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又开发了混合、制粒、制丸、干燥、包衣为一体的高效流化制粒设备,满足了制作 缓释颗粒或徵丸和包衣的需要。在注射剂生产设备方面,新一代的生产设备与空气洁净技 术装备相结合,如入墙层流式注射剂灌装生产线,粉针剂灌封机与无菌室组合整体净化层 流装置等。大大减少了人员走动污染的机会,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它先进的生产设备还 有髙效包衣机、高效干燥制粒机、连续在线混合机、多功能混合机等。 新辅料和新设备带来了新工艺和新技术。除上述已提及的高效制粒(丸)包衣外,如 采用挤出一滚圆机可集混合,挤压过筛,切割滚圆和干燥于一体,一步制得微丸。又如固 体分散技术,球形结晶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等都在提高制剂质量或制备新型制剂方面取 得成功,例如用固体分散技术不仅提高了许多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吸收,而且将这一技 术与控释技术结合也成功用于制备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缓释和控释制剂,既保证其溶解性能 又保证其缓慢释放。 4.剂型与制剂设计理论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在哪一学科,多学科结合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于药剂学 而言,其发展离不开其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在药动学中采用大量的数学原理 及方法已是为人熟知的事实。在药物剂型的设计中,逐步摆脱经验式的摸索方式,应用各 种数学方法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取得理想结果。在药剂实验研究中已甚为普 遍地应用了均匀设计,正交设计,地形图法等数学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采集专家经 验,建立制剂设计专家系统,实现剂型和制剂处方设计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则是一个值得 探索的工作。一些制剂生产单位已经开发了例如胶囊剂处方专家系统,适合不同物理性质 药物的处方成分的配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一些单位也开展了水凝胶型缓释片剂的计算 机辅助设计研究工作。这些前导性的工作必将为药剂学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开创一个新的局 面 作为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除了利用化学指标进行终点的控制外,药物及辅料的物 理性质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晶型和粒径大小就直接影响药物的溶出度和吸收。加 强对药物物理性质的了解从某种角度而言与药物的含量指标同等重要。应用物理化学理论 和物理分析方法以及建立一个较客观的物性标准对剂型设计、制剂生产及质量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例如粉体的流动性,混合后的物性变化,物料的可压性等都需要有客观的指标 才能对处方的优劣和生产的可行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正确利用诸如粉体物性测定法、粒度 测定法以及热分析法等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无疑将有益于药剂学的发展。 四、我国药物制剂工业与现代药剂学的关系 1.稳步发展时期 我国药物制剂工业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早在建国初期,国家 面对经济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困难局面,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医药生产、保证了基本医药供 应。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53年即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 下简称《中国药典》),对制剂质量的规范化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至1955年社会主义改
造期间,医药生产已全部纳入国家生产计划的轨道,并对原有的私营中小药厂加以整顿、 扩建和技术改造,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医药工业体系。从此,我国制剂工业得到稳定的发 展,一些当时对医疗至为重要的药物及制剂如磺胺、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以及80%以 上的其它制剂已能自给。各种剂型如输液剂,注射剂,片剂和胶囊剂,软膏剂等几乎所有 剂型都已能够生产,其中片剂和注射剂不仅数量能满足医疗需求,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 并取得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与制剂工业发展同步,药剂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全面开展。全国主要的几所医药院 系和医药研究单位均已开展了药物制剂的研究或教学工作,出版了多种药剂学教科书,研 究和发展制药新剂型、新技术和新工艺,面向生产,深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取得了 不少成果,例如结合生产解决了一些抗生素注射液的稳定性问题和澄明度问题,肠溶包衣 工艺也取得进展。研制了可可豆脂的替代品香果脂和乌桕脂,研究和生产了大量中草药制 剂,此外,在制剂辅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也有不少改进,如微晶纤维素的应用,流 化床干燥,微孔滤膜过滤和注射剂洗、灌、封连动机等。继1953年版《中国药典》后 又编写出版了1963年版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其中收录的中西药品已达1310种。 2.改革开放20年 虽然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我国制剂工业和药剂学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在我 国医药工业中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改革开放为药剂学及制剂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 了契机。在我国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已经不仅能够满足自己需要而且还可大量出口的情况 下,人们自然将注意力转移到大力发展药物制剂,提高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争取制剂也 能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角逐。在改革开放中成立的国家医药管理局认真地研究了我国制剂 发展的现状和对策。连续在国家“七五”至“九五”的三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发展制剂工 业和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具体目标,并对药学院校和研究院所射制剂研究给于 了大力支持。在此期间,一批大型制剂企业或车间初步实现了符合GMP要求的技术改 造,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生产设备和设施的新建制剂生产厂。发展自己有特色的制剂品 种,以高技术含量代替高产量的指导思想正逐渐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在药剂学领域内的 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约物制剂的研究内容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国际 药剂学界正在研究和发展的领域,脂质体,徽球和微囊,经皮给药系统等的研究都达到了 较高的水平。新制剂不断被批准生产。在药物新剂型等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 果,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物理药剂学、药剂学等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著作、制剂手册、辅 料手册等陆续出版。许多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已经批量投人生产,还开发了胃滞留、耳栓 等国外尚未面世的新剂型,采用环糊精作为载体取得了高生物利用度的产品,多种药用新 辅料如肠溶丙烯酸树脂、可压性淀粉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3.机遇与挑战 制剂工业的发展是药剂学发展的基础。制剂工业水平也是药剂学水平的投影。改革开 放后我国药物制剂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及研究水 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的制剂生产厂总体而言实力较弱,生产设备多处于 般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少,与国际生产水平相比,无论在品种特色或是品种质 量方面都缺少竞争力。自我开发新剂型和新制剂的能力较差,创新创高意识不强,目前大 多数药物新制剂还需由专业药剂科研院所承担。虽然每年有不少新制剂上市,但科技含量 不高,专业药剂科研院所尚不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开屐前暗性课题的研究,这无疑减缓了 我国药剂学研究向高层次深人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或合资制剂企 业的成立以及制剂进口药品的大量增加,既对我国制剂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带来了 先进品种、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吸引了国际制剂先进设备和大量制剂新辅 料进入我国医药市场,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丰富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剂工业的水平 并为开展制剂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条件,促进了我国制剂工业向前发展。总之,面向 将来,我国制剂工业及药剂学既在改革开放中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机遇,也面临着来自世 界范围的挑战。 五、现代药剂学的任务 1.发展剂型及制剂,提高制剂水平 面向生产,面向社会服务,发展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等以及提 高现有剂型和制剂的水平是药剂学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药剂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剂型设计 和制剂生产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则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着的外部 世界。剂型及制剂,辅料和设备,工艺和设备的创新或改革没有理论的指导和现代技术的 应用则难以实现,各种现有剂型和制剂的改进和提高没有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不能真 正提高科技含量,成为有竞争性的产品。因此,提高制剂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人员的理论 水平和现代技术应用水平无疑对完成上述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促进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结合 药剂学是…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应用各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 发展剂型和制剂服务,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应用性学科先进性和前沿性 的体现。各种药物传输系统,无论是口服缓释和控释系统或是经皮给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 统,无不包含着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不仅需要在现代药剂学教学及科学实践中加强相关 基础科学理论和知识,而且,也需要继续加强药学学生和制剂相关人员的理论基础,拓宽 知识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药剂学的现代化进程将依赖于相关自然科学介入的程度 事实上,无论国内和国际,剂型研究和开发早已不是药剂工作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相关 自然科学领域的工作者业已将他们的各自的理论和技术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
药剂工作者应积极地从相关学科领域获取研究剂型,开发和生产药物制剂的本领,深化剂 型和制剂设计理论及制造技术,提倡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才能加快我国药物 制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现代药剂学更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3.建设和完善药物制剂质量管理科学体系 药物制剂质量的控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更趋于规范,如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试 验,崩解吋限的测定等不仅有了具体的方法而且有了对测定仪器或设备的要求。但是,从 生产和设计的角度,对制剂本身质量的控制远落后于对制剂中含有的活性物质质量的控 制。这些活性物质可用各种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检测,得到可以相互比较和具有统计意义的 结果。而对制剂本身质量的控制,并不能完全由活性物质的质量来反映。如颗粒的流动 性,软膏的稠度和涂布性,乳剂和混悬剂的流变性,贴剂的粘贴性,片剂的孔隙率等都没 有公认合理的统一标准和检测方法和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剂的这类质量还只能用经验或 不秘范及不一致的方法掌握,这就给制剂的评价、生产和设计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制剂 及剂型的发展。因此,努力建立和完善剂型、包括传输系统及制剂和工艺过程的科学评价 体系不仅对制剂质量至关重要,对提高药剂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面向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将成为21世纪新药的重要来源。生物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 胞,利用基因杂交技术、重组DNA技术、细胞融合技术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胞 或生物某些机能进行变更和修复,利用发酵技术或酶工程技术等获得常规方法难以得到的 生理活性物质。生物技术产品经过多年的研究,基因工程菌的获得,表达产品的分离和纯 化都已具备产业化的能力。自80年代初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人胰岛素上市以来,至 今已有35个品种上市,利用基因工程受体实验代膂传统动物实验的新药筛选方法的革命 必将更快和更多地将生物技术药物推入到制剂和剂型研究的候选行列中来。这一类药物往 往与化学药物在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和工艺学性质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对剂型及给药途 径有特别的要求,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的性质,发现新的和有效实用的剂型并制备成高质量 的制剂是现代药剂学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国杰主编、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奚念朱主编.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齐谋甲,大家都应重呢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国药学杂志,1992,27(7):387 4.股恭宽主编.物理药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吉伯尔迪·M·佩里尔著,朱家壁译.药物动力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 6.平其能.冂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药学进展,1995,19(3):140 7.梁秉文主编.经皮给药制剂.北京:中画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8.顾学裘主编.中国多相脂质体研究.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9.平其能,郑梁元编著.药用聚合物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