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种 (一)复种的概念和条件 1.什么叫复种 复种是指一年之内在同一土地上种收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一块土地- 年种收一次,叫做一熟;一年种收二次,叫做二熟,如小麦收后复种玉米或大豆等 作物;此外,还有二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等。 2.复种指数 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在不同田块上一年内可能有不同作物复种次数。衡 量大面积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表示。复种指数是以全年播种面积除以 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100,说明有一定休闲 复种指数=100,说明是一年一作,无复种 复种指数〉100,说明有复种,大于100越多,复种程度越高 3.复种的条件 影响复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和降水量,生产条件主要是水利、肥料和人 畜机具等 (1)热量条件。要能满足各茬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才能实行复种,是能否复种 的首要条件。在安排复种时,根据多年的热量条件,计算各季作物从种(栽)到收的 积温值,并统计其保证率,参照上下茬作物组合对积温的要求,再加上下茬作物收 种期间的农耗积温100~150℃,便可判断当地是否具备复种的热量条件。一般情 况下≥10℃积温小于3000℃为一年一熟,如山西北部;≥10℃积温3000~3600℃ 时,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部分平川地区可麦后复种短日期的小杂粮、小杂豆 如我省中部;≥10℃积温为3600~5000℃可实行两熟,如我省的晋南盆地等地 区。也可根据年均气温来判断某地的熟制:8℃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 年三熟或套作二熟区,12~16℃可以一年两熟,16~18℃以上可一年三熟 (2)水分条件。在热量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水分是决定能否复种的另一因 子,水分不足则无法复种。年降雨量大于400m的地区为主要农区,北方年降雨量 400~500mn的半干早地区,如陕西、山西北部,一年一熟。年降雨量600mm左右 地区,可一年两熟;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800m,以稻麦两熟为主;大于 1000mm,则可满足双季稻和三熟要求。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 中,旱季时间过长,不利干复种。同时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 设,发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三、复种 (一)复种的概念和条件 1.什么叫复种 复种是指一年之内在同一土地上种收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一块土地一 年种收一次,叫做一熟;一年种收二次,叫做二熟,如小麦收后复种玉米或大豆等 作物;此外,还有二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等。 2.复种指数 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在不同田块上一年内可能有不同作物复种次数。衡 量大面积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表示。复种指数是以全年播种面积除以 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100,说明有一定休闲; 复种指数=100,说明是一年一作,无复种; 复种指数>100,说明有复种,大于 100 越多,复种程度越高。 3.复种的条件 影响复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和降水量,生产条件主要是水利、肥料和人 畜机具等。 (1) 热量条件。要能满足各茬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才能实行复种,是能否复种 的首要条件。在安排复种时,根据多年的热量条件,计算各季作物从种(栽)到收的 积温值,并统计其保证率,参照上下茬作物组合对积温的要求,再加上下茬作物收 种期间的农耗积温 100~150℃,便可判断当地是否具备复种的热量条件。一般情 况下≥10℃积温小于 3000℃为一年一熟,如山西北部;≥10℃积温 3000~3600℃ 时,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部分平川地区可麦后复种短日期的小杂粮、小杂豆, 如我省中部;≥10℃积温为 3600~5000℃可实行两熟,如我省的晋南盆地等地 区。也可根据年均气温来判断某地的熟制:8℃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 一 12℃为两 年三熟或套作二熟区,12~16℃可以一年两熟,16~18℃以上可一年三熟。 (2) 水分条件。在热量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水分是决定能否复种的另一因 子,水分不足则无法复种。年降雨量大于 400 ㎜的地区为主要农区,北方年降雨量 400~500mm 的半干旱地区,如陕西、山西北部,一年一熟。年降雨量 600mm 左右 地区,可一年两熟;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800mm,以稻麦两熟为主;大于 1000mm,则可满足双季稻和三熟要求。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 中,旱季时间过长,不利干复种。同时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 设,发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3)肥料条件。复种指数提高后,为了保证土壤养分输出与输入平衡,多种一 季作物就要多施一季肥料,才能多种高产多收。因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必要 的养地作物外,还必须扩大肥源,增施肥料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发展多熟复种,有无充足的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也是复种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热量、水利和肥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力负担和机 械化条件则是决定复种的重要依据。 (5)技术条件。除上述自然、经济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耕作栽培技 术,以克服劳力和季节的矛盾。主要栽培措施有:1)合理的作物组合;2)合理的 品种搭配;3)采用育苗移栽;4)及时收获、抢时早播、硬茬直播等:5)地膜覆 盖、化学控制等。 (二)复种的主要形式 1.一年两熟制通常由一季夏收作物和一季秋收作物组成,这是我省最为普 遍的复种方式。如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在热量充足的山西南部地区,多为麦收后 复种玉米或大豆。在热量不很充足的中南部地区,则以套作复种形式为主,即麦田 内套种玉米等作物。 2.二年三熟制些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实行二年三熟的复 种方式,如春玉米一冬小麦一大豆(夏玉米、甘薯)一冬闲、春作物;小麦一夏玉米 (谷子、豆子)一冬小麦一夏闲一冬小麦。 3.一年三熟制主要有稻田三熟制和旱田三熟制。 四、间、混、套作 (一)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 1.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一个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间只种植一种作物,称为单作,也称 净作或清种。我省小麦、玉米、谷子、髙粱、马铃薯、莜麦、棉花、油菜、甜菜等 作物以单作居多。 2.间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 种植,称为间作。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多行一组形成带状间隔 种植,称为带状间作。带状间作有利于田间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发挥 不同作物各自的增产效能和分带轮作,如玉米与马铃薯带状间作。 3.混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 块田地上,称为混作。混作的作用与间作相似,只是配置形式不同,它们都是充分
(3)肥料条件。复种指数提高后,为了保证土壤养分输出与输入平衡,多种一 季作物就要多施一季肥料,才能多种高产多收。因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必要 的养地作物外,还必须扩大肥源,增施肥料。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发展多熟复种,有无充足的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也是复种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热量、水利和肥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力负担和机 械化条件则是决定复种的重要依据。 (5) 技术条件。除上述自然、经济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耕作栽培技 术,以克服劳力和季节的矛盾。主要栽培措施有:1)合理的作物组合;2)合理的 品种搭配;3)采用育苗移栽;4)及时收获、抢时早播、硬茬直播等;5)地膜覆 盖、化学控制等。 (二)复种的主要形式 1.一年两熟制 通常由一季夏收作物和一季秋收作物组成,这是我省最为普 遍的复种方式。如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在热量充足的山西南部地区,多为麦收后 复种玉米或大豆。在热量不很充足的中南部地区,则以套作复种形式为主,即麦田 内套种玉米等作物。 2.二年三熟制 一些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实行二年三熟的复 种方式,如春玉米—冬小麦一大豆(夏玉米、甘薯)一冬闲、春作物;小麦一夏玉米 (谷子、豆子)—冬小麦一夏闲—冬小麦。 3.一年三熟制 主要有稻田三熟制和旱田三熟制。 四、间、混、套作 (一)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 1.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一个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间只种植一种作物,称为单作,也称 净作或清种。我省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莜麦、棉花、油菜、甜菜等 作物以单作居多。 2.间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 种植,称为间作。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多行一组形成带状间隔 种植,称为带状间作。带状间作有利于田间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发挥 不同作物各自的增产效能和分带轮作,如玉米与马铃薯带状间作。 3.混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 块田地上,称为混作。混作的作用与间作相似,只是配置形式不同,它们都是充分
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农业生产上有时还把间作和混作结合起来,如 玉米和大豆间作,在玉米株间又混种小豆,这就叫做间混作。 4.套作 (1)什么是套作? 是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2)套作与间作的主要区别 ①共生期不同。间作中的两种作物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而 套作其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 ②播种期不同。间作的两种作物的播种期相同或略有差别,而套作的两种作物 的播种期相差较大。 ③利用季节(光能)不同。套作是选用两种生育季节不同的作物,一前一后结 合在一起,使田间在全部生长季节内,始终保持一定的绿色叶面积,充分利用作物 生育前期和后期的光能,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充分利用时间,是复种争取季节,提 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有效种植方式;而间作在季节(光能)利用方面不及套作。 5.立体种植。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 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就是间、混、套作的总称。它也包括山地、丘陵、河 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二)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 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1.空间互补 合理的间套作,在空间上配置的共性是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 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形上的一圆一尖,叶片夹角的一平一直,生理上 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时间的一早一晚等,利用作物这些生物学特性之间的 差异,使其从各方面适应其空间分配的不匀一性,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光合叶面 积,减少漏光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有利于通风透光,改善CO2供 应,降低光饱和浪费;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提高光合生产效果。 2时间互补 各种作物的时间生态位不同,都有自己一定的生育期。通过不同作物在生育时 间上的互补特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 群体光合时间,增加群体光合势,从而増产増值。例如四川丘陵旱地,全年热量两 熟有余,三熟不足,采用小麦、玉米、甘薯三茬连环套种,小麦玉米共生期30
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农业生产上有时还把间作和混作结合起来,如 玉米和大豆间作,在玉米株间又混种小豆,这就叫做间混作。 4.套作 (1)什么是套作? 是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2)套作与间作的主要区别 ①共生期不同。间作中的两种作物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而 套作其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 ②播种期不同。间作的两种作物的播种期相同或略有差别,而套作的两种作物 的播种期相差较大。 ③利用季节(光能)不同。套作是选用两种生育季节不同的作物,一前一后结 合在一起,使田间在全部生长季节内,始终保持一定的绿色叶面积,充分利用作物 生育前期和后期的光能,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充分利用时间,是复种争取季节,提 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有效种植方式;而间作在季节(光能)利用方面不及套作。 5.立体种植。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 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就是间、混、套作的总称。它也包括山地、丘陵、河 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二)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 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1.空间互补 合理的间套作,在空间上配置的共性是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 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形上的一圆一尖,叶片夹角的一平一直,生理上 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时间的一早一晚等,利用作物这些生物学特性之间的 差异,使其从各方面适应其空间分配的不匀一性,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光合叶面 积,减少漏光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有利于通风透光,改善 C02供 应,降低光饱和浪费;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提高光合生产效果。 2.时间互补 各种作物的时间生态位不同,都有自己一定的生育期。通过不同作物在生育时 间上的互补特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 群体光合时间,增加群体光合势,从而增产增值。例如四川丘陵旱地,全年热量两 熟有余,三熟不足,采用小麦、玉米、甘薯三茬连环套种,小麦玉米共生期 30~
50天,玉米甘薯共生期50~60天,争取了近100天的生长期,实现了一年三熟, 比两熟显著增产增值 3.养分、水分互补 作物的根系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分布的范围有大有小;不同作物的根系从土 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运用作物的营养水分异质性,正确组配作 物,有利于缓和水肥竞争,提高水肥利用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4.生物间互补 间套复合群体的种间关系,除了在对空间、时间、水肥利用方面的互补与竞争 外,还通过植物本身及其分泌物产生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这种互补和竞争主要表 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边行的相互影响。间套作中同一种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一般强 势(株体髙大,根系发达等)作物处于边际优势,而弱势(株体矮小,根系弱小)作物 处于边际劣势。因此间套作时应合理搭配作物,采用有关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边行 优势,尽量减轻边行劣势。 ②病虫害和抗灾的相互影响一补偿效应。间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 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危害,从而 达到稳产高产。 ③分泌物的相互影响一对等效应。作物在其生育期间,通过地上部和地下部不 断地向环境中分泌气态或液态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周围的微生物或别种植物产 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产生有利影响的为正对等效应(相生),产生不利影响的为 负对等效应(相克)。例如,杂草麦仙翁产生的化合物麦仙翁精,以每公顷1.2g的 极低浓度施于小麦,可促进小麦生长,增加小麦产量;大麦释放的物质克胺在低浓 度时即可抑制繁缕生长。在作物之间,黑麦对小麦、大麻对大豆、荞麦对玉米、鹰 嘴豆对蓖麻均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间套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对等效应的积极作 用,减少它的不利作用。 三)间套作的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 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 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如水稻与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向日葵、田 菁与茶、烟等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其次,要求 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例如,植株髙度要 髙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 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 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50 天,玉米甘薯共生期 50~60 天,争取了近 100 天的生长期,实现了一年三熟, 比两熟显著增产增值。 3.养分、水分互补 作物的根系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分布的范围有大有小;不同作物的根系从土 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运用作物的营养水分异质性,正确组配作 物,有利于缓和水肥竞争,提高水肥利用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4.生物间互补 间套复合群体的种间关系,除了在对空间、时间、水肥利用方面的互补与竞争 外,还通过植物本身及其分泌物产生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这种互补和竞争主要表 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边行的相互影响。间套作中同一种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一般强 势(株体高大,根系发达等)作物处于边际优势,而弱势(株体矮小,根系弱小)作物 处于边际劣势。因此间套作时应合理搭配作物,采用有关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边行 优势,尽量减轻边行劣势。 ②病虫害和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间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 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危害,从而 达到稳产高产。 ③分泌物的相互影响—对等效应。作物在其生育期间,通过地上部和地下部不 断地向环境中分泌气态或液态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周围的微生物或别种植物产 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产生有利影响的为正对等效应(相生),产生不利影响的为 负对等效应(相克)。例如,杂草麦仙翁产生的化合物麦仙翁精,以每公顷 1.2g 的 极低浓度施于小麦,可促进小麦生长,增加小麦产量;大麦释放的物质克胺在低浓 度时即可抑制繁缕生长。在作物之间,黑麦对小麦、大麻对大豆、荞麦对玉米、鹰 嘴豆对蓖麻均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间套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对等效应的积极作 用,减少它的不利作用。 (三)间套作的技术要点 1. 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 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 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如水稻与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向日葵、田 菁与茶、烟等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其次,要求 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例如,植株高度要 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 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 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密 度、行比、幅宽、间距、行向等 第一,密度是合理田间配置的核心问题。间套作的种植密度要高于任一作物单 作的密度,或高于单位面积内各作物分别单作时的密度之和;主作物占的比例应增 大,密度要高于或等于单作,副作物的比例应偏小,密度小于单作。套作时, 各种作物的密度与单作时相同,当上下茬作物有主次之分时,要保证主要作物的密 度与单作时相同,或占有足够的播种面积。 第二,安排好行比和幅宽,发挥边行优势,减少边行劣势。间作作物的行数, 要根据计划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于、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 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2倍。例如,棉薯间作,棉花边行优势为1~4行,甘薯边行 劣势为1~3行,那么棉花的行数不能超过8行,甘薯的行数不能少于6行。高矮 秆作物间套作,其高秆作物的行数要少,幅宽要窄,而矮秆作物则要多而宽 第三,间距是相邻作物边行之间的距离,各种组合的间距,在生产中一般都容 易过小,很少过大。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主要应照顾矮位作物,以不过多影 响其生长发育为原则。具体确定间距时,一般可根据两种作物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 整,在肥水和光照条件好时,可适当窄些,反之则适当宽些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 争水的矛盾。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 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 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 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四))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1.间作 分布地区较广,全国各地可见;根据作物类别可概括为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 间作、禾本科作物与薯类作物间作、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农林间作、果农间 作等类型。 2.套作 类型繁多,增产幅度也较大。主要有以棉花为主作的套作、以玉米为主作的套 作、以水稻为主作的套作和以花生为主作的套作等等。 此外,还有间套作结合的形式,如丘陵山区的粮豆薯间套作:蚕豆套玉米间甘 薯(大豆、花生),棉区的粮、棉、豆、肥间套作:小麦间绿肥套棉花间甘薯
2. 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密 度、行比、幅宽、间距、行向等。 第一,密度是合理田间配置的核心问题。间套作的种植密度要高于任一作物单 作的密度,或高于单位面积内各作物分别单作时的密度之和;主作物占的比例应增 大,密 度要高于或等于单作,副作物的比例应偏小,密度小于单作。套作时, 各种作物的密度与单作时相同,当上下茬作物有主次之分时,要保证主要作物的密 度与单作时相同,或占有足够的播种面积。 第二,安排好行比和幅宽,发挥边行优势,减少边行劣势。间作作物的行数, 要根据计划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于、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 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 2 倍。例如,棉薯间作,棉花边行优势为 1~4 行,甘薯边行 劣势为 1~3 行,那么棉花的行数不能超过 8 行,甘薯的行数不能少于 6 行。高矮 秆作物间套作,其高秆作物的行数要少,幅宽要窄,而矮秆作物则要多而宽。 第三,间距是相邻作物边行之间的距离,各种组合的间距,在生产中一般都容 易过小,很少过大。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主要应照顾矮位作物,以不过多影 响其生长发育为原则。具体确定间距时,一般可根据两种作物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 整,在肥水和光照条件好时,可适当窄些,反之则适当宽些。 3.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 争水的矛盾。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 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 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 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四))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1. 间作 分布地区较广,全国各地可见;根据作物类别可概括为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 间作、禾本科作物与薯类作物间作、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农林间作、果农间 作等类型。 2. 套作 类型繁多,增产幅度也较大。主要有以棉花为主作的套作、以玉米为主作的套 作、以水稻为主作的套作和以花生为主作的套作等等。 此外,还有间套作结合的形式,如丘陵山区的粮豆薯间套作:蚕豆套玉米间甘 薯(大豆、花生),棉区的粮、棉、豆、肥间套作:小麦间绿肥套棉花间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