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提供了科学。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 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计 的重要性。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无为”就 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 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 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儒道最大异同何在? 尽管《老子》所言的道与儒家的道的概念有所不同,一个明显 的差别,《老子》所言的道比天大(“天法道”),儒家理解的道比 天小。(《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 但是《老子》的民本立场、生命哲学、辩证思维等相当部分通过 孔孟传承了下来,影响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今天的“可 持续发展”思想、“节约型社会”、“双赢原则”、“和平发展”等 理念,都可以看作《老子》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达。 老子和释迦牟尼。 严复在《天演论*佛法》中说:“涅槃究竟意云何?取其粗者诠 之,即以无欲无为无识无相,湛然寂静而又能仁为归。”又说“为道 务澄其源故欲绝恶根,须培善本。善本即立,恶根自除。道在悲智兼 大,以利济群生。名相两忘,而静修三业。质而言之,要不外塞物竞 之流,绝自营之私,而明通公溥,物我一体而已。” 11
11 家提供了科学。 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 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计 的重要性。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无为”就 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 质 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 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儒道最大异同何在? 尽管《老子》所言的道与儒家的道的概念有所不同,一 个明显 的差别,《老子》所言的道比天大(“天法道”),儒家理解的道比 天小。(《汉书·董仲舒传》: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 但是《老子》的民本立场、生命哲学、辩证思维等相当部分通过 孔孟传承了下来,影响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今天的“可 持续发展”思想、 “节约型社会” 、 “双赢原则” 、 “和平发展”等 理念,都可以看作《老子》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达。 老子和释迦牟尼。 严复在《天演论*佛法》中说: “涅槃究竟意云何?取其粗者诠 之,即以无欲无为无识无相,湛然寂静而又能仁为归。”又说“为道 务澄其源故欲绝恶根,须培善本。善本即立,恶根自除。道在悲智兼 大,以利济群生。名相两忘,而静修三业。质而言之,要不外塞物竞 之流,绝自营之私,而明通公溥,物我一体而已
在严复看来,释迦牟尼和老子在“无欲无为无识无相”,“名相 两忘”,“培善本”,“除恶根”,“悲智兼得”,“利济群生”等 方面几乎完全一致,无刮胡有些研究者认为老子与释迦牟尼有太多相 似之处。 关于《老子化胡经》,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说,唐末道士杜 光庭撰写《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函谷关,经流沙河,进入古印度 降生为释迦牟尼。但是南怀瑾也说这个只是诸种说法中的一种。事实 上,《老子化胡经》大概出于西晋惠帝天师道祭酒王浮之手,是西晋 道佛争夺正统地位的产物。虽然历史真相待考,但是老子之说与佛教 经典有相通之处是可以相信的。有兴趣者可以参阅《三国志》与《后 汉书》的有关记载。(《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罽宾国、大夏 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 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 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 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 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 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淫 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土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另《后汉书》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老子版本(研究阅读时仅供参考) 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 多。其中主要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最早著《解老》、 《喻老》。 12
12 在严复看来,释迦牟尼和老子在“无欲无为无识无相” , “名相 两忘” , “培善本” , “除恶根” , “悲智兼得” , “利济群生”等 方面几乎完全一致,无刮胡有些研究者认为老子与释迦牟尼有太多相 似之处。 关于《老子化胡经》,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说,唐末道士杜 光庭撰写《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函谷关,经流沙河,进入古印度 降生为释迦牟尼。但是南怀瑾也说这个只是诸种说法中的一种。事实 上,《老子化胡经》大概出于西晋惠帝天师道祭酒王浮之手,是西晋 道佛争夺正统地位的产物。虽然历史真相待考,但是老子之说与佛教 经典有相通之处是可以相信的。有兴趣者可以参阅《三国志》与《后 汉书》的有关记载。(《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罽宾国、大夏 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 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 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 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 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 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 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另《后汉书》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老子版本(研究阅读时仅供参考) 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 多。其中主要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最早著《解老》、 《喻老》
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 以及《刘向说老子》等,均已散失。 东汉时,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阐发练气可以久寿长存 之意;《老子想尔注》(据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 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宋代道书记载,为张陵所作)强调学道练 形,能致长生。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 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观念。 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 的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 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梁 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 唐代,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先后注《老子》 的名家有孙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玄宗李隆基、李荣、强 思齐、杜光庭等。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卷,以唐明皇御 注并疏为主,集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成玄英和强思齐疏,弥 补了成玄英《老子疏》已亡之缺。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 10卷,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卷,有《续古逸丛书》 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元明以来亦少引用,是书搜罗古本旧 注颇多,亦足珍贵。 13
13 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 以及《刘向说老 子》等,均已散失。 东汉时,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阐发练气可以久寿长存 之意;《老子想尔注》(据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 、杜光 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宋代道书记载,为张陵所作) 强调学道练 形,能致长生。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 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观念。 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 的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 子道德经》2 卷,释慧观撰 《老子义疏》1 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 卷。梁 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 卷。 唐代,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先后注《老子》 的名家有孙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玄宗李隆基、李荣、强 思齐、杜光庭等。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 卷,以唐明皇御 注并疏为主,集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成玄英和强思齐疏,弥 补了成玄英《老子疏》已亡之缺。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 10 卷,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 卷,有《续古逸丛书》 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元明以来亦少引用,是书搜罗古本旧 注颇多,亦足珍贵
司马光著《道德真经论》,第一章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皆 于无与有字下断句,与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读《老子》,作《老子注》, 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但王安石阐释道时,认为‘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以气的一元论解 释道。司马光则认为“道生一”,道是虚无,即自无入有。王安石 子王雾(音滂)、同党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彭 耜撰《道德真经集注》18卷,所引注本,或存或亡。其罗列解老者 诸姓名,亦为珍贵的史料。 到了元代,吴澄作《老子注》,更定为68章,独成一家言。他在 第一章,以无名、有名、常无欲、常有欲断句,与王安石、司马光 不同;在第三十五章注“道生一”一节时说:“道自无中生出冲虚 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一气为三, 故曰生三”。在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又说:“万物以气聚 而有形,形生于气,气生于道,气形有而道则无。”这些解释大抵合 于《老子》本义。 明代焦竑撰《老子翼》,采集韩非以后解《老子》者64家,并 附以焦氏《笔乘》,共成65家,各取精语,于诸家注中推为博赡而 有理致。并附《考异》,识其异同。 清代毕沅撰《老子道德经考异》,以唐傅奕授定本为底本,参校 河上公、王弼、顾欢、陆德明、彭湘、《永乐大典》、焦竑《考异》 等,间有不合于古者,则折衷众说,以定所是。但毕沅《考异》,详 于宋元诸本,忽于唐本。 14
14 司马光著《道德真经论》,第一章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皆 于无与有字下断句,与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读《老子》,作《老子注》, 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但王安石阐释道时,认为‘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以气的一元论解 释道。司马光则认为“道生 一” ,道是虚无,即自无入有。王安石 子王雱(音滂)、同党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彭 耜撰《道德真经集注》18 卷,所引注本,或存或亡。其罗列解老者 诸姓名,亦为珍贵的史料。 到了元代,吴澄作《老子注》,更定为 68 章,独成一家言。他在 第一章,以无名、 有名、常无欲、常有欲断句,与王安石、司马光 不同;在第三十五章注“道生一” 一节时说: “道自无中生出冲虚 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一气为三, 故曰生三”。在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又说: “万物以气聚 而有形,形生于气,气生于道,气形有而道则无。”这些解释大抵合 于《老子》本义。 明代焦竑撰《老子翼》,采集韩非以后解《老子》者 64 家,并 附以焦氏《笔乘》,共成 65 家,各取精语,于诸家注中推为博赡而 有理致。并附《考异》, 识其异同。 清代毕沅撰《老子道德经考异》,以唐傅奕授定本为底本,参校 河上公、王弼、 顾欢、陆德明、彭耜、《永乐大典》、焦竑《考异》 等,间有不合于古者,则折衷众说,以定所是。但毕沅《考异》,详 于宋元诸本,忽于唐本
近人罗振玉针对毕沅这个缺陷,撰《道德经考异》,他根据景龙 本、开元御注本、广明本、景福本等4个唐石刻本以及六朝和唐写 本残卷10种撰成。 1949年以后,在《老子》的版本和文字考据方面,中华书局刊 印王弼注本外,属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有: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 此外,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蒋锡冒《老子校诂》、张 舜微《老子疏证》等,也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 写本。一种写本的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称甲本。另一写本用隶书抄 写,称乙本,是目前最完整的古老版本(1976年3月,文物出版社予以 刊行)。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楚墓出土了804 枚竹简,共约一万三千字,包含15篇文献古籍的内容,其中1666字的 《老子》,引人注目。根据竹简的长度、形状、编线槽数、编线间距 等,考古学家把楚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 老子的译本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总结:《老子》典籍中国语系有2048种, 东方语系503种,西方语系618种。其中世界上《老子》译本有260 多种: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 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 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 6
15 近人罗振玉针对毕沅这个缺陷,撰《道德经考异》,他根据景龙 本、开元御注本、 广明本、景福本等 4 个唐石刻本以及六朝和唐写 本残卷 10 种撰成。 1949 年以后,在《老子》的版本和文字考据方面,中华书局刊 印王弼注本外,属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有: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 此外,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蒋锡冒《老子校诂》、张 舜微《老子疏证》等,也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1973 年 12 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 写本。一种写本的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称甲本。另一写本用隶书抄 写,称乙本,是目前最完整的古老版本(1976 年 3 月,文物出版社予以 刊行)。 1993 年 10 月,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楚墓出土了 804 枚竹简,共约一万三千字,包含 15 篇文献古籍的内容,其中 1666 字的 《老子》,引人注目。根据竹简的长度、形状、编线槽数、编线间距 等,考古学家把楚简《老子》分为甲、乙、丙 三组。 老子的译本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总结:《老子》典籍中国语系有 2048 种, 东方语系 503 种,西方语系 618 种。其中世界上《老子》译本有 260 多种:德文有 64 种,英文有 83 种,法文有 33 种, 荷兰文 19 种, 意大利文 11 种,日文 10 种,西班牙文 10 种,丹麦文 6 种,俄文、 瑞典文、匈 牙利文、波兰文各 4 种,芬兰文、捷克文各 3 种,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