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科婴革命的结構 在間接地強调缪衡自主性的原則。他強調一個學科的長足發展, 往往必須建立在它與外界事務的隔離與封閉之上一除非在革命 時期。一個比較不能自主、自立的科學社幕,無論它是理論性的 還是技術性的,以科學史或科學社會學的觀點看來,都是無法傧 正發展的。所以,所需技術、應用科學的發展,端賴於相應的科 學社羣是否自主、健全,而不在乎是否有一紮實的“基礎”科學 從旁支持。同樣的,理論、純科學的必須發展,也不需要訴藷“ 它們是基礎科學”的觀點。事寶上,基礎科學的論證本是一個功 利的論證,它已根本否定了科學祉盈自主性的原則。更何况無論 就科學史或現在的情祝來說,這僩論證都是無力的(見下文)。 2。接着笔者要從“基礎科學”這一概念出發。這僩概念 頊設了各种學之間的一種從與先後的關係,它表現在“基礎” 與“應用”這雨個嗣的對比之上。大家最喜歡使用的比歌就是“ 欲建高樓,先魔地基”,好像有了基礎科學之後,其他的科學就 是應用與推廣的活動了。所以這概念又進一步地预設了一種中性 的乱息知藏,這種訊息知髅可以很容易地從一些學科输出,而篤 另一些學科所應用。可是,如果我們對孔恩的“典範”、“不可 共量性”等觀念稍微認眞的話,便會感到這兩個預設都很有間 題。就儲科學間有一從屬先後關係這個假定而言,它無疑也會導 致諸典範之間的從屬先後關係,“不可共量性”這一概仑便不能 成立了。但是如何才能證明諸典範之間有從屬先後關係呢?笔者 覺得非常困難。例如,物理與電機二者各有不同的敌育型態、訓 練方式、實驗技巧、耻幕秸構等等,基礎物理研究得再深,也决 不能保證應用的電機技衡必然就行,反之亦然。其炙,中性的鄗
尊言科婴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31 息知藏這個概念也需要很犬的修正。孔恩的“不可共量性”概 念正在不断地提醒大家這個間題。系統性的科學知藏郎使在一個 垦科之丙,也會因學派的不同而產生系統性的差異,更何况在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轉移與應用呢?一即使在同一垦科同一學派 之中,一組實驗的發現、一種技衡在形成之後,其他實驗室要能 夠“重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3。以下再從科學史與科學祉會學的角度檢討“基礎科學” 這個論證。首先,如果我們考察一下西方科學史,就會發現其中 並沒有什麼“基礎”科學存在。若慎要對西方的種種科學傳就做 個分類的話,可能也只能按照孔恩的辦法,把它們分成“古典科 學”(天文學、力學、幾何學等)與“培根科學” (磁、化、 電、熱等學)。這雨類科學的源頭非常不同,它們的發展也有很 高的獨立性。另外我們也許還可以立一個“技衡科學”的名目以 收納機械、工程等傳統。技術科學的源頭是中世紀的技工图體, 與古典科學(源自希臘哲人、中世紀教士)也颇有不同。當然, 這三種科堡在近代歐洲有一定程度的互動,但是說不上有什麼從 屬先後的關係。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往往是:技衡科學刺激、影 誊古典科學的發展。例如近代光學是在笔遠镜、透鏡科學技術進 展的刺激下才有大幅成長的。西方工業革命並沒有得到比較理論 性的科學的助力,古典科學在十八、十九世紀變成高度数學化的 純科學,培根科學在受到工業革命的刺激之後也開始有高度數學 化的發展,邁上了純科學之路。在本世紀上牛葉,丹姿因爲哥本 哈根學派的綠故,會有一段時期成爲全世界物理學者的朝聖國, 但沒有聽說過丹麥的應用科學因此有什麼眩人的發展。德國在本
32 科學革命的結構 世紀初成篇物理大國之前,技所科學早已名聞遐遇。總之,科學 史上並無“基礎科學”成爲科技發展的基磺的史寶®。 其次,就科孕的社會學而言,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雷 達、通飘、原子彈等的發展,的臃已使科學史上的古典科學、培 根科學、技衔科學彼此間的距離大篇縮减,彼此間的交互作用也 大鴛增強。在這種情祝下,間題在於:那些學科的科學有資格叫 做“基礎科學”呢?往往相同的科學成就會同時而獨立地由偏向 純理論的學術團體,與應用導向的工業實驗室發展出來。我們現 在往往不是以學科的内容來决定骸學科是比較理論性的、或基礎 性的學科,而是以它在一個科學一技俯一工業的大系統之内所佔 有的位置與功能,來决定它是理論導向還是技術導向的。所以“ 必須深入研究發展基礎科學”(不是基礎科學教有)的這個主張 本身,就有必要整清。 4.當然,筆者對於“基礎科學”這個論證與提法的質凝, 並不意涵反對我們心目中的一些理論科學在臺灣的發展。從科學 發展的觀點看來,沒有任何先驗的理由可以反對任何科學一不 管它是理論的還是技術的一—的發展。筆者關切的只是:是否骸 以“可赚餞、有出路”這種功利觀黏、或者是“基礎科學十分重 西有興趣的清者可以参下列各言: Kuhn,T.S.,"Mathematica!v.experimental traditions in the devel- opment of physical science"in The Esserial Tension(U. of Chicago Pr.,1977) Stepan,N.,Beginnings of Brazilian Science (N.Watson,1981) Price,D.,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Columbia U.Pr.,1963) Salomon,J-J.,Science and Folitics (MIT Pr.,1973)
尊言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33 要、百年樹人”這種奠基觀點,來先驗地劃出一些比較該受重視 的學科?從發展科學的要求出發,理論科學與技術科學本無高下 之别,我們只能從一些科學技衡的學衡市蜗(不是一般商品的市 場)結構來估量它們的輕重。這種估量往往會因我國所處的時 代、或我國與美國的關係等因素,而有不同的秸果。 所以,科學知藏與技循發展在我國的重點究竟何在,是個“ 發現的邏輯”的間題。我們需要一個具有獨立自主、能配合現實 又有發展潛能的陪迪方向。如果從歷史性的科哲觀點來看問題, 就骸考意:邢些科學知職、技衡製造廠所面對的學俯市場結構 (當然該以國内學衡市場、乃至更廣泛的國内社會需要市場禽 主,而不是國外的尖端學術市場、乃至一般商品法則下的需求市 場)。在一個長期地、持繽地與主要市場交互作用、互動的過程 中,我們才能大致曉得挪種科學的製造叛較有發展潛能四。 下面,筆者要談談與中國科學史研究有關的論题。首先,我 們爲什麼要研究中國科學史?(歷史癖以及證明中國文化偉大等 理由,筆者都不考虑。)近年來有人從文化史的觀點回答這個間 题,其目的在澄清中國的科學“傳統”,使我們羹它有正確的認 融與部價,並進而使中國的科學傅統與近代西方科學“衡接秸 合”。筆者以下將從臺樽的“科學發展”與科技發展“本土化” 的觀點來大略弈估這個答案。 西在很初沙的了解下,葉者直觉地感到:在妻湾發展相蘭於加遵芬、核能方面的 研究,是有點值得疑的。另一方面,相蘭於生慈承境的科等、自主性的社量 科半的研究,目前可能仍嫌不足
34 科厚革命的结螨 許多西方人常常鷔哥於中國科學史上缺乏“科學革命”的大 现象,所以孔恩三部曲秸構的歷史思考方式,似乎不能隨便地套 用在中國科舉史上。但是,中國科學是不是有什麼“大傳統” 呢?如果我們以孔恩“典範”的概念來了解一個科學傳統的話, 基於“不可共量性”、“技衡、朝糠、以及範例的不同”等間 題,中國科學不可能有什麼單一的“大傳統”。中國的許多科學 傅統毋寧是對應於許多不同形態的科學技衡,如陶瓷製造的技衡 傳統、天文曆算的科學傅統、針灸的科學技衡傳枕等®。唯有仔 細地一個個談這些小的科學傳統(基於“工具、技術、訓練、與 数育”等而形成的科學傳統),我們才有可能明晰地談它們未來 可能的發展。 具醴而仔細地談中國這許多小傳統之後,可以使我們推論中 國過去的許多科技傳統,在今天的臺灣已經不存在了。如天文曆 算的傳統,就留下來的一些古籍而言,遠不足以代表一固活生生 而可發展的科學傅統。所以“衡接結合”的說法便說不通。我們 ●喜款获中国科学大停统的人,往往桶向於一粳高度袖象化的被法。有些人在中 国错科琴技衔之中找出一姐共同的概念靠,然後用速姐概念算做根本,果被它 奥中国傳能儒家、善或道家思想问的期低如何如何。或者他们善至速速姐城念 拿都不提,只封梅儒家思想和西方“科旱精神”的M係。可是,完竟中阀科学 有没有这稚大傳能呢?如果没有,而只是科学史家所度排出的抽象大俾航的 话,过植大傳镜究竟时了麻中图科摩有沒有幕助?熊論如何,孔思式的研宪也 并可以給我们提侠另一條路一以是史性思考的方式去研究一個個膏摩存在遇 的小停能;一方面以内容分析去了解原典以及相解的著作,另一方面去研究各 個小停航的社草姑排典型磨。於後者,近來一阔有趣的研究可以参考: Porter,J.,"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in Isis, vol.73:529-44(Dec.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