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促进了公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盛宣怀在给清廷上奏时,大胆 自篆地称公学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招商、电报两局政隶北洋管辖后,本校经费紧绌,到光绪30 年开学时,已开始酌收新生膳费。以后愈来愈紧,到唐文治上任 后,经费更为拮据,有一段时间里,唐校长带头领半薪,教师的薪 金收入也受到影响。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 南洋公学成立后,主要是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 教育思想来办学的。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渊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 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冯桂芬(1809一1874年,江苏吴县人, 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在《采西学议》一文中提出。冯桂芬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并“采西学”、 “制洋器”。到1898年4月,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又将“中体西用” 的洋务教育思想较为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盛宣怀是洋务派中首先创办新式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他 在教育上,秉承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引进西方教育的模式, 为行将就木的封建统治注射了一剂强心针,真实地代表了封建 统治阶级利益。他所开办的新式教育,并没有、也不可能去触动 封建的伦理纲常,而是主张从“古圣人之道”中去寻求依据。他 在评述西方教育时曾这样说:“然考其所为,学堂之等、入学之 。12· :引F
年,程课之序、与夫农工商兵莫不有学,往往与曲台之礼、周官之 书、左氏公羊之传、管墨诸子之说相符。”他认为西方的教育与中 国“古圣人之道”、“阉合道妙”,西方国家才“立致富强”。由此他 得出结论,“盍以见古圣人之道,大用大效,小用小效,文轨虽殊 而莫能外也”。①虽然“中土文明之化开辟最先”,但是,清政府 仍有“乏才之叹”,其原因还是“毋亦孔孟义理之学未植其本,中 外政法之故未通其大,虽娴熟其语言文字,仅同于小道可观,而 不足以致远也”。③ 因此,南洋公学推行任何一种“新式”的教育方法,盛宣怀都 不敢不悉心斟酌”,唯恐会导致危害封建的统治。他说:“泰西 政俗流别不同,有君主专制之政治,有君主宪法之政治:有民权 共和之政治,有民权专制之政治。美-一民主而共和:法-一民 主而专制,其法律、议论判然与中夏殊风。英之宪法略近遵严, 顾国体亦与我不同。准德意志划然有整齐严肃之风。日本法之 以成,明治二十年以后之政绩。俄之法律多效自法人制度,与国 体参差”。③ 光绪24年(1898年)4月,盛宣怀在向清廷呈《筹集商捐开办 南洋公学折》中降躇地道出了开办公学的意图:“推法兰西之国 政学堂,专教出使、政治、理财、理藩四门,而四门之中皆可兼学 商务,经世大端,博通兼综。学堂系士绅所设,然外部为其教习, 国家于是取材。臣今设立南洋公学,窃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 实。”在附于此奏折报呈清廷的s南祥公学章程》中,这种意图表 谣得更为明确:“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底为基 ① 噩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22年(1,896年)9月.上海交大档察508卷, 盛宣怀:请设学堂片>,光绪22年(1896年)9月,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③盛宣怀:《南洋公学推广翻辑政治法律诸书敬陈钢婴,光绪28年(1902年) 12月。西安交大档案2311卷。 e13
础,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路仿法国国政学堂之 意,而工艺、机器、制造、矿治诸学,则于公学内已通算化格致诸 生中各就质性相近者,令其各认专门,略通门径,即挑出归专门 学堂肄习。其在公学始终卒业者,则以专学政治家之学为断。” 早期的南祥公学实际上被盛宣怀作为一种政治砝码,紧紧 地捆在他政治生涯的战车上。他把主管的半个中国的矿山、铁 路、财政,商务事业的兴压发达,都寄希望于这所新式学堂。要 求培养的人才中文根底要厚,还要懂西文西艺。主张“保存国 粹,讲求实业”,@使“中体西用”的原则得以贯彻,并要求大量地 引进西文西艺,使学生华业后具有普通学科的专长,不致于如同 旧式书院出来的儒生,仅会填词吟诗,诵读“四书”“五经”,而是 能达到“学以致用”、“甄陶才俊”,使他们“躬验目治,专丁肆习, 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②这就是他培养“新式 人材”的目的。 二、西学与中学之争 盛宜怀为了贯彻“西学为用”,必然要依赖于洋人。他把西 学”、“西艺产的课程,以及采用什么指施达到目的,全部委托美 国传教土福开森主管,委他为监院、洋总教习。 但是,福开森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企图把中国的教育全盘西 化,并纳入帝园主义的文化侵略计划中去,为帝国主义侵华效 劳,为洋人培植奴才。1893年中华教育会第一届大会上,福开森 ①张美翊:《呈报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光绪30年(1904年)。西安交大档案 2314卷。 ②悬斋存鸦:资送学生出样游学片>,光绪28年(1902年)9月,上海交大档案 508卷。 年14◆ 胡是
说:“我们不应把我们的兴趣限制在我们(教会)学校里面,我们 必须协助解决整个教育更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 领导中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此,在大办教会学校的 同时,帝国主义分子还跻身于中国人办的公私立学校中去瓜分 权力,企图以基督教征服儒教,以殖民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达到 长期盘踞、奴役的目的。因此,当盛宣怀聘请他充当公学的监院 时,他宁愿放弃南京汇文书院院长职务,欣然赴南祥公学就任。 直到四十多年以后,他还十分感慨地说:“我被选任为校长(实际 是监院President),盛,何二位先生提出愿意和我签订我所同意 的任何年限的契纳。我根本不要什么契约,而是愿意在无限期 的基础上担任这项职务,但是最后我妥协了,接受了四年为期的 契约”②。 福开森任公学监院后,为了扩大他的势力,又介绍聘请了美 國人薛来西、勒芬尔、乐提摩等人来公学任教。他们全盘搬用欧 美的教育制度、救学内容、教育方法。他们对公学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十分不满,认为这是轻视“西学”的表现。 1902年中华教育会第四届大会上福开森就说:“政府把“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作为散育宗官,是轻视西学的表现”。③ 洋务派既伸息洋人办学,又耽心全盘西化,唯瑟西方民主思 想的“僻邪侈流”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而封建统治者曾一再重 申:“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张 之洞还在《劝学篇中说:“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 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 ① 福开森:《我们协会的工作,1893年:陈景辔:《中国近代教有史第63页, 福开森:南洋公学略史(英文本).1931年5月。上海交大档宋50B卷。 福开森:《中国教的展望》。 ④ 张之涧:《奏定学堂章程。 ·150
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因此,盛宣怀办南洋公学,他主 张由小学起对学生就要以“孝经四书预固其基”,唯恐造城“于西 学未有入门发钶之功,而于中学已启拔本塞源之弊,群盲相引, 实骇听闻”①的局面。 因而,福开森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在公学里引起了巨大反响。 光绪25年(1899年),南祥公学负责编辑教材的教习在一项呈文 中就忧心仲仲地说:编辑课本时如果“于各邦未能考究,即于本 邦无所比较”,就会“晚近恶习”,造成学生“动辄挟其耳,学以为 平权自由,欲稍折以情理之乎,辄诟为迂俺旧说”,那么,“彼中所 言自由,岂必非圣无法;所谓平等,亦何尝是犯上作乱哉”。因 此,他主张在讲授西学时要使学生“俾知世界所设政学,亦自公 理出,既无情外之理,自无理外之法,庶谬论可以不兴”。⑨这里 所言之“公理”,就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代名词而已。 然而这终究无法克服一个极大的矛盾,即:既要学生掌握近代科 学知识,又要给学生套上封建专制的径梏。但是,公学在福开森 的主持下,大量引进了“西学”,高班级的所有课程(除中文外)均 用外语讲授。这种重西轻中的倾向,使南洋公学在教学的安排 上发生了争执。光绪25年(1899年)白作霖教习在“谨将中院第 三班功课钟刻书籍开呈文”③中就说:“轻中重西虽时习使然,然 中文尚未清通,即西文读成于彼中学问书亦何能,窥见少年无 识,甚至见西书则兴起,视中文则若逸,此大惑不解者也”。于是, 他建议何嗣焜总理设法解决。何嗣焜接受了这个建议,重新颁 布了奖励办法,遂有《扣奖加恲中文佳者之谕》。光绪25年(1899 年)3月初十,由公学总理何嗣焜签署公布了奖励办法,强调:“视 ①露宜杯:心南洋公学推广翻辑政书折2,光绪27年(1901年)12月。上梅交大 档案508卷。 ②③西安交大档案2323卷。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