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言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思 25 圆建立一個“相似性”的理論來解决《桔構》中的一些困難,並 澄清曖昧的地方®。他甚至希笔建立一個電腦模型來說明其“相 似性”理論。但就筆者所知,這個理論似乎並沒有什麽大幅度的 進展,電腦模型也未聞其建構出來®。所以即使在今天,仍有學 者(如R.Boyd)強調說孔恩的“不可共量性”的論證已經失 效。因篇孔恩論證中所使用的意義理論(内含决定外延)已經被 英美語言哲學抛棄了;在新的意義理論之下,孔恩的論證便行不 通。當然,孔恩不會同意這種看法,他早已企圆從相似性理論裹 發展出一個不同的意義理論來抗衡。但是,到目前爲止,孔恩新 意義理論的聲勢似乎還待發展,比起魁奇、普南及其追隨者對新 意義理論的推展來看,孔恩在這方面稍有落後④。畢竞,英美分 析哲學在本世杞下牛葉的主要工作、堡壘都環辘在語言哲學、意 姜理論四周,欲全面與之抗衡,極不容易。另外,孔恩的相似性 理論如果要檵積發展的話,可能會牽涉到許多心理學、生物學、 進化理論、學召理論等大問題,在科學史與科學的哲學中,他的 四雖然當初一些批评者妈為孔思的“典龍”一问很不清楚,售至有二十幾桂意思在 裹面。但是,短通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by Sneed, J.(Reidel Holland,2nd ed.,1980);The Structure Dynamics of Theories by Stegmuller,W.(Springer-Verlag,1975)二蓄用集合論與避样语言择 “典乾”等概念形式化了之後,再锐“典范”一胡很不清楚之许就不再很怡雪 了。 ⑩“Second thoughts'”一文後,孔恩的注意力似乎又回到科号史。他在1978年 出版的Black-Body Theory&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Harvard U. P)一等针“常酸科學”这一概念有逃一步的贷展與修正。但这者主要是一都 科零史的個素研究,與《結棒》全围提出整套的科半的哲,性黄上極高不 同
26 科學苹命的結構 追隨者與研究生大概很難有能力處理這些大間題。 可是,“不可共量性”及與其相關的“相對主義”,與“實 在論”的争辯,都大概只是孔恩想法中與英美二十世紀哲學傳枕 特别衡突的地方,卻不是孔恩思想中極具發展潛力、且和我們( 探取臺誉的觀點)最有關聯的部份。 這一部份就是他把“科學發展”的面相带進科學的哲學的頜 域中。就像在經湾學中有經湾發展的間題,在政治科學中有政治 發展的問題,在科學的哲學中也應有科學發展的間題。從歷史的 觀點出發,孔恩分析出一倘科學傳統的生命過程大致可分爲常態 科學、危機、與革命三部份。他莲一步確定了三部曲的各别性 孔恩的新意義理論(當然,他不喜欺“意養理输”这個胡),在他的<禳妃> 之後的發展,大致上可发下面嘰高文章呆追踪: 1970,"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in Criticism and the Grouth of Know- ledge ed.by Lakatos,I.Musgrave,A.(Cambridge U.Pr.. 1970) 1974,"Second thoughts on paradigms"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heories ed..by Suppe,,F.(U.of lllinois Pr.,1974,1977)i本大亦收 入孔恩a文集The Essential Teniion(U.of Chicago Pr,1977) 1979,"History of science"in Current Research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ed.by Asquith Kyburg,(PSA,1978) 1979,"Metaphor in science"in Metaphor and Thought ed.by Ortony, A.(Cambridge U.Pr,1979) 1980,"The halt and the blind"i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31(1980):181-192 1982,"Commensurability,comparability,communicability"in FS.4 1982,vol.2 1982,What are Scientiific Revolutions?Occasional Paper no.18 (Center for Cognitive Science,M.I.T.)
尊言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27 質,以及彼此間動力性的關係。他認爲這種三部曲的關係,不但 可以忠寶地描逃西方科學史中許多傅枕的沿革與變遷,且最有助 於科學知藏的成長。所以,一個科學社羣或科學傳統,也應該按 照三部曲的結構發展下去。我們可以隱然看出他的這個想法已涇 點出一個科學發展的模型。不過,爲了要了解孔恩對“科學發 展”這一論题的提法的特性,最好的辦法還是將之與“維也納學 圈”的科學的哲學傳統做一比較。 嚴格地說“學圈”的科學的哲學傳犹對“科學發展”,或科 學知畿如何才能有最大幅度的成長等間題,也勉強可以提出一系 列的解答,只是他們不太重視這方面的間題而已。“學圈”的傳 統會認僞:從一些最簡單的命题(如“所有的鳥鸦都是黑的”) 出發,配合現代邏輯、語意學等分析工具,也配合我們對現代科 學粘構的一些“直覺看法”(如“存在著一隻白鞋”應該不能支 持“所有的烏鸦都黑的”這個命题),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科學驗 證的钻彬(a logic or structure of justification)。有了它, 便能很有效地來檢查科學家的產品,選取可被證明的科學理論, 排除證明爲誤的理論。於是一方面排除假科學理論,另一方面累 積眞科學理論,科學知藏便不衡地成長與發展。學圈傳統最關心 的是科學家的理論產品是傧貨器是假貨,至於科學理論製造廠的 結彬,產出率及效率等問题他們並不關心。因篇那是屬於“發 現”的範疇,是黑暗而不可捉摸的個人主觀心理學屐次。 孔恩以來歷史性的科學的哲學的傳桃,對“科學發展”的看 法刚好相反。與其從一些簡單的命題出發,他們货可從分析科學 史中許多著名的科攀傳枕出發。他們不重親邏輯與語意的分析工
28 科學革命的结構 具(因爲這些工具不夠,有時還阻礙了對過去的許多科學德統的 了解),也不重靦先入爲主的“科學直瓷”(因爲不同傅铳中的 科學直覺往往很不一樣)。但是他們非常重硯去了解各個科學傳 統如何興起、如何革命、如何持續、與衰亡。希望藉著這種歷史 性的觀案,能歸結出一些有關科學祉羣發展動力的通則來。一旦 成功(如孔恩的三部曲卸是一例),這些通則便該足以指導科學 教育、科學發展等大問題②。他們反對非歷史性地建構一套暹輯 來判定製造廠的成品是眞貨還是假貨。因僞眞僞的判定往往不是 由科哲專家的邏輯來决定,而是决定於許多不同製造廠之間的競 爭,和它們吸引一般科學家、客戶、年輕學生的能力。其大,科 學理論製造廠的結構(分權還是集權),及發展方向(R&D應 骸投注在那一種形態的產品方向上)往往也决定該廠的產出幸, 以及市場上的競争能力(孔恩特别著重一個較集權的公司在一個 壟断性市場中的發展潛力,費若本則正相反)。 笔者希望上面所使用的生產結構與市場行篇的此像,多少能 說明:歷史性地研究科學的哲學在“科學發展”這個間题上,能 夠提供許多極有潛力的研究方向。反過來說,將“科學發展”的 間題介貂進科學哲學的探尉中,也使“理性”、“進步”這類概 念有了許多新的提法與發展®。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d.by Asquith Kyburg, (PSA,1979),part1值得参考:花其是L.Lauden的换文。 图列如L.Lauden的所宽,新参M Frogress&its Problems(U.of California Pr,1977)
導管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29 份結論:我們的課題 最後,筆者要談的是:孔恩的科學的哲學中“科學酸展”的 面相,與我國的科學發展有些什麼樣的關連®。 首先,笔者要談的是關於“基礎科學”或“基本科學”這個 概念的間題。多年來,關心我國長期科學研究發展的一些人土, 常常強調發展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他們常常感歎目前的科技發展 政策所流露出的要求立竿見影的心態,與功利的取向,而忽略了 基礎科學研究(指理論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科中的研究取 向十分深入的領域,而不是指高中、大-一的普通物理、化學這些 基本教育課程)的加強。因爲他們相信:唯有在基礎科學有了深 入的、梨寶的研究成果之後,其他方面如應用科學、技俩科學的 發展才能健全、持久。 這些人土所堅持的“學術自由發展,不受功利或其他觀點干 涉”的基本原則,笔者不僅同情,而且贊同。但是對於他們所提 出的“基礎”科學的論證,筆者將以孔恩的觀點舉出四個論證提 出商榷。 1.孔恩關於常態科學與科學社羣秸楷的許多想法,其實也 西後逃固家的科季發展问题。可参考下列各嵩:Characteristics o时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Japan by Nakayama,Shigeru(中山茂)(New Delhi, 1977);Beginnings of Brazilian Science by Stepan,N.(N.Watson,1981); Criteria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d.by Shils,E.(MIT,1968);American Science Modern China,1876-1936 by Buck,P.(Cambridge U.Pr., 1980):The Physicists by Kevles,D.(Knopf,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