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不能得到充分供给。”另外,“同业组合的排他特权、学徒法规,以及限制特殊 职业上竞争人数的各种法规,虽然在程度上不及垄断,但在趋向上却与垄断相同。 它们是一种扩大的垄断,往往使某些产业所有商品的市价能超过自然价格,并 使生产这些商品所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稍超过其自然率。· 从斯密对垄断的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两点:第一,斯密所揭示的垄断的弊 端主要是一种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行政性垄断。它与后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经 济性垄断或市场垄断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在斯密时代,市场竞争尚处于初级 阶段,竞争的结果尚不足以形成经济性垄断。第二,从斯密对垄断的分析,联系 到以后西方国家市场垄断、竞争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西方国家市场结构演进的 轨迹大致是:由封建性的政府行政垄断或管制发展到自由竞争,然后经过长期的 市场竞争过程,最后形成了经济性垄断市场结构或寡头垄断。西方国家市场结构 的这种演进过程对于历史地看待垄断的效率具有启发意义。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 关于完全竞争及其效率的理论,是由一代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发展完善起来 的。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0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最 先对完全竞争理论作了具体的数量分析。其后,完全竞争理论又经过杰文斯、瓦 尔拉斯、帕累托,再到马歇尔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体系和分析方法。其中,瓦尔拉斯研究了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 价格理论,二者都致力于研究实现均衡的完全竞争状态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在这种 状态下价格是如何实现的:帕累托则论证了完全竞争状态下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状态的条件。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对完全竞争模式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其后,一些经济学家,如希克斯、萨缪尔森、 阿罗和德布鲁等,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阿罗和德布鲁等,运用集 合论和拓扑学等现代数理方法代替原有的边际分析方法,使这一理论在形式上进 一步严密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无疑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的一套完整的分析经济生活的理论与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同注释3
远不能得到充分供给。”另外,“同业组合的排他特权、学徒法规,以及限制特殊 职业上竞争人数的各种法规,虽然在程度上不及垄断,但在趋向上却与垄断相同。 它们是一种扩大的垄断,往往使某些产业所有商品的市价能超过自然价格, 并 使生产这些商品所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稍超过其自然率。4 从斯密对垄断的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两点:第一,斯密所揭示的垄断的弊 端主要是一种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行政性垄断。它与后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经 济性垄断或市场垄断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在斯密时代,市场竞争尚处于初级 阶段,竞争的结果尚不足以形成经济性垄断。第二,从斯密对垄断的分析,联系 到以后西方国家市场垄断、竞争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西方国家市场结构演进的 轨迹大致是:由封建性的政府行政垄断或管制发展到自由竞争,然后经过长期的 市场竞争过程,最后形成了经济性垄断市场结构或寡头垄断。西方国家市场结构 的这种演进过程对于历史地看待垄断的效率具有启发意义。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 关于完全竞争及其效率的理论,是由一代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发展完善起来 的。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 1830 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最 先对完全竞争理论作了具体的数量分析。其后,完全竞争理论又经过杰文斯、瓦 尔拉斯、帕累托,再到马歇尔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体系和分析方法。其中,瓦尔拉斯研究了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 价格理论,二者都致力于研究实现均衡的完全竞争状态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在这种 状态下价格是如何实现的;帕累托则论证了完全竞争状态下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状态的条件。1921 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对完全竞争模式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其后,一些经济学家,如希克斯、萨缪尔森、 阿罗和德布鲁等,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阿罗和德布鲁等,运用集 合论和拓扑学等现代数理方法代替原有的边际分析方法,使这一理论在形式上进 一步严密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无疑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的一套完整的分析经济生活的理论与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同注释 3
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也很明显。由于它是在十分严格的前提假定下构筑其理论 体系的,现实中许多重要经济现象都被舍像掉了,从而决定了这一理论体系“是 一种理想化的结构,类似于机械学上的一个无摩擦体系的理想化,或者类似于几 何学上一条直线的理想化。”哈耶克曾批评完全竞争理论完全忽视对诸如货物和 服务做广告,对其削价和改进(使其拉开距离)等活动的竞争过程的作用,认为, “这种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容,几乎根本不能称为“竞争”,其结论很少能用来作 制定政策的指导…完全竞争实际上意味着没有一切竞争活动。”6可以说,对完 全竞争理论的批评还有许多,这里不再列举。 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理论前提的非现实性 但对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高效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 认可。只有熊彼特等少数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垄断及其效率的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思路,同样没有给予垄断过多的涉 及。这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这一理论把垄断和竞争作为对立的两极,只要论证了 竞争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说明了垄断的低效率,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作专门的分析。 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一理论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美化,而忽视对现 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的缺陷。众所周知,在新古典经济学获得迅速发展的19世 纪后几十年,经济生活中偏离完全竞争理论前提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是垄断大企业 己大量涌现,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愈益增大。完全竞争理论所预言的一系列 结论与经济事实的反差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依然渲 染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而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垄断现象视而不见,更没想到 将其纳入己经建立的理论体系中来。他们仍致力于进一步严格限定假设条件,或 对竞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以保证完全竞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这种无视理论与 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态度实在令人汗颜。 当然,在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待垄断的态度方面,马歇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 根据施蒂格勒的分析,马歇尔对竞争的看法与其同时代的人大不相同。他在《经
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也很明显。由于它是在十分严格的前提假定下构筑其理论 体系的,现实中许多重要经济现象都被舍像掉了,从而决定了这一理论体系“是 一种理想化的结构,类似于机械学上的一个无摩擦体系的理想化,或者类似于几 何学上一条直线的理想化。”5 哈耶克曾批评完全竞争理论完全忽视对诸如货物和 服务做广告,对其削价和改进(使其拉开距离)等活动的竞争过程的作用,认为, “这种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容,几乎根本不能称为“竞争”,其结论很少能用来作 制定政策的指导……完全竞争实际上意味着没有一切竞争活动。”6 可以说,对完 全竞争理论的批评还有许多,这里不再列举。 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理论前提的非现实性。 但对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高效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 认可。只有熊彼特等少数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垄断及其效率的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思路,同样没有给予垄断过多的涉 及。这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这一理论把垄断和竞争作为对立的两极,只要论证了 竞争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说明了垄断的低效率,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作专门的分析。 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一理论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美化,而忽视对现 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的缺陷。众所周知,在新古典经济学获得迅速发展的 19 世 纪后几十年,经济生活中偏离完全竞争理论前提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是垄断大企业 已大量涌现,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愈益增大。完全竞争理论所预言的一系列 结论与经济事实的反差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依然渲 染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而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垄断现象视而不见,更没想到 将其纳入已经建立的理论体系中来。他们仍致力于进一步严格限定假设条件,或 对竞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以保证完全竞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这种无视理论与 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态度实在令人汗颜。 当然,在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待垄断的态度方面,马歇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 根据施蒂格勒的分析,马歇尔对竞争的看法与其同时代的人大不相同。他在《经 5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第 890 页。 6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年,第 87--91 页
济学原理》第一版曾论证过竞争的主要过程“恐怕会搞乱市场”,并且厂商在竞 争中的需求曲线是反向的。“他仅有的一次提到完全竞争,还是对其表示了明显 的轻视。”只是此后,他受到那些倾向于精细阐述竞争概念的思潮的影响,态度 才有所改变。在《原理》第三版(1895年)起,他开始明确引入个别厂商的水 平需求曲线,将其作为标准状况,并给出与古诺公式相同的数学表达式。“但这 些改变仍都是拼凑起来的,而且他也并没有在许多涉及不太确切的竞争概念的章 节中加进这些修正过的观点”8 马歇尔作为一位经济学大师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他十分关注已有理论与经 济现实之间出现的偏离。面对这种偏离,他并不仅仅拘泥于己有理论,而是更多 地从现实出发提出新的理论或观点。他在对待垄断问题的态度上就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对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组织垄断结构和行为等 问题就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已经意识到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可避免性。在他看 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的出现又抑 制市场竞争活力的发挥,从而导致经济生活的低效率。垄渐与竞争之间的这种内 在冲突困扰着马歇尔,以至于后人将其称为“马歇尔冲突”。 马做尔除了分析垄断降低竞争活力的后果外,也对垄断厂商使用大规模生产 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以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予以肯定。0当然,马歇 尔未能将规模经济与垄断问题纳入他的一般理论分析体系,也没有创立出系统的 垄断理论,这一方面与当时的垄断问题尚不突出有关:另一方面,他分析规模经 济是与分析分工与专业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当时尚不存在将分工与专业化 问题纳入其理论框架的得力的数学工具。"尽管如此,马歇尔仍对垄断这一重要 经济现象及其经济后果予以极大关注,尤其在他晚年出版的《工业与贸易》一书 中,在这方面的论述涉及得就更多。在该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修改了早年关于垄断与竞争彼此绝对不相容的观点,认为垄断与竞争虽然在理论 库东锋勒布:托号新尔:艾.商年路文。 ”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成为以后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正因为这样,也有的产业经济学家将 马橄尔作为产业细织理论的鼻祖。 0[英]马做尔:《经济学原理》第11、14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分与
济学原理》第一版曾论证过竞争的主要过程“恐怕会搞乱市场”,并且厂商在竞 争中的需求曲线是反向的。“他仅有的一次提到完全竞争,还是对其表示了明显 的轻视。”7 只是此后,他受到那些倾向于精细阐述竞争概念的思潮的影响,态度 才有所改变。在《原理》第三版(1895 年)起,他开始明确引入个别厂商的水 平需求曲线,将其作为标准状况,并给出与古诺公式相同的数学表达式。“但这 些改变仍都是拼凑起来的,而且他也并没有在许多涉及不太确切的竞争概念的章 节中加进这些修正过的观点”8 马歇尔作为一位经济学大师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他十分关注已有理论与经 济现实之间出现的偏离。面对这种偏离,他并不仅仅拘泥于已有理论,而是更多 地从现实出发提出新的理论或观点。他在对待垄断问题的态度上就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对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组织垄断结构和行为等 问题就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已经意识到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可避免性。在他看 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的出现又抑 制市场竞争活力的发挥,从而导致经济生活的低效率。垄断与竞争之间的这种内 在冲突困扰着马歇尔,以至于后人将其称为“马歇尔冲突”。9 马歇尔除了分析垄断降低竞争活力的后果外,也对垄断厂商使用大规模生产 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以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予以肯定。10当然,马歇 尔未能将规模经济与垄断问题纳入他的一般理论分析体系,也没有创立出系统的 垄断理论,这一方面与当时的垄断问题尚不突出有关;另一方面,他分析规模经 济是与分析分工与专业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当时尚不存在将分工与专业化 问题纳入其理论框架的得力的数学工具。11尽管如此,马歇尔仍对垄断这一重要 经济现象及其经济后果予以极大关注,尤其在他晚年出版的《工业与贸易》一书 中,在这方面的论述涉及得就更多。在该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修改了早年关于垄断与竞争彼此绝对不相容的观点,认为垄断与竞争虽然在理论 7 库尔特•勒布,托马斯•盖尔•穆尔编:《施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54 页。 8 库尔特•勒布,托马斯•盖尔• 穆尔编:《施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54 页。 9 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成为以后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正因为这样,也有的产业经济学家将 马歇尔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10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 11、14 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 11按照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杨小凯等人的观点,当时还缺少处理角点解的数学工具,马歇尔不能用一 个数学框架将他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洞见数学化。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 中国人面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1 页
上可以完全分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是按不易觉察的程度相互渗透的。几 乎在一切竞争企业中,都有某种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几乎一切具有实际意义的现 代垄断企业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维持其市场势力的。2很明显,马数尔这时已 经通过对实际产业和企业竞争状况的考察,认识到垄断市场结构所具有的效率 性。而对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最具效率的逻辑结论产生了怀疑。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 完全竞争理论尽管具有完美的表现形式和严密的论证方法,但面对20世纪 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垄断现象,却缺乏必要的解释力。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竞争 理论或不完全竞争理论应运而生。 最先对不完全竞争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是斯拉法。1926年,他在英国《经 济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文,批评了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完全竞争理论。3在他看米,完全竞争理论“是一种教父式的训导,似 乎象一种古典的研究,而不象精确的科学和规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思 维,因而是很难引起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兴趣的理论”。他还对完全竞争市场提出 如下批评:第一,完全竞争与规模经营是不兼容的。如果规模经营可以提高规模 效益,从而使成本降低,那么为了福利最大化目标,就要求建立大企业,这与完 全竞争所要求的市场上企业数量较多的条件是不符合的。第二,总体的市场实际 上是由若干局部的小市场组成的,在这样一些局部市场上少数企业会形成一种垄 断,而完全竞争理论对这种现状并没有给予说明。他认为,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之 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现实产业的情况就处于这种中间地带。 在斯拉法论述的启发下,1933年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伦各自出版了《不 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理论的诞生。罗宾逊从 消费者偏好和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出发,推断出完全竞争状态是达不到的,不 完全竞争才是现实企业市场关系的常态。张伯伦则主要从产品差别出发,对垄断 竞争市场进行分析。他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极端之间 口马原尔《工业与贸易》.65页。转3引自胡寄窗:《187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北京经济科学出饭社, 98iam,“The Law of Ret mic Joumal pp.535-550.转引自陈秀 山:《现代竞争理论与克争政策》,商务印书喻,1997年版,第43页
上可以完全分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是按不易觉察的程度相互渗透的。几 乎在一切竞争企业中,都有某种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几乎一切具有实际意义的现 代垄断企业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维持其市场势力的。12 很明显,马歇尔这时已 经通过对实际产业和企业竞争状况的考察,认识到垄断市场结构所具有的效率 性。而对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最具效率的逻辑结论产生了怀疑。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 完全竞争理论尽管具有完美的表现形式和严密的论证方法,但面对 20 世纪 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垄断现象,却缺乏必要的解释力。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竞争 理论或不完全竞争理论应运而生。 最先对不完全竞争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是斯拉法。1926 年,他在英国《经 济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文,批评了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完全竞争理论。13在他看来,完全竞争理论“是一种教父式的训导,似 乎象一种古典的研究,而不象精确的科学和规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思 维,因而是很难引起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兴趣的理论”。他还对完全竞争市场提出 如下批评:第一,完全竞争与规模经营是不兼容的。如果规模经营可以提高规模 效益,从而使成本降低,那么为了福利最大化目标,就要求建立大企业,这与完 全竞争所要求的市场上企业数量较多的条件是不符合的。第二,总体的市场实际 上是由若干局部的小市场组成的,在这样一些局部市场上少数企业会形成一种垄 断,而完全竞争理论对这种现状并没有给予说明。他认为,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之 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现实产业的情况就处于这种中间地带。 在斯拉法论述的启发下,1933 年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伦各自出版了《不 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理论的诞生。罗宾逊从 消费者偏好和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出发,推断出完全竞争状态是达不到的,不 完全竞争才是现实企业市场关系的常态。张伯伦则主要从产品差别出发,对垄断 竞争市场进行分析。他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极端之间 12 马歇尔:《工业与贸易》,655 页。转引自胡寄窗:《1870 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13 P •Sraffa, “ The Law of Returns under Competition Condition ”, Economic Journal pp.535—550. 转引自陈秀 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43 页
的市场特征,打破了市场上各个企业规模彼此相等的假定,同时还承认企业的产 品互相存在差别,从而使这一理论比完全竞争理论揭示了更丰富和更复杂的经济 现象,也更贴近现实。同时,这一理论对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性进行了分析,并 与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的需求曲线不 再水平,而变为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在实现市场均衡时,厂商生产的产量少于完 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产量,而产品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产品价格。“ 因而从这一角度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但由于垄断 竞争市场存在产品差别,从而它比完全竞争市场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不 同需要。这说明这种市场还具有一定的效率性。 不少经济学家对垄断竞争模型也提出批评,其中,批评最为尖锐的是美国著 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他认为,看一个模型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描述上的 准确性,而在于它是否能准确地预测经济环境和经济变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在他看来,张伯伦模型的含义在本质上与竞争模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不过增 加了一些要素,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要素是非常多的,而且不可能穷尽。“从 分析方法上,垄断竞争理论仍然采取了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将 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当作是一种新的静态竞争形式,而将技术进步与企业规模 变动等动态过程排除在分析之外。正如奥地利学派所指出的,垄晰竞争理论的分 析仍局限于基本数据被假定为己调整到彼此适应的均衡状态,而对调整进行的过 程没有具体分析。熊彼特也认为,垄断竞争理论继续接受一种不变的经济结构和 产业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由于不完全竞争理论仍然坚持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因而在对市场结构的效率判定上,它仍然把完全竞争理论作为一种最具有效率的 理想市场结构形式。同时,他们还认为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本身就具有向完全 竞争方向发展的趋势,从长期看,它会趋于完全竞争。这一结论也是很武新的, 既没有为现实的实践所证明,也不符合理论推导的内在逻辑。从西方国家市场结 构演进的实践看,从自由竞争市场过渡到垄断,最后形成以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为 主导的市场结构形态。而垄断竞争只是完全竞争的一种很有限的拓展,远不能涵
的市场特征,打破了市场上各个企业规模彼此相等的假定,同时还承认企业的产 品互相存在差别,从而使这一理论比完全竞争理论揭示了更丰富和更复杂的经济 现象,也更贴近现实。同时,这一理论对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性进行了分析,并 与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的需求曲线不 再水平,而变为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在实现市场均衡时,厂商生产的产量少于完 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产量,而产品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产品价格。14 因而从这一角度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但由于垄断 竞争市场存在产品差别,从而它比完全竞争市场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不 同需要。这说明这种市场还具有一定的效率性。 不少经济学家对垄断竞争模型也提出批评,其中,批评最为尖锐的是美国著 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他认为,看一个模型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描述上的 准确性,而在于它是否能准确地预测经济环境和经济变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在他看来,张伯伦模型的含义在本质上与竞争模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不过增 加了一些要素,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要素是非常多的,而且不可能穷尽。15从 分析方法上,垄断竞争理论仍然采取了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将 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当作是一种新的静态竞争形式,而将技术进步与企业规模 变动等动态过程排除在分析之外。正如奥地利学派所指出的,垄断竞争理论的分 析仍局限于基本数据被假定为已调整到彼此适应的均衡状态,而对调整进行的过 程没有具体分析。熊彼特也认为,垄断竞争理论继续接受一种不变的经济结构和 产业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由于不完全竞争理论仍然坚持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因而在对市场结构的效率判定上,它仍然把完全竞争理论作为一种最具有效率的 理想市场结构形式。同时,他们还认为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本身就具有向完全 竞争方向发展的趋势,从长期看,它会趋于完全竞争。这一结论也是很武断的, 既没有为现实的实践所证明,也不符合理论推导的内在逻辑。从西方国家市场结 构演进的实践看,从自由竞争市场过渡到垄断,最后形成以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为 主导的市场结构形态。而垄断竞争只是完全竞争的一种很有限的拓展,远不能涵 14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三联书店 1958 年 (中译本),第 85—86 页。 15 参见施蒂格勒:《垄断竞争理论回顾》,《经济问题五讲》,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1950,第 12—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