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内容感知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 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 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 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 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 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 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至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 章的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就是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 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你文章的人随着篇中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 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完全能够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白描法? 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 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 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运用白描法呢?一是语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 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叙述要准确、 细腻,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 又要传神。 2.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 写,还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横断面叙事有 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截取一般 就是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 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提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 形式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内容感知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 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 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 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 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 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 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至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 章的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就是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 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你文章的人随着篇中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 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完全能够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白描法? 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 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 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运用白描法呢?一是语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 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叙述要准确、 细腻,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 又要传神。 2.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 写,还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横断面叙事有 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截取一般 就是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 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提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 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 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 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 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 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 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 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 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 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 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 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画家罗中立所谈的创 作《父亲》的体会和历程就能很好地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作家对于社会生 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 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例文赏析 【例文一】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 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 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 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扯不断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断便是三个 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 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 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 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 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 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 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 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 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 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 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 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 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 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 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 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 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 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 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 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 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画家罗中立所谈的创 作《父亲》的体会和历程就能很好地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作家对于社会生 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 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例文赏析 【例文一】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 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 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 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扯不断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断便是三个 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 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 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 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 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 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 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 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 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 了 ”;“S 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 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 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里” 仰 伸 夹 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 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 切,回味隽永 【例文二】 这篇文章在“知识导引”作为例证援引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赏析只想就两个问题 再作一下提醒。第一,这篇例文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还把它看成是横断 面式的叙述呢?这也恐怕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 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这一点上不像例文一那样仅仅是时间的片段。 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 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 们却都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导引”中说它是 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 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 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 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 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 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 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来源:学科网] 写作导引 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的让我们感动的 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 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你也许会认为离我们远 了一点儿的,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 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 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 个更明确的认识 1984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 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1984年晚会的一个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 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 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1983年春晚时受到 了启发。1983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年未回蜀探亲,为主 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直播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 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 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 切,回味隽永。 【例文二】 这篇文章在“知识导引”作为例证援引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赏析只想就两个问题 再作一下提醒。第一,这篇例文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还把它看成是横断 面式的叙述呢?这也恐怕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 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这一点上不像例文一那样仅仅是时间的片段。 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 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 们却都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导引”中说它是 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 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 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 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 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 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 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来源:学科网] 写作导引 一、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的让我们感动的 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 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你也许会认为离我们远 了一点儿的,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 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 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 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1984 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 一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 1984 年晚会的一个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 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 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 1983 年春晚时受到 了启发。1983 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年未回蜀探亲,为主 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直播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
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 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 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邀请到1984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 “动情点”。后来,他又被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 了这一建议。 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 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 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 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 使许多观众流下动情的眼泪。蕌 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把人 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 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浓如饴的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 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 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观察感受 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 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 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会不时有美的发现 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我们还应该 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 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是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是简洁大方,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 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 附: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髙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 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 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 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 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 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 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 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 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邀请到 1984 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 “动情点”。后来,他又被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 了这一建议。 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 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 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 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 使许多观众流下动情的眼泪。 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把人 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 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浓如饴的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 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 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观察感受 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 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 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会不时有美的发现 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我们还应该 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 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是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是简洁大方,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 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 附: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 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 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 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 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 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 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 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髙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 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 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 扎下去,吱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 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 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 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 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 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 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 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 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 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 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 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髙潮,髙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 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 自己内心的无聊作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 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 内容感知 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 把钥匙。然而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 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 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 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 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 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 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
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 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 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 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 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 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 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 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 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 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 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 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 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 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 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 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 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 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 自己内心的无聊作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 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内容感知 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 一把钥匙。然而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 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 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 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 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 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 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