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一章 原型和范畴 1.1颜色、正方形、鸟和杯子:对词汇范畴的早期 经验主义研究 世界由无限多样的物体组成,这些物体有着不同的质地、形 状和颜色。我们是如何把这种多样性变成易于组织的词义的? 为什么我们甚至可以在它们之间(如在“红”与“橙”或“绿”与 “蓝”这些颜色之间)似乎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的情况下,也能做到 这一,点?实验心理学表明,我们是用焦点或原型色作为定位,点 的,实验心理学对表示形状、动物、植物和人造物的范畴也作了 类似的观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动,发现自己被各种各样现象包围着。最 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生物体和物体:人、动物、植物、日常生活中所有 种类的人造物品,如书、椅子、汽车和房子。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不 难识别它们,也不难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给予它们合适的类别名称。 然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实体,比如生物体的一些组成部分,要识别它 们、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进而给它们命名,就不是那么容易。人类与动 物的膝盖、脚踝、脚,树的树干、大枝、小枝就属于此类实体。膝盖骨 属于膝盖,而树于则包括从地面长出的部分,这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膝盖到哪一点结束,而大腿又从哪儿开始?树干从何处过渡为 树梢,大枝从何处过渡为小枝?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地形地貌的 名字和表示天气现象的词上。谁能说得清楚,山谷在哪一特定的点 7
认 知 学导论 上不再成为山谷,而成为山坡或者成为山?谁又能令人信服地确定 毛毛细雨变成雨、雨变成雪的那个点及薄雾和雾的开始点与结束点? 当我们就提到的两类实体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区别在 于它们的边界。书、桌子、小汽车、房子是界线分明的物体。相反,膝 盖、树干、山谷和薄雾这些实体的边界则远非那么清晰,这些实体的 边界是含糊的。这种含糊性困扰着那些关注词义与语言之外的现实 之间关系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并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含糊 性的理论0。〔1)然而,尽管它们存在含糊性,我们还是有这样的印 象,即这些实体的边界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膝盖骨不可能包含在大 腿里边,而山顶也永远不会是山谷的一部分。:所以,看来是现实提供 的边界支配着我们的分类。 然而,世界上存在着与此不同的现象。一些物理特性如长度、宽 度、高度、温度、颜色,所有这些物理特性都是在两端之间不间断地扩 展延伸的等级。我们是如何知道何处是冷水、温水和热水之间的分 界线的?我们又是怎么能把英语中可找到的主要颜色词分派给我们 显然可以识别的7500000种颜色(见Brown和Lenneberg1954: 457)的?温度等级和颜色的连续统一体并没有提供可以跟书、小汽 车甚至膝盖或山谷的边界相提并论的自然分界。 所以,对温度和颜色的分类只能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而物理特 性,特别是颜色已经成为处在认知语言学核心的词义的心理和概念 观的出发点,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这种分类的心理过程(随着 讨论的深人,其复杂性会变得更明显)现在一般被称为范畴化 (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结果则是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es),如 颜色范畴RED(红色),YELLOW(黄色),GREEN(绿色)和BLUE (蓝色),等等(另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侧是“概念”)。 是什么原则在支配范畴化的心理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什么原则 在支配颜色范畴化的心理过程?有一种解释是,颜色范畴完全是任 意的。长期以来,这一领域的大部分学者都相信这一点。在20世纪 〔1)在每一章的后面给出了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8
chapter 1 第一章原型和范畴 五六十年代,人类学家调查了颜色命名的跨语言差异,并发现颜色词 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Brown和Lenneberg1954; Lenneberg 1967)。这被认为是颜色范畴任意性的证据。更宽泛地 说,它被认为支持了语言的相对主义,其中最强势的观点是由Whof 提出来的,它认为,不同的语言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划分现实②。 第二种解释可能是,颜色连续统是由以参照点为导向的系统来 构建的。而且,人类学家Brent Berlin和Paul Kay(l969)的确找到 了证据,证明在颜色的范畴化中我们依靠的是所谓的焦点色(focal colours))。Berlin和Kay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可以看作是具 有普遍性的焦点色层级来反驳相对主义的假设。为了支持普遍主义 的观点,他们调查了98种语言,其中对20种进行口语测试,对其他 语言的调查则以语法和其他书面材料为基础。回过头来看,他们的 实际上并非总是无懈可击的在类型学上的发现,已经失去了一些魅 力。然而,焦点色这个从实验中来的概念,现在看来是通向范畴化原 型模型之路的最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将只把对Berlin和Kay所 做工作的说明限于与原型模型有关的一些方面,而舍弃类型学上的 详细论述⑦。 焦点色 像他们之前的研究者一样,Berlin和Kay是用Munsell公司提 供的所谓的Munsell色卡进行研究的。这些色卡从与我们对不同颜 色感知有关的三个维度进行标准化,这三个维度是色度、亮度和饱和 度,其中主要对前二者进行测试。不使用染色布片,而使用这种标准 化的颜色样本,其好处在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试验变得更加客观, 因为别的学者也可以重复他们的试验,而且可以比较不同试验的结 果。Berlin和Kay所使用的色卡组由329片色卡组成,其中320片 代表40种不同的颜色,或更确切地说,是40种色度,每一种色度分 为8个层次的亮度。剩下的9片色卡是白色、黑色和7个层次的灰 色。这些色卡以图1.1所示的方式排列在一张卡片上。图中纵轴排 9
知 学导论 列了同一色度的不同亮度。横轴上的色卡则以这样的方式有序排 列:色度从红开始,通过黄一红向黄、绿-黄到绿和别的色度移动。 黄绿蓝 紫红 庭 红红黄黄绿绿蓝蓝紫紫 1 5.10152025303540 白 亮 6 灰 黑 暗 图1.1 Berlin和Kay所使用的Munsell色卡的 排列(数字与文字是加上去的) 依靠色卡的帮助,Berlin和Kay着手试验所选20种语言的说话 人是如何对颜色进行范畴化的。在试验中,他们对总的颜色词汇不是 太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符合如下标准的一组特别的颜色词语:这 些词语应该只包含源自母语的一个词(与绿蓝(greenish-blue)和青绿 (turquoise)这种词相反);这些词语不应该只用于非常有限的一类事物 (如与英语、德语中的金黄(blond)相反);这些词应该很容易地出现在 脑子里并为所有或至少是某种语言的大多数使用者所熟悉(比如,与 朱红(vermilion),、洋红(magenta)或靛蓝(indigo)相反)。满足了这些 标准的颜色词语被称为基本颜色词语(basic colour terms)。在实验的 第一步中,Berlin和Kay收集了这20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语。这是通 过一种叫“口头诱导试验”的方法而取得的,也就是要求各种语言的说 话人对颜色进行命名,“口头诱导试验”只是一种更复杂的说法而已。 实验的第二步是,向这些说话人出示色卡,并要他们指出: 1.所有在任何条件下[他们]都称之为x的色卡。 ·2.x最好的,最典型的样本。· (Berlin和Kay1969:7) 10
chapter 1 第一章原型和范畴 他们所提的问题表明,与他们之前的Lenneberg和其他人类学 家不同,Berlin和Kay不仅对颜色范畴的外延感兴趣,而且对它们的 最好样本也感兴趣。人们也许甚至可以说,后来所称为“原型”的东 西在他们第二个问题的措辞中已露端倪。 Berlin和Kay发现的结果是什么?在对颜色进行范畴化时,人 们依靠颜色空间中的某些点来定位。例如,当操英语的人被问到 “红”色的最好样本时,他们一致指向标为“红”色的较低,也就是较暗 区域中的色卡(图1.1中的f3和g3,当然,在试验中,色卡上是不给 出颜色词语的)。至于黄色,被试一致选择了在“黄色”标签之下的第 二等亮度的色卡(图1.1中的b9)。这些被全部或大多数操英语的 人认为是一些最好的样本的色卡(或者颜色空间中的区域),被 Berlin和Kay称为“焦点”(foci)。 他们也为其他19种语言找到了焦点(foci)或焦点颜色。当对 这些不同语言中的焦点颜色进行对比的时候,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不但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拥有同样的焦点色,而且说不同语言的人 拥有的焦点色也非常一致。只要是一种具有与英语的颜色词语大 致相应的颜色词语的语言,它们的焦点都处于同样的区域。而且, 甚至那些基本颜色词的数量比英语少的语言,这些数量上较少的 范畴的最好样本也与像英语这样“更丰富”的语言中的各个焦点颜 色相吻合。 总之,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表明,颜色范畴不是任意的,而是固定 在焦点颜色上的。颜色范畴的边界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甚至在一种 语言的不同的说话人之间发生变化,而焦点颜色则为不同的说话人, 甚至是不同的语言社团所共有。 大凡重要的科学发现总是这样,焦点色的发现不仅帮助解决 了一个问题,而且提出许多新的问题。焦点色将被看作是语言 现象还是心理现象?如果假定它是后者,那么它们的心理学地 位又是怎样的?最后,“焦点”(foci,聚焦之点)是只限于颜色还 是在其他领域中也能找到?这些问题都将在以下各小节中进行 讨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