秸秆还田的技术与其效果有密切关系。第一,秸秆的C/N、C/P比大,应补 施氮、磷、钾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第二,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容易产生和积 累有机酸和还原物质,影响根系呼吸。如还于水田中应同时施入适量石灰,并采用 浅水灌溉,干干湿湿的水浆管理;而还于旱地则要注意保墒,覆土严密,以土壤湿 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8%、土温30℃左右分解为快。第三,控制施用量,公顷 用秸秆量不宜超过7500kg,以免影响分解速度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有毒物 质。第四,有病虫害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制成高温堆肥或经病虫害防治处理后 施用。 (四)种植豆科绿肥 以豆科绿肥为主,一般以鲜重计,含N0.5%~0.6%,P2O30.07%~0.15%,K20 0.2%~0.5%,C八N低,容易分解,因此是偏氮的半速效性肥料。绿肥可直接翻压施 用,以产量最高、积累氮多、木质化程度低的时期为好,一般以初花期或初荚期为 翻压时期。翻压期要使供肥期与作物需肥期相适应,并翻入10~16.5cm土层,以 不露出土表为度。如能配合施用磷、钾肥,更可提髙绿肥效果。绿肥可先作饲料, 再利用家畜粪尿,是最经济的利用形式。肥饲兼用、肥粮兼用可进一步提高绿肥的 经济效益 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 节。整地的目的在于利用犁、耙、耢、盖、磙等农具,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 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 协调,提髙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壤逐渐下沉,耕层变紧,总孔隙减少,特别是大孔隙所占 比例降低,使土壤通气不良,影响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也影响作物根系 下扎和活动。所以,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以及耕层土壤的紧实状况,每 隔一定时期,需要进行土壤耕作,使土壤疏松而多孔隙,以増强土壤通透性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土肥相融 将耕作层上下翻转,改变土层位置,改善耕层理化及生物学状况,翻埋肥料、 残茬、秸秆和绿肥,调整耕层养分垂直分布,培肥地力。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消除 土壤有毒物质。还可以混拌土壤,将肥料均匀地分布在耕层中,使土肥相融,使肥 土与瘦土混合,成为一体,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耕层均匀一致。 3.平整地面
肥的利用率,有利于作物持续增产。此外,通过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 地力。秸秆还田的技术与其效果有密切关系。第一,秸秆的 C/N、C/P 比大,应补 施氮、磷、钾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第二,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容易产生和积 累有机酸和还原物质,影响根系呼吸。如还于水田中应同时施入适量石灰,并采用 浅水灌溉,干干湿湿的水浆管理;而还于旱地则要注意保墒,覆土严密,以土壤湿 度为田间持水量的 60%~80%、土温 30℃左右分解为快。第三,控制施用量,公顷 用秸秆量不宜超过 7500kg,以免影响分解速度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有毒物 质。第四,有病虫害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制成高温堆肥或经病虫害防治处理后 施用。 (四) 种植豆科绿肥 以豆科绿肥为主,一般以鲜重计,含 N 0.5%~0.6%,P2O5 0.07%~0.15%,K20 0.2%~0.5%,C/N 低,容易分解,因此是偏氮的半速效性肥料。绿肥可直接翻压施 用,以产量最高、积累氮多、木质化程度低的时期为好,一般以初花期或初荚期为 翻压时期。翻压期要使供肥期与作物需肥期相适应,并翻入 10~16.5cm 土层,以 不露出土表为度。如能配合施用磷、钾肥,更可提高绿肥效果。绿肥可先作饲料, 再利用家畜粪尿,是最经济的利用形式。肥饲兼用、肥粮兼用可进一步提高绿肥的 经济效益。 二、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 节。整地的目的在于利用犁、耙、耢、盖、磙等农具,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 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 协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一)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 松碎土壤 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壤逐渐下沉,耕层变紧,总孔隙减少,特别是大孔隙所占 比例降低,使土壤通气不良,影响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也影响作物根系 下扎和活动。所以,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以及耕层土壤的紧实状况,每 隔一定时期,需要进行土壤耕作,使土壤疏松而多孔隙,以增强土壤通透性。 2. 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土肥相融 将耕作层上下翻转,改变土层位置,改善耕层理化及生物学状况,翻埋肥料、 残茬、秸秆和绿肥,调整耕层养分垂直分布,培肥地力。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消除 土壤有毒物质。还可以混拌土壤,将肥料均匀地分布在耕层中,使土肥相融,使肥 土与瘦土混合,成为一体,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耕层均匀一致。 3. 平整地面
通过耕作,可以整平地面,减少耕层表面积,减少土壤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 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护墒情。地面平整便于播种机作业,提髙播种质量,使出 苗整齐;提髙浇水效率,节约用水:对盐碱地,可减轻返盐,有利于播种保苗。 4.压紧土壤 当土壤经过耕作、切碎翻转耕层后,可能造成土壤过于疏松,甚至垡块架空, 耕层中出现大孔洞。就要采用镇压的措施,将耕层土壤压紧,使大孔隙减少,增加 毛细管孔隙,抑制气态水的扩散,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使耕层以下的土壤水分通 过毛管孔隙上升(提墒),积集到耕层之内,为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创造 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在髙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积温较少,开沟培垄实行垄作,可以增加土 壤与大气的接触面,增加太阳的照射面,多接受热量,提高地温,促进生长发育和 早熟。在多雨髙温地区开沟培垄作髙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排水,增强土壤通透 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作物根系的生长。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方开 沟培垄,可以使耕层土壤相对加厚,使土壤通气排水,提高地温,有利于块根块茎 的生长膨大,提高产量。水浇地上打埂作畦,便于平整地面,方便浇水和节水。风 沙严重地区挖沟作垄实行沟种,可以挡风积沙,减轻风蚀。岗坡地上,时常是耕后 不耙,保持垡块和髙低不平的垄形,可以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作用可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调节耕层的表面 状态和调节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 二)基本耕作措施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 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 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有时也用圆盘犁。先由犁铧平切土垡,再沿犁壁将土 垡抬起上升,进而随犁壁形状使垡片逐渐破碎翻转抛到右侧犁沟中去。翻耕的作用 主要在于翻土、松土、碎土。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 区。 (1)耕翻方法。因犁壁的形状不同主要有三种耕翻方法。全翻垡是用螺旋型犁 壁将垡片翻转180度,这种方法覆土严密,灭草作用强,但碎土差,消耗动力大, 只适合开荒,不适宜熟耕地;半翻垡是用熟地型犁壁将垡片翻转135度,翻后垡片 彼此相覆盖成瓦片状,垡片与地面呈45度角,这种方法牵引阻力小,翻、碎土兼
通过耕作,可以整平地面,减少耕层表面积,减少土壤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 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护墒情。地面平整便于播种机作业,提高播种质量,使出 苗整齐;提高浇水效率,节约用水;对盐碱地,可减轻返盐,有利于播种保苗。 4. 压紧土壤 当土壤经过耕作、切碎翻转耕层后,可能造成土壤过于疏松,甚至垡块架空, 耕层中出现大孔洞。就要采用镇压的措施,将耕层土壤压紧,使大孔隙减少,增加 毛细管孔隙,抑制气态水的扩散,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使耕层以下的土壤水分通 过毛管孔隙上升(提墒),积集到耕层之内,为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创造 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 5. 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积温较少,开沟培垄实行垄作,可以增加土 壤与大气的接触面,增加太阳的照射面,多接受热量,提高地温,促进生长发育和 早熟。在多雨高温地区开沟培垄作高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排水,增强土壤通透 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作物根系的生长。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方开 沟培垄,可以使耕层土壤相对加厚,使土壤通气排水,提高地温,有利于块根块茎 的生长膨大,提高产量。水浇地上打埂作畦,便于平整地面,方便浇水和节水。风 沙严重地区挖沟作垄实行沟种,可以挡风积沙,减轻风蚀。岗坡地上,时常是耕后 不耙,保持垡块和高低不平的垄形,可以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作用可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调节耕层的表面 状态和调节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 (二)基本耕作措施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 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 翻耕 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有时也用圆盘犁。先由犁铧平切土垡,再沿犁壁将土 垡抬起上升,进而随犁壁形状使垡片逐渐破碎翻转抛到右侧犁沟中去。翻耕的作用 主要在于翻土、松土、碎土。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 区。 (1)耕翻方法。因犁壁的形状不同主要有三种耕翻方法。全翻垡是用螺旋型犁 壁将垡片翻转 180 度,这种方法覆土严密,灭草作用强,但碎土差,消耗动力大, 只适合开荒,不适宜熟耕地;半翻垡是用熟地型犁壁将垡片翻转 135 度,翻后垡片 彼此相覆盖成瓦片状,垡片与地面呈 45 度角,这种方法牵引阻力小,翻、碎土兼
有,适用于一般耕地;分层翻垡是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地面覆盖严 密,质量较高 (2)耕翻时期。全田耕翻要在前作收获后才能进行,随各地熟制而有不同。 北方:一年一熟地区,每年种一茬春播作物,由于冬春干旱,所以强调秋耕, 接纳雨水;种植冬小麦地区,则是夏闲伏耕、播前秋耕。 二年三熟制地区,春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耙耱、而后回茬播种冬小麦,翌 年冬麦收获后,为夏播作物抢时间,来不及进行耕翻,采用随灭茬随播种,夏播作 物收获后,进行秋耕。 年二熟制耕翻时间与二年三熟制相似,主要是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整 地。对于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过晚或因水分过多无法及时秋耕的,才进行春 耕。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而论,伏耕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 秋耕优于春耕 南方:耕翻多在秋、冬季进行,利于干耕晒垡,冬季冻凛,以加速土壤的熟化 过程,又不致影响春播适时整地。播种前的耕作宜浅,以利整地播种。 南方旱田作物整地,按作物播种时期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春播作物(棉 花、春玉米等)整地,在头年秋作物收后,及时早耕翻,次年春播前松土整平 是夏播作物(夏玉米、大豆、甘薯)整地,其前作是冬小麦、油菜等,夏收夏种时间 紧迫,宜抓紧耕地或免耕直播,以后再进行深中耕;三是秋播作物(冬小麦、油菜 等),其前作为春、夏播作物,秋收后争取及时全田耕翻,或套作行轮耕,秋播前 耙平整细 (3)耕翻深度耕翻深度因作物根系分布范围和土壤性质而不同。水稻、小 麦、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80%~90%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表土至20 25cm耕层内,棉花、大豆等直根系作物入土深,但大部分也在30cm以内。耕深 超过主要根系分布的范围所起作用不大,过度的深耕常因肥料和辅助耕作跟不上, 反而引起减产。根据深耕所需动力消耗和增产效益,一般认为目前大田生产耕翻深 度,旱地以20~25cm,水田15~20crn较为适宜。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土层深 厚,土质肥沃,上下层土壤差异不大,可适当加深;砂质土,上下层土壤差异大, 宜稍浅。 2.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耕深可达 25~30cm,最深为50cm,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 丘陵地区,以及耕层土壤为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3.旋耕
有,适用于一般耕地;分层翻垡是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地面覆盖严 密,质量较高。 (2)耕翻时期。全田耕翻要在前作收获后才能进行,随各地熟制而有不同。 北方:一年一熟地区,每年种一茬春播作物,由于冬春干旱,所以强调秋耕, 接纳雨水;种植冬小麦地区,则是夏闲伏耕、播前秋耕。 二年三熟制地区,春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耙耱、而后回茬播种冬小麦,翌 年冬麦收获后,为夏播作物抢时间,来不及进行耕翻,采用随灭茬随播种,夏播作 物收获后,进行秋耕。 一年二熟制耕翻时间与二年三熟制相似,主要是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整 地。对于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过晚或因水分过多无法及时秋耕的,才进行春 耕。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而论,伏耕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 秋耕优于春耕。 南方:耕翻多在秋、冬季进行,利于干耕晒垡,冬季冻凛,以加速土壤的熟化 过程,又不致影响春播适时整地。播种前的耕作宜浅,以利整地播种。 南方旱田作物整地,按作物播种时期大致可分为 3 种类型:一是春播作物(棉 花、春玉米等)整地,在头年秋作物收后,及时早耕翻,次年春播前松土整平;二 是夏播作物(夏玉米、大豆、甘薯)整地,其前作是冬小麦、油菜等,夏收夏种时间 紧迫,宜抓紧耕地或免耕直播,以后再进行深中耕;三是秋播作物(冬小麦、油菜 等),其前作为春、夏播作物,秋收后争取及时全田耕翻,或套作行轮耕,秋播前 耙平整细。 (3)耕翻深度 耕翻深度因作物根系分布范围和土壤性质而不同。水稻、小 麦、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 80%~90%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表土至 20~ 25cm 耕层内,棉花、大豆等直根系作物入土深,但大部分也在 30cm 以内。耕深 超过主要根系分布的范围所起作用不大,过度的深耕常因肥料和辅助耕作跟不上, 反而引起减产。根据深耕所需动力消耗和增产效益,一般认为目前大田生产耕翻深 度,旱地以 20~25cm,水田 15~20crn 较为适宜。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土层深 厚,土质肥沃,上下层土壤差异不大,可适当加深;砂质土,上下层土壤差异大, 宜稍浅。 2. 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耕深可达 25~30cm,最深为 50cm,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 丘陵地区,以及耕层土壤为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3. 旋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