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这是统计到20世纪 80年代的数字),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在国外翻 译出版的版本也很多。 西方第一个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理安 《老子道德经》法文本。1870年莱比锡出版了维克多施特劳斯的《老 子道德经》,它是第一个德文译本。1921年出版了卫礼贤《老子道 德经》,学者认为这一本是比较忠于原文的德译本。1884年伦敦出 版的鲍尔费的《道书》是最早的英文译本。1891年理雅各的《道书》 译本由牛津出版。1898年美国芝加哥出版的保罗·卡鲁斯《老子道 德经》译本,这个版本被认为是质量较好的译本。 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英文《道德经》,在西方有一定影响的主要 是胡泽龄的译本,1936年在成都出版。林语堂1948年在纽约出版了 《老子智慧》。 《道德经》译本虽然很多,难以统计,学者认为译文质量较好, 有重大影响的本子是詹文锡1963年在纽约出版的《老子之道》,他 在书中说:“《道德经》已44次被译成英文,特别是在过去的20 年里(指1963年前)几乎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出版,其中这些 译本的半数是在美国出版的。”还有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林 保罗的《老子道德经及王弼著英译》。他在序言中说:“各种外文 译本已有70种至80种之多,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有一种译 本。”自1963年以来,特别是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 以后,海外也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热
16 文 2 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 1 种。(这是统计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数字),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在国外翻 译出版的版本也很多。 西方第一个译本是 1842 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理安 《老子道德经》法文本。1870 年莱比锡出版了维克多施特劳斯的《老 子道德经》,它是第一个德文译本。1921 年出版了卫礼贤《老子道 德经》,学者认为这一本是比较忠于原文的德译本。1884 年伦敦出 版的鲍尔费的《道书》是最早的英文译本。1891 年理雅各的《道书》 译本由牛津出版。1898 年美国芝加哥出版的保罗·卡鲁斯《老子道 德经》译本,这个版本被认为是质量较好的译本。 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英文《道德经》,在西方有一定影响的主要 是胡泽龄的译本,1936 年在成都出版。林语堂 1948 年在纽约出版了 《老子智慧》。 《道德经》译本虽然很多,难以统计,学者认为译文质量较好, 有重大影响的本子是詹文锡 1963 年在纽约出版的《老子之道》,他 在书中说: “《道德经》已 44 次被译成英文,特别是在过去的 20 年里(指 1963 年前)几乎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出版,其中这些 译本的半数是在美国出版的。”还有 1977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林 保罗的《老子道德经及王弼著英译》。 他在序言中说: “各种外文 译本已有 70 种至 80 种之多,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有一种译 本。”自 1963 年以来,特别是 1973 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 以后,海外也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热
序四一追本溯源—道之原始意义 1、道“义”探源: 象形文字道德几种最常见的写法: 譖稻 說襪諧 道 所行道也。从是,从智②。一建謂之道 9古文道从智寸,徒皓切do, 上面这些字均选自《说文解字》。其中,“是(彳于之意,音读为脚漏。) 乍行乍止也。从千从止。凡是之属皆从是。《春秋公羊传》曰“是阶而走”。丑 略切。” “《说文》:巛象发,谓之髻(徐按:髻音舜,乱发。说文谓:髻,郎《巛也。” 道之原始意义为:通达无岐。(263《说文解字今释》) 徐按:根据象形字义判断,应该是眼睛紧盯前方,慢慢行走,务使行走之 道路符合前面变化的路况。 2、德之字义溯源 德 升也。从彳,恋竖。多则切(e)。 【部文】德,登升。从彳,惑竖。 【注心升:桂馥(黄證):“古升、登,陟,得、德五字卷 些同。“古道德字,只作“息”,不舆此同。 【参語】甲文作。、出,金文作给 上图德字来源于《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著。岳麓书社版。 下图来源于《中华字源》,骈宇骞著,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版。后一页图版 同此。 17
17 序四—— 追本溯源——道之原始意义 1、道“义”探源: 象形文字道德几种最常见的写法: 上面这些字均选自《说文解字》。其中,“辵(彳亍之意,音读为踟蹰。) 乍行乍止也。从彳 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走”。 丑 略切。” “《说文》:巛象发,谓之鬌(徐按:鬌音舜, 乱发。说文谓:鬌,卽巛也。” 道之原始意义为:通达无岐。(p263《说文解字今释》) 徐按:根据象形字义判断,应该是眼睛紧盯前方,慢慢行走,务使行走之 道路符合前面变化的路况。 2、德之字义溯源 上图德字来源于《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著。 岳麓书社版。 下图来源于《中华字源》,骈宇骞著,万卷出 版公司。2007 年版。后一页图版 同此
中台德德 甲骨文金文 篆书 格书 “德”字在现代议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 引申义有“心意”(如“离心离德)、“恩惠” (如“感思戴德”)等。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 重视“道德品行”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先人在 创造这个“德”字时也是费了一番脑子的。 从上列甲件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 (c,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 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 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 直”之义。它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与甲 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加 了“一颗心”,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 加了一条标准,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 要“心正”,可见人们对“德”字的含义标准要 求越来越高。小篆的形体结构基本沿装了金文 的形体结构、楷体的形体又沿袭了小篆的形 体。 《广韵·德韵》里说:“德,德行。”就是说 “德”字的本义是指“道德和品行“。《葡子·非 《甲合菱 请看左图甲《金篆隶大字典》右边竖排第二、三、四个字的写法。这三个字 的写法应该是德字最原始的写法。至于其他写法应该都是从此演变而来。 在甲骨文中,“德”字象形为一只眼睛在看,看什么呢?眼睛旁边的象形似 18
18 请看左图甲《金篆隶大字典》右边竖排第二、三、四个字的写法。这三个字 的写法应该是德字最原始的写法。至于其他写法应该都是从此演变而来。 在甲骨文中,“德”字象形为一只眼睛在看,看什么呢?眼睛旁边的象形似
乎是还是“道”原型的彳亍,是渐行渐止之意。后来德字逐渐加上了一个心字, 并且固定下来。 德字最初形状大概用来表示大道与人的关系。圣者使自己的行为(思维方 式、言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合乎道,后来把这个字用来单独表示大道内化于人 心,所以加上一个心字,表示大道化于人心并且使之成为一种稳定性的东西,再 后来于脆称之为德性。 3、道之基本涵义 道的基本涵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 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徽。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陈鼓应说:“‘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 含有几种含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 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徐按:老子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 者。它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 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 “说得出”。 道德本质内涵约简后可以记诵为: 宇宙本质,宇由动力,自然规律,行为准则等四个层面。 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长焉”大概是看到宇宙万象运 行的规律性,所以慨发此言。笔者曾有一首踏莎行词,其中有一句:“宇宙万 象道隐隐,人生百端德悠悠”。道隐隐,是说虽然道无形无相,但是它却是宇 宙万象循环不息的原动力,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宇宙万象的运行。“德悠悠”意 在说明,人生活动万象纷纭,错综复杂,然而最重大的事情使得自己的行为合 于道,合于德,而不是悖于德,悖于道。 4、老子道之特点 a、道先天地,生万物。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简本 第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 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 b、寂无声,阔无际。无形无相。(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独立不改, 周行不总。(第25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 0
19 乎是还是“道”原型的彳亍,是渐行渐止之意。后来德字逐渐加上了一个心字, 并且固定下来。 德字最初形状大概用来表示大道与人的关系。圣者使自己的行为(思维方 式、言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合乎道,后来把这个字用来单独表示大道内化于人 心,所以加上一个心字,表示大道化于人心并且使之成为一种稳定性的东西,再 后来干脆称之为德性。 3、 道之基本涵义 道的基本涵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 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陈鼓应说:“‘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 含有 几种含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 运 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徐按:老子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 者。 它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 之 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 “说得出”。 道德本质内涵约简后可以记诵为: 宇宙本质,宇宙动力,自然规律,行为准则等四个层面。 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长焉”大概是看到宇宙万象运 行的规律性,所以慨发此言。笔者曾有一首踏莎行词,其中有一句:“宇宙万 象道隐隐,人生百端德悠悠”。道隐隐,是说虽然道无形无相,但是它却是宇 宙万象循环不息的原动力,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宇宙万象的运行。“德悠悠”意 在说明,人生活动万象纷纭,错综复杂,然而最重大的事情使得自己的行为合 于道,合于德,而不是悖于德,悖于道。 4、老子道之特点 a、道——先天地,生万物。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简本 第 25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 42 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 之育之;成之熟 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 章) b、寂无声,阔无际。无形无相。(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独立不改, 周行不怠。(第 25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微,其下不味。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 思考讨论题:道为无何形? c、道贵无。贵静。贵下。贵柔。贵弱。贵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静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26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 兵者不样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31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78章) D、贵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49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第8章) E、道一修身济世之功用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23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 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23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 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也,如赘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 20
20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 14 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 21 章) 思考讨论题:道为无何形? c、道贵无。贵静。贵下。贵柔。贵弱。贵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 11 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静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 26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 8 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 31 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 78 章) D、贵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 79 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 49 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第 8 章) E、道——修身济世之功用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第 7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 9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 23 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 2 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 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 23 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 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也,如赘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