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正名。此处说《老子》何书而不说《道德经》何书,是因 为《道德经》这个名字是本经形成数百年后才形成的。甚至几百年后 的汉初帛书还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有人认为老子这本书实际 上应该称作《德道经》而非流行本的名称《道德经》。如果根据《管 子》、《墨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书的命名习惯, 命名为《老子》比较合理。 1、《史记》关于于今流行五千言《道德经》成书的说法:“老 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比较符合实际的猜想。根据郭沂等人的说法,流行本五千言 《道德经》绝非一时一人之作品,而应该是在当时书写极不方便的条 件下由多代醉心于本经的读者辗转传抄增益的结果。笔者认为此说更 加符合实际情况。 3、传说(存疑)。《史记》:“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 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 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 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 太傅,因家于齐焉。”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的后代李假在汉文帝时代仍然做官,而 李假之子李解则作为胶西王的太子师傅活跃在上层社会。 6
6 首先来正名。此处说《老子》何书而不说《道德经》何书,是因 为《道德经》这个名字是本经形成数百年后才形成的。甚至几百年后 的汉初帛书还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有人认为老子这本书实际 上应该称作《德道经》而非流行本的名称《道德经》。如果根据《管 子》、《墨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书的命名习惯, 命名为《老子》比较合理。 1、《史记》关于于今流行五千言《道德经》成书的说法: “老 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 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比较符合实际的猜想。根据郭沂等人的说法,流行本五千言 《道德经》绝非一时一人之作品,而应该是在当时书写极不方便的条 件下由多代醉心于本经的读者辗转传抄增益的结果。笔者认为此说更 加符合实际情况。 3、传说(存疑) 。《史记》: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 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 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 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 太傅,因家于齐焉。”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的后代李假在汉文帝时代仍然做官,而 李假之子李解则作为胶西王的太子师傅活跃在上层社会
老子版本及其基本评价 现在流行本: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 下篇为“道篇”。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最完整。甲本文字, 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应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 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应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 抄写的。 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 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 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 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 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 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项羽妾本迄今 仍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郭店楚墓竹简本。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套老 子,分为三篇。经考订三篇共有1666个字。郭店墓是战国中期,如 果把战国中期定为(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的中间值大致为公 元前353年。如果从当时条件考察,从成书到流传再到成为教材存入 墓中,还可以上推200多年。郭沂的结论是“竹简《老子》出自春秋 个
7 老子版本及其基本评价 现在流行本: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 篇” , 下篇为“道篇”。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最完整。甲本文字, 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应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 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应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 抄写的。 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 字,《道》2426 字, 合计 5467 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 81 章,上篇道经 37 章, 下篇德 经 44 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 王弼《老子注》,只分 81 章,并无章题名称。 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 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项羽妾本迄今 仍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郭店楚墓竹简本。1993 年,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套老 子,分为三篇。经考订三篇共有 1666 个字。郭店墓是战国中期,如 果把战国中期定为(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的中间值大致为公 元前 353 年。如果从当时条件考察,从成书到流传再到成为教材存入 墓中,还可以上推 200 多年。郭沂的结论是“竹简《老子》出自春秋
与孔子同时的老聃”(此考据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2001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6页),是目前所见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地位论 《老子》作为中国第一本哲学书,对儒学的影响。《庄子·寓言》 篇中说:“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说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 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 律,言而当法。”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孔子看来,本是孝悌, 那么道是什么呢?从孔子一贯思想看,他的道是人道。与老子之道有 很大差别。 孔子晚年读《周易》而“韦编三绝”,恐怕就是为了给他信奉的 政治理念寻找到哲理基础。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给《周易》 写《系辞》、《象辞》、《彖辞》、《文言》、《说卦》等十篇注 解文章(世称“十翼”、“易大传”)表现出来的。《周易》通过孔 子的注释,才由一部含有朴素的哲理的占卜书,上升成一部哲学书。 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就可以看到《老子》 提出的哲学概念对孔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时的决定性影响。 对法家的影响。郭沂认为,老子是关中法家的源头。笔者赞同此 说。虽然关系密切,但是关中法家代表人物的境界远不能与老子相比。 司马迁说:“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8 与孔子同时的老聃”(此考据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2001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 26 页),是目前所见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地位论 《老子》作为中国第一本哲学书,对儒学的影响。《庄子·寓言》 篇中说: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说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 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夫受才乎大本, 复灵以生。鸣而当 律,言而当法。” 孔子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孔子看来,本是孝悌, 那么道是什么呢?从孔子一贯思想看,他的道是人道。与老子之道有 很大差别。 孔子晚年读《周易》而“韦编三绝” ,恐怕就是为了给他信奉的 政治理念寻找到哲理基础。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给《周易》 写《系辞》、《象辞》、《彖辞》、《文言》、 《说卦》等十篇注 解文章(世称“十翼” 、 “易大传”)表现出来的。《周易》通过孔 子的注释,才由一部含有朴素的哲理的占卜书,上升成一部哲学书。 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就可以看到《老子》 提出的哲学概念对孔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时的决定性影响。 对法家的影响。郭沂认为,老子是关中法家的源头。笔者赞同此 说。虽然关系密切,但是关中法家代表人物的境界远不能与老子相比。 司马迁说: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认为:虽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源于 道德“的。韩非为人口吃,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 篇是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解老》和《喻老》。韩非“极 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是他相信老子的“天道无亲”,(却忽 略了老子的后半句。在“天道无亲“,后边紧接着是“常与善者”。) 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 是韩非不了解老子之无情是相对于人心只对私心私欲私情而言的。老 子可能认为,一个圣者,如果大讲仁,就会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出发, 由己及他,由近及远地推行仁。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距离推行者较远 的人可能自己连应得的最基本的仁爱也得不到。这种情况与仁德推行 者的初衷是违背的。所以老子才反对仁,根本原因还是提倡一种源自 自然大道的均衡的爱,这一点与佛家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有 殊途同归之趣。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 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 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西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老 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孚游 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9
9 司马迁认为:虽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源于 道德“的。 韩非为人口吃,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 篇是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解老》和《喻老》。 韩非“极 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是他相信老子的“天道无亲” ,(却忽 略了老子的后半句。在“天道无亲“ ,后边紧接着是“常与善者”。) 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 是韩非不了解老子之无情是相对于人心只对私心私欲私情而言的。老 子可能认为,一个圣者,如果大讲仁,就会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出发, 由己及他,由近及远地推行仁。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距离推行者较远 的人可能自己连应得的最基本的仁爱也得不到。这种情况与仁德推行 者的初衷是违背的。所以老子才反对仁,根本原因还是提倡一种源自 自然大道的均衡的爱,这一点与佛家的“大慈大悲、 普渡众生”有 殊途同归之趣。 西汉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 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 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 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西汉王阜 《老子圣母碑》: “ 老 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孚游 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李隆基 《御制道德经真疏》: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 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赵光义《宋朝事实》:“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 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欧阳修:“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汹涌澎湃。《道 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圣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 约时报》将老子列在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 译本、英文83种,德文64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 哲人好评如斯。 哲学家温第斯曼:《道德经》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献 之一,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数学家陈省身: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 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 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 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 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中国是 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 10
10 王弼 《老子指略》: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 ” 唐玄宗李隆基 《御制道德经真疏》: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 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赵光义《宋朝事实》: “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 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欧阳修: “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热” 、 “大道热”汹涌澎湃。《道 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圣 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 约时报》将老子列在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 译本、英文83种,德文64种,法文33种,荷 兰文19种。 哲人好评如斯。 哲学家温第斯曼:《道德经》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献 之一, 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数学家陈省身: 1943 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 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 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 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 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 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中国是 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