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uman capital residue claim right 1)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sidue 2)The logic foundation of residue claim right arrangement 3)Human capital residue claim right 4)The share of residue and pay for performance 3.The basic frame of incentive institution 1)The incentive to non-human capital owner 2)The incentive to enterpriser human capital 3)The incentive to producer human capital Chapter 5:Non-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alysis 1.The general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 1)Tragedy of commons and the appearance of property power 2)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3)The founda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4)The evolvement of game,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 2.Non-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d dominion 1)The material as center property and property right conception in the earlier 2)The foundation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3)The rule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4)The separation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and property right
2. Human capital residue claim right 1)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sidue 2) The logic foundation of residue claim right arrangement 3) Human capital residue claim right 4) The share of residue and pay for performance 3. The basic frame of incentive institution 1) The incentive to non-human capital owner 2) The incentive to enterpriser human capital 3) The incentive to producer human capital Chapter 5:Non-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alysis 1. The general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 1) Tragedy of commons and the appearance of property power 2)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3)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4) The evolvement of game, 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 2. Non-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d dominion 1) The material as center property and property right conception in the earlier 2) The foundation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3) The rule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4) The separation of non-human capital dominion and property right
Chapter 6: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alysis 1.Late-coming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1)The property conception in latter-day 2)The characters of human capital 3)The characters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4)Late-coming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2.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enterprisers 1)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r organization:from client system to corporation system 2)Manager revolution:the separation of enterprises'human capital and enterprisers'human capital 3)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enterpriser 3.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1)Half-baked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2)The producer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theory of modern enterprise theory main group 3)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Chapter 7:The concurrent changing:human reversion 1.The changing enterprise conception l)From“economic man”to behavioral mar 2)The transform of management conception 2.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practice trend established
Chapter 6: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analysis 1. Late-coming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1) The property conception in latter-day 2) The characters of human capital 3) The characters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4) Late-coming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2.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enterprisers 1)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r organization: from client system to corporation system 2) Manager revolution: the separation of enterprises’ human capital and enterprisers’ human capital 3)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enterpriser 3.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1) Half-baked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2) The producer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theory of modern enterprise theory main group 3)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of producer Chapter 7:The concurrent changing: human reversion 1. The changing enterprise conception 1) From “economic man” to behavioral man 2) The transform of management conception 2.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practice trend established
1)The law balance in adjustment 2)The practice way towards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3)Practice forms and cases Chapter 8:Conclusion:the revelation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theory-the consideration about corporation system revolution 1.The sticking point of stated owned enterprises'low efficiency 2.The deciding factor isn't material but man 3.The foundation outle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IN REFERENCES Addenda 1: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leading by human capital-discussion about time r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Addenda 2:Challenges for capital will-discussion about the modern trage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the controversy of two kind capital voice and affair power
1) The law balance in adjustment 2) The practice way towards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3) Practice forms and cases Chapter 8:Conclusion: the revelation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theory—the consideration about corporation system revolution 1. The sticking point of stated owned enterprises’ low efficiency 2. The deciding factor isn’t material but man 3. The foundation outle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IN REFERENCES Addenda 1: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leading by human capital—discussion about time r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Addenda 2: Challenges for capital will—discussion about the modern trage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the controversy of two kind capital voice and affair power
前言:经济学认识论片论 认识论是一个有些形而上的性质的领域,历来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作 者自付并无能力在这领域做一些“破”、“立”之类的事情。“片论”的含义是作 者意欲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作者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持有这样一些基本信念, 这些信念与作者将要展开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目的是便于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的思维脉络。而“片”字则有不求完整、有话则说的意思。 经济学的性质。在1932年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的这本小册子 (1935年出版第二版)中,罗宾斯曾经对经济学的本质、任务、意义以及研究 方法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经济学,无论是实证的还是规范的,都是人们关于 人类经济活动的思考或知识体系。人类活动,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亦或 是文化的,都包含着无限多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有机”、“复杂” 的性质。用西奥多·舒尔茨的话说:“经济行为比我们关于经济行为的思想要复 杂,而我们的思想比我们的经济学语言更有解释力,我们的语言比标准理论更有 理解力,而标准理论比数理经济学更有理解力。”4 考虑到经济学的上面的性质以及经济活动的有机性和复杂性特征,则任何机 械的、简单的、割裂式的理解或研究,都是有害的,也都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而且,我们的确已经看到,斯密、马克思、熊彼特、哈耶克等大思想家都对我们 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学科分工抱有莫大的戒心,因为它们往往成为妨得我们充分 理解这个世界的樊篱。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代领袖米塞斯认为,经济学是“人类行动科学(th science of human action)的一个分支。”“行动是目的性的活动,它不仅是行为, 而且是由于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行为:它指向明确的目的,并以关于特定手段之适 一为致服w 经济学家所赞同.2000年其名 上 本真门【负济学的新北京世纪文最206年。应该说。这种认识配经变度了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所 接兴茶关银优适端的围泉、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年
前言:经济学认识论片论 认识论是一个有些形而上的性质的领域,历来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作 者自忖并无能力在这领域做一些“破”、“立”之类的事情。“片论”的含义是作 者意欲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作者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持有这样一些基本信念, 这些信念与作者将要展开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目的是便于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的思维脉络。而“片”字则有不求完整、有话则说的意思。 经济学的性质。在 1932 年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的这本小册子 (1935 年出版第二版)中,罗宾斯曾经对经济学的本质、任务、意义以及研究 方法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2 。经济学,无论是实证的还是规范的3 ,都是人们关于 人类经济活动的思考或知识体系。人类活动,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亦或 是文化的,都包含着无限多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有机”、“复杂” 的性质。用西奥多·舒尔茨的话说:“经济行为比我们关于经济行为的思想要复 杂,而我们的思想比我们的经济学语言更有解释力,我们的语言比标准理论更有 理解力,而标准理论比数理经济学更有理解力。”4 考虑到经济学的上面的性质以及经济活动的有机性和复杂性特征,则任何机 械的、简单的、割裂式的理解或研究,都是有害的,也都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而且,我们的确已经看到,斯密、马克思、熊彼特、哈耶克等大思想家都对我们 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学科分工抱有莫大的戒心,因为它们往往成为妨碍我们充分 理解这个世界的樊篱。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代领袖米塞斯认为,经济学是“人类行动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action)的一个分支。” “行动是目的性的活动,它不仅是行为, 而且是由于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行为;它指向明确的目的,并以关于特定手段之适 2 按照罗宾斯(Robbins, 1948)的理解,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人类在配置资源方面是如何 行为的一门形式化的社会科学。罗宾斯认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当人们进行多种目标的选择时, 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选择的意义,以及如何作选择,故“它提供了人们合理行动的一种技术”,因 为,“我们要想作出完全合理的选择,就必须先知道自己偏好些什么”(参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 商务印书馆,第 16-20 页,第 123 页)。罗宾斯对经济学本质和意义的这种理解和把握,为后来的绝大多 数当代经济学家所赞同。2000 年。 3 弗里德曼(Friedman, 1953)在其著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一文中曾指出:“作为一种实证科学,经济 学是一种被尝试接受的、关于经济现象的概括体系,用以对条件变化的结果作出预测”(参 Hausman, 中译 本,页 174),《经济学的哲学》北京世纪文景,2006 年。应该说,这种认识已经变成了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所 接受和信奉的基本立场了。 4 西奥多·舒尔茨:《报仇递增的源泉》,第 3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合性与否的观念为指导。”3米塞斯认为,经济学的性质决定了实证主义方法对于 经济学的不适应。实证主义的本质是泛物理主义的,它企图把以物理学为典范的 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一切领域。这一目标,无异于“取消人类行动科学”。 自然科学方法之所以无法研究人类的行动,首先是因为行动是与行动者的目 的和价值观念不可分的。“如果不参照价值判断,就不可能对人的行动说出任何 东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认知原则运用于人类行动问题的企图之所以失 败,是因为这些科学没有处理价值评判的工具…价值判断不可能由实验者的观 察地位所感知,也不能由物理学语言的基本句子所描述。”6人类行为科学的目的 是理解行动的意义。“‘理解'涉及的是价值判断,涉及的是目的的选择以及借以 达成这些目的之手段的选择,涉及的是对行动结果的评价。”7 经济活动中的“人”与“物”。在经济学之外,人们似乎总能够正确把握“人” 与“物”的关系。而经济学始终有些例外,可以说,经济学是典型地“唯物的 学问。“本体”和“本体论”是哲学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范畴,但又实实在在地 贯穿于我们的认识活动之中。“本”是与“末”相对的。“本”为事物的根源或根 基,因此,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总是喜欢“溯本穷源”,反对“本末倒置”或“舍 本求末”。不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多少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本体”这个概念, “本体”概念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 显然,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只能是人“本”、物“末”。人的存在不 同于其他物的存在,人是有生命的活动体,人不仅有理性(这被以往哲学家们推 崇为人的本质属性),而且有意志、欲望,人并非只是静态地认识世界,更重要 的是,人通过不断行动、实践,塑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现成的 既定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生存实践不断向人展现的。 人的存在和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是有理性、有意志、有目 的的活动,这也就是所谓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人的“本位性”或“主体性”表 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其中,创造性是人之活动主体性 5米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英文版),D.Van Nostrand Company,,l962,第34页. ,包括日常生活、建立社会秩序、从事科学研究的
合性与否的观念为指导。”5 米塞斯认为,经济学的性质决定了实证主义方法对于 经济学的不适应。实证主义的本质是泛物理主义的,它企图把以物理学为典范的 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一切领域。这一目标,无异于“取消人类行动科学”。 自然科学方法之所以无法研究人类的行动,首先是因为行动是与行动者的目 的和价值观念不可分的。“如果不参照价值判断,就不可能对人的行动说出任何 东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认知原则运用于人类行动问题的企图之所以失 败,是因为这些科学没有处理价值评判的工具……价值判断不可能由实验者的观 察地位所感知,也不能由物理学语言的基本句子所描述。”6 人类行为科学的目的 是理解行动的意义。“‘理解’涉及的是价值判断,涉及的是目的的选择以及借以 达成这些目的之手段的选择,涉及的是对行动结果的评价。”7 经济活动中的“人”与“物”。在经济学之外,人们似乎总能够正确把握“人” 与“物”的关系。而经济学始终有些例外,可以说,经济学是典型地 “唯物的” 学问。“本体”和“本体论”是哲学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范畴,但又实实在在地 贯穿于我们的认识活动之中。“本”是与“末”相对的。“本”为事物的根源或根 基,因此,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总是喜欢“溯本穷源”,反对“本末倒置”或“舍 本求末”。不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多少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本体”这个概念, “本体”概念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 显然,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只能是 人“本”、物“末”。人的存在不 同于其他物的存在,人是有生命的活动体,人不仅有理性(这被以往哲学家们推 崇为人的本质属性),而且有意志、欲望,人并非只是静态地认识世界,更重要 的是,人通过不断行动、实践,塑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现成的、 既定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生存实践不断向人展现的。 人的存在和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是有理性、有意志、有目 的的活动,这也就是所谓人的生存实践活动8 。人的“本位性”或“主体性”表 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其中,创造性是人之活动主体性 5 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英文版),D. Van Nostrand Company, 1962,第 34 页。 6 同上,第 48 页。 7 同上,第 78-79 页。 8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建立社会秩序 、从事科学研究的 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或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理论预设和实践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