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 十五、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 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一一结交、亲附 【成语例释】虛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一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一一合纵缔交,相与为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贺许、援助 【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一一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一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给,誊。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 子不足与(之)谋—一吾与汝毕力平险④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 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一与虎谋皮 【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 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③故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 十五、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 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 一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一。(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 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 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 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 【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 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③故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 【经典文言】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一一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 【经典文言】蹇叔之子与师。(《左传·骰之战》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③公之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十六、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一一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一—法则、准则 【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 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成语举例】偏信则暗—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一一穷则思变一一闻过则喜 【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 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经典文言】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
2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 yú。 【经典文言】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 yù。 【经典文言】蹇叔之子与师。(《左传·殽之战》)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③公之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十六、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 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 【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 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经典文言】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
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⑤唇亡则齿寒。(桓宽《盐铁论·诛秦》)⑦贾 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繙⑧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 甚远。(《诗经》)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 【经典文言】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 为斯役,则久己病矣。(《捕蛇者说》)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经典文言】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般之战》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经典文言】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助词,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 十七、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假借义】 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 的人(东西、事情)” 【成语举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观者如云一—来者不善一一来者不拒
3 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⑤唇亡则齿寒。 (桓宽《盐铁论·诛秦》)⑦贾 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⑧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 甚远。(《诗经》)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⑸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 么”“就”“便”。 【经典文言】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 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经典文言】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殽之战》)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经典文言】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助词,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诗经》)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 十七、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假借义】 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 的人(东西、事情)”。 【成语举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者如云——来者不善——来者不拒
【成语例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 的虚伪和不合理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 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经典文言】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 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的情况)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经典文言】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经典文言】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5.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谢译。 【经典文言】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 【成语例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定语后置标志。 【经典文言】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诸将吏敢复有 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者,皆自衣冠以送之。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 【经典文言】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助词,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者”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说 明原因。 注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4 【成语例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 的虚伪和不合理。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 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经典文言】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 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的情况)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经典文言】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经典文言】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5.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翻译。 【经典文言】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 【成语例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定语后置标志。 【经典文言】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诸将吏敢复有 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者,皆自衣冠以送之。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 【经典文言】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助词,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者”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说 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经典文言】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 【固定词组】 [……者,…也]判断句的一般格式,也可以省略“者”或“也”,如:南冥者,天池也。(《庄 子·逍遥游》) 十八、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一一到……去、往(动词 【经典文言】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 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⑤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⑥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经典文言】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 妻书》)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未之有也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例释】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经典文言】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 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一一臣乃市井鼓刀屠 者,而公子数存之一一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一一不惑之年—一伯仲之间一一布衣之交一一城下之盟一一乘人之危一一出头 日——侧隐之心 【成语例释】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经典文言】作定语: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 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
5 【经典文言】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 【固定词组】 [……者,……也]判断句的一般格式,也可以省略“者”或“也”,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 子·逍遥游》) 十八、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 【经典文言】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 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⑤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⑥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经典文言】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 妻书》)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未之有也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例释】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经典文言】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 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 者,而公子数存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头 之日——侧隐之心 【成语例释】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 论。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经典文言】作定语: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 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