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等新型学习方式(软设计)和技术支持的学习(如CSCL)研究(硬设计),得到学习科学 的高度重视。三是学习交流实践中的话语、表征与中介,学习共同体与知识建构(社会 境脉取向),正日益彰显学习科学研究的特色与活力。以上主题内容共同构成了当今学 习科学研究“核心中的核心”,同时,对方法论的重视与关注促进了学习科学不断走向成熟; 4.学习科学研究崇尚经验(empirical)研究,追求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评 价,对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和理论研究都有应用并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在设计研 究方法论的导引下,混合研究成为趋势,而且学习科学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着 适合新型学习环境的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这正是学习科学迅猛发展的动力之源。 关于第二辑译丛 国内近年教育投入在不断增长,教育改革的呼声也持续较高。教育研究在从传统 的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以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的同时,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 部门和学术共同体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少教育官员和本来非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都投 入到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与教育信息化和对学习的深 入研究联系起来。正是在当前这种国情下,又兼国际上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也一直是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我们认为,保持学习研究的国际前沿的视野是 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从2011年开始策划第二辑译丛,经过多次讨论并确认了版权 等事宜,我们确定了第二辑译丛的第一批书目,后继的书我们仍在遴选中,在这里简单 介绍一下第一批的四本。 《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aking u中the Mind:ow the Brain Creates Our Mental World) 本书出自世界知名认知神经科学家Chris Frith之手,将带领读者进人一个神奇的 脑构建的精神世界,揭开有关脑、心智、行为与外界世界交互机理的神秘面纱,是面向 普通读者所写的关于心理过程生物学基础的一部出色的人门书。 全书以一个虚构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与英文教授、物理 学家等不同角色进行辩论的形式,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和证据,生动有趣而又科学精 妙地阐述了人脑是如何与物质世界建立联系进而创建我们的精神/心智世界的,揭示 4心智的构建
了脑如何产生我们所不知的错觉,脑如何通过预测、创建世界模型和心智模型与世界 交互,以及脑如何创建文化进行分享的生物学机制。 全书隐含着许多有关学习的新解释和新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从神经科学视角 理解学习的新窗口。而它所采集的脑和行为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学习的强有力证 据,丰富了我们关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理解。用诺贝尔奖得主Eric R.Kandel的话来说: “对于所有想了解脑是如何产生与我们生活相关心理现象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本书是Allan Collins和Richard Halverson两位作者以在美国西北大学执教的一 门关于教育改革历史的课程为基础撰写的。 作者认为,学校为社会发展会不断作出贡献。但学校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 包括5岁到18岁或21岁的这个年龄段。即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他们教育中的很大 部分也发生在校外。而美国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可能是200年前将我们从学徒制带 入普遍学校教育的那场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它是由最近这些年所发明的所有新 技术引起的。技术已经改变了更广泛的社会,在阅读、写作、计算和思考等学校教育的 主要关注点上都处于中心地位。然而目前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大部分只是用 于专门课程中。所以,技术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技术对学习的主要影响 开始发生在校外,从而对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构成了挑战。 作者指出,教育政策领导者必须重新思考学校内和学校外的教育,学校要适应和 容纳技术驱动的学习这股新生力量。如果教育者不能成功地将新技术整合进学校中, 那么在过去150年间发展起来的长期认同的学校教育的面貌将发生改变,有手段和能 力的学生会在公共学校之外进行学习。 《基于网络探究学习环境的科学教育》(VISE Science:Web-Based Inquiry in the Classroom) 本书三位主要作者James Slotta、Marcia Linn和Carol Lee在系统介绍WIS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科学探究学习环境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总序5
面探讨了如何在网络探究学习环境中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 在教育中的挑战和机会、WSE学习环境的概述、理论框架(“脚手架知识整合”)、课程 开发模式、WISE的成效、WISE课程和评估的伙伴关系方式、细节操作、教师的专业发 展、分享和交流等。本书的特点是通过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WISE的实践应用问题。 WSE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基础环境,内容涉及科学探究的不同方 面,如通过探究可视化和模型的使用,帮助学生对地球科学概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WISE的技术环境和相关材料已经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挪威语、荷兰语、德语、希伯 来语、日语、中文和韩语。 WSE是教育中极少数的跨界研究项目,将学校、教师和学生融人到一个世界里。 WISE的这种生存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机会。仅仅从采用基于WISE自然科学 课堂应用的教师数量上来谈,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美国,从6年级到12年级 (11到17岁)的自然科学课程全面使用了WISE,超过20万学生以及一千多教师参与 到WISE探究项目中。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Tow People Learn: Brain,Mind,Experience and School,Expanded Edition)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John Bransford、应用心理学家Ann Brown、发展与认知心理 学家Rodney Cocking会同来自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 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 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 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 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 史)学习研究的最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一大脑、心理、经验及学 校》(第一版)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最为重要 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第一本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 本书将许多人带人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第一版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目的 在于继续前一研究项目,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 接起来的关键问题。本书作为第一版的扩充版,更进一步地扩充了在第一版中提出的 6心智的构建
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 径和未来研究方向。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二版)》(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Second Edition) 戴维·H·乔纳森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由他和苏珊·M·兰德主 编的第二版《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是将最新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和分析的 全面回顾和总结。作为我们译丛第一辑中的一本,第一版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首 次为学习环境的这些新观念提供了一个易于掌握的总结。在过去的十年中,以学生为 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概念日趋成熟。学术界已经对学习的建构主义和情景观点进行了 详尽阐述。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展现了包括元认知、基于模型的推理、概念转 变、辩论、涉身认知、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新视野。第二版是用来向教 学设计者、课程专家、数学和科学教育者、学习心理学家和任何对当前理论发展水平有 兴趣的读者介绍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附加理论基础。尽管并不存在一个 统一的学习理论,这本书在增强书中所述理论的一致性方面仍然值得称道,它们共同 提供了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致性的元理论。 关于朝译出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在高校供职的本领域研究者具备 了直接阅读英语的能力。对这些学者而言,阅读翻译作品的需要在不断下降,而他们 作为翻译者的可能性却在增加。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广大电教馆、信息中心、教育装备部门的从业人员和 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则无疑仍然对阅读翻译的著作有着现实的儒求。 目前中国学术书籍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低端的、商业化的翻译越来越多, 不少好书刚问世就给一些非本领域的出版社买断了版权并组织职业翻译者(而非本领 域的专业翻译者)来翻译,有些出版社往往会把学术书往畅销书的路子上引;老实说, 译者、作者、出版社各方都希望书能更畅销,不过应该在保证质量并尊重原作的结构和 风格的前提下做到这一点,这种坚持在目前的情况下更加可贵。另一方面,纯学术的翻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总序7
译越来越艰难,翻译在成果认定上一直地位不高,而且随着国内出版社改革力度加大, 纯学术出版的空间还是有被压缩的危险,国外出版社索要的版权费似乎也越来越高。 在前辈学人的指导下,在我们自身学术信念的支撑下,在出版社以及我们所在学 术单位的支持下,我们这么一群愿意坐冷板凳的译者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译者们大 都还算是青年学者,但比起十年前,我们成熟和自信了许多。随着自身学养、国际视野 和国际学术交流水平的提升,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都与原著者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并就 翻译中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其中一些原著者都受邀访问过中国,或是在本国接待 过我们到访的部分译者。 也许,一个中国教育界与国际教育界平等对话的时代就在不远的将来。 对于第二辑译丛的出版,我们团队的裴新宁、赵健、郑太年等以及我个人都要感谢 高文教授的指导,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和负 责本译丛编辑的教育心理分社彭呈军社长。 任友草 2012年初春于沪上静庐 8心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