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办法通常都是权衡战时和战后双重需要的结果。具体到东亚和中国,美苏分别面临的问题 千差万别,各种复杂的考虑交织在一起,而它们选择的解决办法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所 谓“蒋之下的和平”作为一种政治安排,其背景是美苏对各自战略利益的盘算和协调,即双 方承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此前提下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中国政治中居主导地位,美 国承认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越权益。3换句话说,美苏解决国共问 题的办法是基于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一旦它们对各自获得的战略利益不满足,或认为对 方超越了界限,双方关系必定出现动荡,并冲击解决国共争端的安排。 另一方面,美苏在考虑各自的对华政策时,的确对中国内部问题给予相当严重的关注, 但并不是因为国共争端本身对它们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们的着眼点是避免因国共斗争 导致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并争取在既定的格局中尽可能地限制对方。换句话说,如果美苏 认为没有必要和没有可能因为国共争端而导致它们之间的战争,以及不至于因对方利益扩展 而严重损害自己的基本利益,它们其实并不会对国共争端给予特别的关注。 美苏的战略考虑和它们之间形成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妥协的复杂关系,比较典型地反映 在1946年初中国同时进行的两场谈判,即有美国参与调处的国共谈判和中苏关于东北经济 的谈判。两场谈判的背后是东北苏军和华北美军事实上形成的军事对峙。 抗战结束后,美军陆续在中国登陆,数量达11万之众,其中大部分驻扎于华北。美军 声称驻扎华北的理由是解除那里日军的武装和安排遣返,实际上他们是在阻止中共受降,帮 助国民党政府争夺和控制交通要道,后来还帮助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运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美军甚至不惜利用日军协助保护交通线。美军扮演的角色不仅加剧中国内战的气氛,而且华 北美军不断与中共军队发生军事冲突。11月中旬魏德迈向华盛顿发回相当悲观的报告,声 称如果美国帮助蒋介石统一全中国,就必须大批增加军队,并冒介入中国内战、同苏联发生 战争的危险。否则除非与苏联和中共达成协议,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华北。 马歇尔的看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局势的反应。他声称如果中国因为国 共内战而四分五裂,而苏联利用又这种形势控制东北,美国就失去了“参加太平洋战争的主 要目标”。另一方面,美国自己动手拯救蒋介石,就“不得不接管中国政府”,美国将“承担 起无尽无休的义务”,中国也将因此成为“国际冲突的角逐场”。35杜鲁门政府在反复权衡后, 选择通过调处争取用政治手段解决国共争端,既是为了挽救蒋介石的危局,也是为了使美国 摆脱困境,使美军尽早从中国脱身,避免在中国与苏联发生直接对抗。美国一再向苏联保证, 驻华美军在完成遣返日军后,美军将撤出中国,尽管尚不能定出时间表。36 苏联10月即开始从东北撤军,但蒋介石撤退东北行营和命令进攻山海关后,苏军迅速 南返,并提出撤军前谈判解决东北经济问题。苏军延缓撤军表面上是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 在国民党军队无力接收时代为管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实际上是要防止美军进入东北。当时 魏德迈正在中国考察军事形势,苏联方面将国民党政府的行动与魏德迈的行动联系在一起, 认为魏德迈使命“极其庞大,有垄断全(中)国,甚至有侵入东北的企图”。3 为了防止美军借机进入东北,苏联一方面采取实力政策,占领交通要道,不允许任何运 送国民党军队的美军舰在东北港口停靠。另一方面苏联也迅速措施缓和中苏关系,消除美国 干预东北问题的借口。首先,苏联否认曾向中共军队提供援助,要求中共军队推出大城市并 参阅《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0——-162,165,236 253页:《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57页:W艾夫里尔·哈里曼和 伊利·艾贝尔著、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特使》,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第413-414 424,444446页 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91--192;FRUS,1945, Chian,Vol7,pp.650-60,63-66,679-684 3FRUS,1945, Chian,Vo7,p.763-764;沃尔特·拉弗贝著,游燮庭等译:《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39—40页 36《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下卷第二分册,第317—323页 《魏德迈在华任务》,1945年11月12日
决办法通常都是权衡战时和战后双重需要的结果。具体到东亚和中国,美苏分别面临的问题 千差万别,各种复杂的考虑交织在一起,而它们选择的解决办法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所 谓“蒋之下的和平”作为一种政治安排,其背景是美苏对各自战略利益的盘算和协调,即双 方承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此前提下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中国政治中居主导地位,美 国承认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越权益。33换句话说,美苏解决国共问 题的办法是基于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一旦它们对各自获得的战略利益不满足,或认为对 方超越了界限,双方关系必定出现动荡,并冲击解决国共争端的安排。 另一方面,美苏在考虑各自的对华政策时,的确对中国内部问题给予相当严重的关注, 但并不是因为国共争端本身对它们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们的着眼点是避免因国共斗争 导致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并争取在既定的格局中尽可能地限制对方。换句话说,如果美苏 认为没有必要和没有可能因为国共争端而导致它们之间的战争,以及不至于因对方利益扩展 而严重损害自己的基本利益,它们其实并不会对国共争端给予特别的关注。 美苏的战略考虑和它们之间形成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妥协的复杂关系,比较典型地反映 在 1946 年初中国同时进行的两场谈判,即有美国参与调处的国共谈判和中苏关于东北经济 的谈判。两场谈判的背后是东北苏军和华北美军事实上形成的军事对峙。 抗战结束后,美军陆续在中国登陆,数量达 11 万之众,其中大部分驻扎于华北。美军 声称驻扎华北的理由是解除那里日军的武装和安排遣返,实际上他们是在阻止中共受降,帮 助国民党政府争夺和控制交通要道,后来还帮助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运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美军甚至不惜利用日军协助保护交通线。美军扮演的角色不仅加剧中国内战的气氛,而且华 北美军不断与中共军队发生军事冲突。11 月中旬魏德迈向华盛顿发回相当悲观的报告,声 称如果美国帮助蒋介石统一全中国,就必须大批增加军队,并冒介入中国内战、同苏联发生 战争的危险。否则除非与苏联和中共达成协议,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华北。34 马歇尔的看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局势的反应。他声称如果中国因为国 共内战而四分五裂,而苏联利用又这种形势控制东北,美国就失去了“参加太平洋战争的主 要目标”。另一方面,美国自己动手拯救蒋介石,就“不得不接管中国政府”,美国将“承担 起无尽无休的义务”,中国也将因此成为“国际冲突的角逐场”。35杜鲁门政府在反复权衡后, 选择通过调处争取用政治手段解决国共争端,既是为了挽救蒋介石的危局,也是为了使美国 摆脱困境,使美军尽早从中国脱身,避免在中国与苏联发生直接对抗。美国一再向苏联保证, 驻华美军在完成遣返日军后,美军将撤出中国,尽管尚不能定出时间表。36 苏联 10 月即开始从东北撤军,但蒋介石撤退东北行营和命令进攻山海关后,苏军迅速 南返,并提出撤军前谈判解决东北经济问题。苏军延缓撤军表面上是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 在国民党军队无力接收时代为管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实际上是要防止美军进入东北。当时 魏德迈正在中国考察军事形势,苏联方面将国民党政府的行动与魏德迈的行动联系在一起, 认为魏德迈使命“极其庞大,有垄断全(中)国,甚至有侵入东北的企图”。37 为了防止美军借机进入东北,苏联一方面采取实力政策,占领交通要道,不允许任何运 送国民党军队的美军舰在东北港口停靠。另一方面苏联也迅速措施缓和中苏关系,消除美国 干预东北问题的借口。首先,苏联否认曾向中共军队提供援助,要求中共军队推出大城市并 33 参阅《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160——162,165,236—— 253 页;《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 1978 年版,第 257 页;W.艾夫里尔·哈里曼和 伊利·艾贝尔著、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特使》,三联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413-414, 424,444——446 页。 3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 191——192;FRUS, 1945, Chian,Vol.7, pp. 650—660,63-665,679-684. 35 FRUS, 1945, Chian,Vol.7, pp. 763-764;沃尔特·拉弗贝著,游燮庭等译:《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40 页。 36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下卷第二分册,第 317——323 页。 37 《魏德迈在华任务》,1945 年 11 月 12 日
沿铁路两侧后撤50公里和苏军撤出前不得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苏联驻华使馆在国共 谈判中回避、拒绝与中共代表协调立场;38其次是向国民党政府表示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表示愿意在东北经济问题上有所让步,并重申以往对国共争端的立场,不反对美国的调处努 力等。39不过苏联的条件也相当明确,就是不允许美军进入东北,以及国民党政府不能奉行 反苏政策。4第三是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重申以往的有关承诺,即赞成“在国民政府下”的 民主统一,以及按时从东北撤军等。41 总之,美国的目的是通过促成国共妥协、实现中国统一来限制苏联,苏联则试图通过控 制东北经济,从根本上阻塞美国向那里渗透的渠道。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关系之所以以谈判 的方式出现,深层原因包括美苏都不希望因为中国问题而卷入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不希望 保持长期的军事对峙,所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发表的有关公报突出强调了双方保证从中国 撤军。42 国民党政府作为唯一同时参加两场谈判的一方,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的真正的悲 剧或许就在于,这种角色增加了它自以为在东亚战略中地位特别重要的虚幻感,而它实际上 并不具备支配局势的实力和能力 蒋介石在1945年末决定恢复国共谈判,是有其战略考虑的,包括(1)配合美国以争取 其在国共斗争给予有力支持,并利用美国来平衡苏联在东北问题上施加的压力;(2)缓和中 苏关系以便顺利接受东北,并再度造成孤立中共的国际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击败中共,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 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的策略是通过政治上的让步,争取马歇尔帮助取消中共军队。同时 利用美国对苏联的猜疑,寻找撬动美国政策的杠杆。美国政府本来就对苏联在东北的行动相 当关注,马歇尔本人甚至将排挤苏联出东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问题是美国并不准备为蒋 介石火中取栗。按照马歇尔的设想,实现中国政治统一是阻止苏联扩张的根本办法,否则中 共通过苏联的帮助而加强,就会削弱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地位。43所以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在 政治和军队整编等问题上让步,并敦促国民党方面接受中共关于华北全面停战的要求,以便 派遣更多军队进入东北。同时马歇尔也坚决要求中共允许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调动 蒋介石为了确保关内的军事优势,并不打算将精锐部队悉数送到东北。他的计划是通过 缓和中苏关系,利用苏军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所以只同意派5个军前往东北接收,并 准备在中苏经济谈判中作出让步。政协、军队整编等协议上签字后,蒋介石认为已经付出了 足够的代价,必须不断在引导美国给予“回报”,包括在外交上继续抑制苏联和向中共施加 压力、允许国民党在东北使用武力。显然,在马歇尔调处初期,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在诸多问 题上存在分歧 在同时进行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的谈判中,国民党政府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让步,争取 苏联保证它能顺利接收东北。1945年11月中旬,蒋介石在撤退东北行营时便指示负责东北 经济事务的张嘉敖,如果中苏关系有可能缓和,就同苏方谈判经济合作。412月蒋经国访问 莫斯科期间进一步向苏联保证,决不将东北作为反苏基地,不在中苏边界驻军,并愿意与苏 联在东北进行经济合作,接受苏联在那里拥有“优势地位”,条件是苏联促使中共妥协,并 参阅拙作:《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斯大林与毛 泽东》,第384385页。 39《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与中国》,第2 页 40蒋介石:《苏俄在中国》,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21页:《斯大林与中国》,第27页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322--323页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322--323页 FRUS, 1946, Chian, Vol 9, pp 142-143 4台湾《传记文学》,第36卷第6期,第90页
沿铁路两侧后撤 50 公里和苏军撤出前不得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苏联驻华使馆在国共 谈判中回避、拒绝与中共代表协调立场;38其次是向国民党政府表示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表示愿意在东北经济问题上有所让步,并重申以往对国共争端的立场,不反对美国的调处努 力等。39不过苏联的条件也相当明确,就是不允许美军进入东北,以及国民党政府不能奉行 反苏政策。40第三是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重申以往的有关承诺,即赞成“在国民政府下”的 民主统一,以及按时从东北撤军等。41 总之,美国的目的是通过促成国共妥协、实现中国统一来限制苏联,苏联则试图通过控 制东北经济,从根本上阻塞美国向那里渗透的渠道。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关系之所以以谈判 的方式出现,深层原因包括美苏都不希望因为中国问题而卷入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不希望 保持长期的军事对峙,所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发表的有关公报突出强调了双方保证从中国 撤军。42 国民党政府作为唯一同时参加两场谈判的一方,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的真正的悲 剧或许就在于,这种角色增加了它自以为在东亚战略中地位特别重要的虚幻感,而它实际上 并不具备支配局势的实力和能力。 蒋介石在 1945 年末决定恢复国共谈判,是有其战略考虑的,包括(1)配合美国以争取 其在国共斗争给予有力支持,并利用美国来平衡苏联在东北问题上施加的压力;(2)缓和中 苏关系以便顺利接受东北,并再度造成孤立中共的国际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击败中共,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 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的策略是通过政治上的让步,争取马歇尔帮助取消中共军队。同时 利用美国对苏联的猜疑,寻找撬动美国政策的杠杆。美国政府本来就对苏联在东北的行动相 当关注,马歇尔本人甚至将排挤苏联出东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问题是美国并不准备为蒋 介石火中取栗。按照马歇尔的设想,实现中国政治统一是阻止苏联扩张的根本办法,否则中 共通过苏联的帮助而加强,就会削弱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地位。43所以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在 政治和军队整编等问题上让步,并敦促国民党方面接受中共关于华北全面停战的要求,以便 派遣更多军队进入东北。同时马歇尔也坚决要求中共允许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调动。 蒋介石为了确保关内的军事优势,并不打算将精锐部队悉数送到东北。他的计划是通过 缓和中苏关系,利用苏军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所以只同意派 5 个军前往东北接收,并 准备在中苏经济谈判中作出让步。政协、军队整编等协议上签字后,蒋介石认为已经付出了 足够的代价,必须不断在引导美国给予“回报”,包括在外交上继续抑制苏联和向中共施加 压力、允许国民党在东北使用武力。显然,在马歇尔调处初期,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在诸多问 题上存在分歧。 在同时进行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的谈判中,国民党政府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让步,争取 苏联保证它能顺利接收东北。1945 年 11 月中旬,蒋介石在撤退东北行营时便指示负责东北 经济事务的张嘉敖,如果中苏关系有可能缓和,就同苏方谈判经济合作。4412 月蒋经国访问 莫斯科期间进一步向苏联保证,决不将东北作为反苏基地,不在中苏边界驻军,并愿意与苏 联在东北进行经济合作,接受苏联在那里拥有“优势地位”,条件是苏联促使中共妥协,并 38 参阅拙作:《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斯大林与毛 泽东》,第 384——385 页。 39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 年 12 月 30 日,《斯大林与中国》,第 24— —25 页。 40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5 年版,第 121 页;《斯大林与中国》,第 27 页。 41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 322——323 页。 42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二分册,第 322——323 页。 43 FRUS, 1946, Chian,Vol.9, pp. 142-143. 44 台湾《传记文学》,第 36 卷第 6 期,第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