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张静樊华审题:张静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 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 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 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 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 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 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 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
1 昆明第一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张静 樊华 审题:张静 试卷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 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 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 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 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 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 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 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
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言 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 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 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 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 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岀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 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 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 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 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 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 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钟声)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 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 影响力。 B.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 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 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言 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 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 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 上。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 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 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 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 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 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 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 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 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钟声)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 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 影响力。 B. 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 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 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答案A:原文是“越是……就越是会具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 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 之上。 C.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 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 地位 【答案D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的授奖评语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 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 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 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C“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3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 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答案 A :原文是“越是……就越是会具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 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 之上。 C. 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 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 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 地位。 【答案 D 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 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 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 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 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 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 C “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蠃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日:“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 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煕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 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 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 潜悉遺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岀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 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輒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 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安抚
4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 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 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 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 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 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 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答案B候:探望、问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 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 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 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髙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 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B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案:①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 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倒装句)
5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答案 B 候:探望、问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 D 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 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 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 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 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答: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 [答案:①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 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