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学导论 焦点颜色的心理学背景 从心理学的立场上看,对自然现象的范畴化是相当复杂的操作, 它包括如下过程④: (1)刺激的选择在大量的为我们的感官系统(视、听、触、嗅) 所感知的刺激中,只有很少的刺激为我们的认知处理所选择,也就是 说,这些刺激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2)鉴别和分类这是通过对比所选择的刺激和储存于我们的 记忆中的相关知识来达到的。 (3)命名大部分认知范畴都被给予名称,尽管还有一些范畴 没有贴上标签,如“节食中吃的东西”,“装人手提箱中的东西”。 (Barslou 1987:102) Eleanor Rosch调查了这些方面的大部分,她在20世纪70年代 早期开始探讨焦点颜色的心理学背景⑤。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她首 要的目标是去发现焦点色是植根于语言还是植根于前语言认知。她 的想法是,如果可以证明焦点色在范畴化的认知过程中是凸显的,那 么也就能确定焦点色的认知地位。 从三个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出发,Rosch首先检验了焦点色在感 知上是不是显著的。为了消除纯粹基于语言的范畴化的影响,她要 求被试尽可能少拥有已经储存的颜色名称和有关的颜色范畴的知 识。所以她决定以学前儿童和其文化未西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Dani人作为实验对象。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相对于说英语的人可 以有的l1个基本颜色词语,Dugum Dani这种Dani人说的语言只有 两个基本颜色词语(Heider l971)。像儿童一样,Dani人也就特别适 合于作为颜色范畴化的实验中未被污染的被试。操英语的成人,被 认为已经具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整个基本颜色词语系统,这些人只在 一些试验中用作对照组。 Rosch的第一个实验(Heider1971),是用来试验注意力的激起 (或刺激选择)的,被伪装成一个叫做“给我看颜色”的游戏。她给3 12
chapter 1 第一章原型和范畴 岁的孩子一排色卡,这排色卡包括一种(像Berlin和Kay发现的)焦 点色和同一色度但不同亮度层次的7个其他色卡。孩子们被告知, 他们应该给实验者出示他们喜欢的任何颜色。这伞实验背后的道理 是,焦点色比其他颜色更易于吸引孩子的注意。事实上,其结果是孩 子们选取焦点色卡的频率的确比选取非焦点色卡的频率高得多。焦 点色卡中黄、橙、绿占有特别强的优势;在24个孩子中,分别有22、 21、11个从颜色排列中选取那种焦点色卡。对另外5个色度,数目 虽然小些,但统计学上仍然是显著的。 Rosch以儿童做的第二个实验是颜色匹配实验。这次的被试是 4岁的孩子,每次以随机的顺序给一块焦点和非焦点色卡,要求指出 在一排色卡中的同一颜色,这种色卡的排列与那些以前实验中使用 的是相同的。正像实验的假设所预期的那样,焦点颜色的匹配比非 焦点颜色的匹配要准确得多,这又一次证明了焦点色感知上的显著 性。就认知过程而言,这第二个试验包含了鉴别与分类;试验的色卡 和一个或几个可能的目标色卡必须得到鉴别和分类,这样才能对它 们进行对比。对比的前提是,收集起来的关于色卡的资料被临时储 存于某处,而这就是记忆起作用的所在。 匹配操作的情境中,试验项目和目标项目都同时被展现出来,这 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例外。一般来说,我们面对一个项目(也就是 必须得到鉴别和分类的颜色)却必须完全依靠储存于记忆中的资料 来进行对比。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焦点颜色是否在记忆中也 是显著的,它们是否比别的颜色更准确地得到识别、更易于学得、更 易于回想起来。Rosch用特别的记忆试验来调查这儿个方面:识别 任务用于试验短时记忆,学习任务的目的则在于试验长期记忆 (Heider1972)。 识别任务与上文讨论过的匹配任务相似,但要求被试更集中注 意力。因为这个任务对于儿童来说太难了,所以Rosch使用了Dani 人被试,就像已经提及的那样,他们只有两个基本颜色词语。同样的 试验还用于…个由美国人组成的对照组。随机给Dai人和操英语 的被试看8张焦点颜色卡片和8张非焦点颜色卡片,每张看5秒钟。 13
认 知 学导论 每一次单独的展示后,接着是30秒钟的间隔时间,然后要求被试指 出在Berlin和Kay那种色卡上与之吻合的色卡。两组被试对焦点 色的匹配准确率都大大高于非焦点色的匹配准确率。可以得出这样 的结论:在短时记忆中,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记忆。 另一个实验结果是,操英语的那组被试在焦点色和非焦点色的匹配 准确率上都比Dani人要高,其原因可能是,操英语的人拥有更大的 基本颜色词语的集合,这有助于颜色认知。 第二个实验包括一个学习任务,以试验在长期记忆中对先前不 知道的颜色名称的记忆情况。这个实验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 Dani人只有有限的两个基本颜色词语,所以可以在控制的条件下教 给Dani人更多的颜色词。试验开始前,Dani人被告知,实验员将教 给他们一种新的语言。学习完成后,他们的帮助会得到报酬。实验 开始时,以任意的顺序排出16张色卡(也是8张焦点颜色和8张非 焦点颜色),然后告诉Dani人每张色卡的名称(所用的名称是Dani 氏族的名称)。第一次摆出这些卡片后,这些卡片被收进一个包里, 打乱,然后-一张一张地展示给Dai人,要求他们给每一种颜色取~ 个名字。他们每一次回答正确都会得到表扬,答错的时候,则会告 以正确的名字。这种程序一天重复5次,直到Dai人能得出所有 16个正确答案,学习过程才被认为是完成了。这个平均持续3天 半的整个学习过程被保留了详细的记录。因为所有正确与不正确 的答案都被计算在内,所以,这种记录提供了对焦点色与非焦点色 记忆的容易度的衡量手段。在他们第一轮完全正确回答以前, | Dai人对非焦点色的每种颜色给出了9.9个不正确的答案,而对 焦点颜色,同样的错误平均数只有7.3。即使先前没有颜色名称的 知识,Dani人把焦点色与其名称联系起来也比把非焦点色与其名 称联系起来要快。 除感知和记忆任务之外,命名是提到的范畴化第三个因素。考 虑到焦点色的显著性,我们可以预期如下结果:首先,对焦点色的命 名比对非焦点色的命名要快其次,儿童习得焦点色的名称比习得非 焦点色的名称更早。Rosch提供的实验证据再次表明,这两种假设 14
chapter 1 第一章原型和范畴 都是正确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Rosch的发现: ·焦点色在感知上比非焦点色显著。焦点色比非焦点色更经 常吸引3岁孩子的注意,在匹配其他给出的颜色时,4岁的孩子用焦 点色比用非焦点色匹配得更精确。 ·焦点色在短时记忆中得到更准确的记忆,并且在长期记忆中 更容易保留。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焦点色的名称能被更快地给出并为孩子 更早习得。 总之,焦点色看起来具有特殊的感知-认知的显著性,这种显著 性可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并反映了人类感知机制的生理学上的某些 方面(Kay和McDaniel 1978)。这些研究结果鼓励Rosch把焦 点—或者,像她现在所说的,原型(prototypes)-一发展到颜色范 围之外,比如进入形状、生命体、物体的领域。 原型形状 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实验来开始我们的讨论,这个实验的基础是 图1.2中的最上一排(第一组)中的图画。想像,下,有人要求你向 某个不准看这一排图画的人描述你在图画中之所见。可能你多半会 这样进行:“有一排小图画,画的是正方形及其一些变形。第一个图 是正确的正方形。第二个正方形在右手边有一个缺口。在第三个正 方形的右边有一处凹陷。第四个正方形…” 这种描述完全符合完形心理学(一个心理学学派,在1,2节中我们 将详细讨论)中提出来的“好形状”这一概念。在几何形状中,这些好形 状,也就是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被认为在感知上是显著的。 这样,在一个像上文描述的情境中,人们将选出正方形作为说明 其他图画特点的参照点,那是再自然也不过了。所以,与颜色领域中 的焦点色相似,在几何形状这一领域,正方形和其他好形状也就成了 “自然”原型的首选对象。 75
认 学导论 (a) (b) (c) (d) (e) (f) (g) 第1组 (a) (b) (c) (d) (e) (f) (g) 第2组 (a) (b) (c) (d) (e) (f) g 第3组 图1.2 Rosch用于原型实验中的形状(Rosch 1973)(第2组和第3组根据Rosch的描 写作了重构,字母是现在加上去的) Rosch(1973)试图以图1.2展示的这种线条画来证实形状领域中 的原型概念。在实际的实验之前,就像颜色实验一样,她必须确保 Dai人没有可以随意使用的范畴名称或者甚至没有约定俗成的解释 把他们导向可能的原型。这一点在一个领航员研究中得到证实,这种 研究使用上文所展示的描写方法:一个被试向另一个坐在屏幕后边的 并且不能看见那些线条图画的被试解释这些线条图画。不像受过教育 的西方的语言使用者,Dai人不谈论正方形及其变体,而使用诸如“那是 一头猪”或者“这是一个破篱笆”之类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这些图画。 在实际的实验中,Rosch对比了第1组(有原型的一组)和从第1 组的变体中衍化而来的其他各组。图1.2中的第2组和第3组展示 了6组可能的变化组中的两组。第2组基于缺口原则(在右手边的 缺口)。鉴于这个缺口原则,第2组中以(b)形式出现的原型的确是 一个非常极端的特例,因为它表现的是缺口的不存在。第3组是基 于凹陷原则的,正方形又一次仅仅成了这个组的边缘成员。 就像在以前的颜色学习实验中那样,Dani人必须学习也是借自 Dai氏族的名称。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把各组图画与名称联系起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