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根本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2)基本要素第一,劳动资料。第二,劳动对象。第三,劳动者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 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根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 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 同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 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 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 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 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 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2)基本要素 第一,劳动资料。第二,劳动对象。第三,劳动者
(3)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物化在劳动资料之中,可以扩大劳动对象,可以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2.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亦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首先,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为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另一个根本的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义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政治组织和设施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3.国家的产生及其实质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一,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必须缓和的产物
(3)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物化在劳动资料之中,可以扩 大劳动对象,可以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 2.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 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 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 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亦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 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 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 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 级阶段。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首先,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 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为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另一个根本的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 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 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 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思 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政治组织 和设施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 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国家的产生及其实质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第一,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 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必须缓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