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农作制转变为现代集约持续型农作制 战略全国各区要坚特高产优质高效战略、耕地保护与建设战略、农作制升级升值富民 战略、发展第二、三产业战略、因地制宜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与保育战略。其中,沿海地区 要强调外向型农作制战略、发展高附加值的园艺作物与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精致水产品战略、 减少环境污染战略、率先进入现代化农作制战略:作为我国粮食与肉类主产区的中部地区, 要强调加强农田与农业基本建设战略,高产优质高效战略、多熟制战略、农产品升级升值战 略、发展第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要强调治山治水保护水土战略、经济与 生态并重战略、脱贫战略、粗放农作制向集约农作制转变战略、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战略、 特色农作与旅游农业战略等。 支撑条件要想实现农作制的重大转变,关键的关键是要增加投入,改变对农村“多取 少予”政策为“多予少取”政策,变“以农哺工”为“以工哺农”政策。同时,要增加教 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投人,全面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从体制政策法律层面要大力支 持农作制的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地发展。 三、全国各区农业特征比较 (一)种植业 粮食按县域资料统计汇总,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48217t,人均粮414g(按正式公布 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0年人均粮为374g。2004年为361kg),其中突出的是东北(1 区)达781kg,其它地区均在400kg左右,6区、9区、10区则在200~300kg。中部粮食主产 区(1~3区)生产粮食3亿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2%。 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为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1%。粮食作物总产量中,东 部与中部(1、2、3、4、5、8区)占83%,西部(6、7、9、10区)占17%。在分布上,北方(1、 2、6、7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南方(3、4、5、8、9区)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产量以花 生、油菜为主:占油料总产的87%,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2、3区),产量 表8-4全国一级区种植制度特征(2000年) 信红 区 总播种 其中() 经济作物() 种植 面积 作物 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杂粮 尊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 指数 稻谷 (10hm)(%) (%) 1392 82.214.8 3.733.7 1.90.81.04.621.7 2.9 3.6 98.2 2 4346 73.84.3 33.5 24.8 0.4 1.20.4 3.7 3.9 8.9 6.310.0 158.9 323464.341.0 11.8 2.1 2.9 2.411.3 2.910.6 231.0 4 129168.248.02.4 5.5 -0.45.32.0 4.2 -12.4228.5 5 936 64.554.8 0.2 5.02.34.40.3 .4 1.8 5.9 -11.5 224.0 6 1507 73.9- 19.8 12.4 -14.9 10.3 4.0 12.9 7.4 94.7 7 445 55.01.6 28.9 13.6 0.8 1.7 2.410.6 17.76.4 101.9 8 103674.427.014.910.7 13.9 L.7 10.6 -11.0227.6 9 121272.619.513.420.9 3.39.8 3.2 7.7 7,2 162.0 10 5973.10.516.0 8.5 -31.6 5.5 0.8 19.3 2.8 95.0 全国1546771.021.813.715.2 0.5 0.82.1 5.4 4.7 8.7 2.99.3160.0 (《中国农作制》,2005) 占全国的2/3。棉花2/3产量也在2区、3区,西北地区(新疆为主)占1/5。糖料以甘蔗为 主,主要在南亚热带(⑤区)。近些年,各地的蔬菜、果树以及设施园艺有较多的发展(表 8-4和表8-5)。 11
中国许多农区实行多熟种植。据统计公布数,1999年全国种植指数(指播种面积与耕地面 积之比,原“复种指数”的概念有误)为155%.在表8-4中沿用原耕地与播种面积之比,得 表8-5全国一级区农作物产量(2000年) 区号粮食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杂粮薯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 1 54141532 1052490123.023 43282 647 111 1 304 21432410417004444644.0126 591065 4231123 211 6234 3103168108995 322 7.01 122 434 176 853 99 5176 3054 2522 35 182 10.00.4 9 223 68 122 68 2111 2930 2386 10 176 0.8 0.6 8 301 5 113 0 2493 6 2475127 418109773.091116 386 72 143 1122 7 1323105 588 5179.0 15 38 21 114 9l 621 8 41592074 652 63621.0 22 608 43 204 6 2535 9 3966 1412 453 1209 6.0 0.7 91 569 66 174 0.3 680 10 257 29 67 46 0.0 3 56 19 1 0.3 8 全国48217176901032611121304.024854139351552294947821334 (《中国农作制》,2005) 出的2000年种植指数是160%以下。根据著者的实际调查研究,按实有的耕地面积(1·3亿 hm)以及由此推出的播种面积(2亿hm》。估计2000年种植指数在150%左右。其中南方的3、 4、5、8区在200%以上,基本为一年二熟,少数实行三熟制。黄淮海平原(2区)和西南山 地(9区)居中,为160%左右,以一年二熟为主,少数为一年一熟。东北,西北地区绝大部 分为一年一熟,其中还有少数轮歇(休闲)地。 (二)畜牧业 我国畜牧业以农区为主,实行农牧结合。大西北地区的6区、7区、10区草地广阔,羊 牛多而猪少。总饲养量(折牛单位)为9913万头,占全国总饲养量的21%,但牧业产值372 亿元只等于全国牧业总产值的8%,还不如一个山东省的牧业产值(467亿元,占全国牧业产 表8-6全国一级区动物饲养制度特征(2000年) 牲畜存栏(万头) 其中 出档量 牛单位 畜群结构() 区号 大牲 总饲养量 奥 大 (万吨 品产 折 必 牛 奶牛 猪 1422.51148.960.72848.11075.83896.8 4358.7 42.414.551.66.0355311.8 2 4033.93475.5177.610647.59021.713412.610984.247.741.132.319.9 19531088.0 3 1142.91134.126.98488.81582.713010.26099.224.424.269.36.312751546,4 4 898.8872.072.53882.5582.35209.72854.540.939.754.15.0485171.7 5 947.6913.14.53661.4171.64450.82687.645.844.243.310.9555955.7 6 1785.8970.9125.22097.25395.22407.75133.445.224.629.325.534915.3 7 812.0477.4127.0542.64789.2699.82632.840.123.615.744.213510.7 527.0518.69.05674.7772.97299.52852.724.023.669.46.670367.0 9 2376.82046.150.96441.62136.85585.57617.740.635.052.66.856528.9 101421.71181.193.3179.5837.1108.42147.586.171.54.49.5580.23 全▣15369.012737.7747.644463.926365.356081.047368.342.233.243.814.064334195.7 值的10.5%)。东部农区猪的比重大,牛次之,羊较少,家禽甚多。近些年,各地畜牧业有 较大的发展,这是事实,但在表86中,牲畜存栏与肉类产量数都有较大虚数。据1997年 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大牲畜、猪、羊的实际数比统计公布数要少30%~40%。在肉类 总产量中,猪肉占2/3,禽肉占1/5,牛羊肉只占1/8。农区是肉类的主产地,占总肉量的 12
90%以上。其中中部地区的1、2、3区占全国肉产量的56%,而牧区较大的西北地区(6、7 区)与青藏地区(10区),产肉量只占全国的8.4%,而以草原为主的牛羊肉只占其中的2/5。 (三)草业 中国是草地面积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283万hm(其中,可利用的草地有33100 万hm),约为国土面积的40%,它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基地,也是我国的主要生态屏障。 中国草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500mm等雨线以西的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区,即 大兴安岭一燕山一恒山一吕梁山一秦岭一青藏高原东隅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 藏、甘肃、宁夏、辽吉黑西部、川西北、冀北、晋西北、陕北和滇西北,占草地总面积的 3/4。这一带气候干燥、多风沙,不适宜造林,草地植被对减轻风蚀、.水蚀起了不可代替的 作用。南方和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地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桂西北、黔西与湘西、鄂西、 豫西山地、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南岭、大别山、太行山、鲁中南和江南丘陵、东部和南部海 岸带。其中牧区草地19316万hm,半农半牧区5853万hm,农区和林区有草地14115万hm, 分别为全国草地的49%、15%和36%。若以省域计,草地面积大于1000万hm的藏(8205)、 蒙(7881)、新(5726)、青(3637)、川(2354),甘(1790)、滇(1531)居全国前七位,共有草 地3亿hm,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5%。 我国南方草地产草量较高,每公顷约为2000~2500kg千草,但草质差。大面积的北方 草地产草量与载畜量甚低。大致每100mm降水量形成400~500kg/hm干草产量,由东向西, 平均每公顷1500一→1200→600→300kg干草量,也即每亩地1500kg左右。全国草地平均每公 顷可载1.30绵羊单位,其中温性草草原、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的载畜能力分别为 1.29、0.72和0.40绵羊单位/hm。高旱草地载畜量更低,只为0.35~0.12绵羊单位。南方 草地载畜量较高,为2~3绵羊单位。 我国草地的特点:①温带草地是主体,几乎占一半面积,也是我国主要牧区所在,生产 力较低。②山地利青藏高原草地面积大,占全国草地的2/3(平地草地占1/3),利用条件较 差:多为粗放利用。③品质欠佳的热性次生草地和干旱缺水的荒漠草地及严寒的高海拔草地 占全国草地的61%以上,优质草地比例小(如松嫩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④放牧场面积 大(75%),割草地面积小(<1/5),可供越冬的千草数量少。⑤暖季草地面积大(44%),冷 季草地少(24%),全年可放牧地只占31%,可见,全国草地中,除少量优质的草甸草原外, 总体上草地农作制是以放牧为主、粗放经营为主。今后,急需加强我国的草地建设。 (四)林业 据国家土地局的资料,全国在1984~1988年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得出,中国林业用地 面积17470万hm,其中有林地面积11948万hm,森林覆盖率12.49%。在有林地中、林分 面积10219万hm,占有林地面积的85%,经济林占11.5%。竹林占2.97%,林地活立木蓄积 量为95亿m3,(表8一7)。 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600~2000mm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其中,东北、江南和西南三大片,共古森林面积与用材的80%以上。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