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指出,虽然60年代以来法国人文科学研究在系统 化、普遍化、理论化方面有了突出的进展,但在研究和表述的 风格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咬文嚼字、用语生僻的缺点,电影理 论研究的情况也不例外。外国读者,特别是非拉丁语系国家 的读者对当代法国电影理论著作中出现的大量生僻术语和抽 象表述感到颇不习惯,甚至难以理解。我国读者对此也会有 类似的感受。可以说,在包括电影研究在内的当代法国人文 科学中出现的相当多的抽象术语都难找到现成的、适当的中 文对应词语。这首先与相应的法文与中文词语之间词义层次 与使用范围不一致有关。许多抽象的法语词都超出了传统的 适用语境,使语义覆盖面扩大了;但在相应的中文词语中我们 的用法并未作类似的调整。如“本文”( texte)这个词就是明显 的例子。法文单词的词意结构及其适用语境的复杂化不是单 纯的语言现象,而是由学术思想的变化引起的。如精神分析 学影响的扩张,就使“压抑”、“暴力”、“性无能”、“去势”这些词 的用法超出了原有语境,至于究竟该在哪种语境中去理解它 们,则主要是一个知识的问题。用语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法 国人文科学研究的转向是不久前刚发生的,其成果远未稳定 和统一,各人之间往往对同一“新词”賦予不同的词义结构(尽 管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里,同一词语 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如“记号”、“话语”、“历史”、“陈述”这些看 起来相当普遍的词,其准确含义都会因人而异。读者不难想 像在把这些词话译成中文时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不是去寻找 最恰当的”中文对应词,而是如何保证语境能有效地“托现” 词义。在最初译介阶段,译词可能是欠妥善的因此重要的是 以义托词”(正如我们在英语不熟练时,需以上下文意的理解
来“帮助”明确半生不熟的单词含义一样),而不拘泥于中文译 词原有用法习惯;这也就是说尽快从文章总体去把握,只把这 些生僻(因其出现在陌生语境中)词语当作“用过即扔”的拐 棍;这样的阅读法或许既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容,也有助 于我们反省译词是否得当。但人文科学抽象术语的翻译问 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际学术交流的扩大和丰富,等到使用 中的中文术语单词的词意结构有所丰富和调整之后,比较准 确的对应词语也就容易找到了 最后应说明一下本书编选的情况。编者不是电影专业工 作者,对有关资料的掌握十分有限,远不足以独立地为国内读 者编选一本适合国内需要的、内容全面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电影理论文集。夲书的编选工作是在国外电影理论研究者编 选基础上进行的,目的仅在于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 些例示,展现一幅概貌而已。收人的12篇文章中除第6、7、 812四篇译于1977年至1979年(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内部交 流用稿)期间外,其他各篇都是今年4月参加了世界电影学会 年会后译出的。我把这12篇文章划分为四类,以便于读者了 解。第1篇选自麦茨的《电影语言》英译本(1974);第12籍选 自吉达尔编的《结构主义电影文选》(1976);第2、3、4、5、6、7 89八篇均选自比尔·尼柯斯编的《电影与方法》(1976)沦文 选;第10、11两篇选自考叶(J. Caughie)编的《作者理论》 (1981)论文选。凡文前附有原编者按语的均译出以助理解; 在每章开头我都附上一段简短的说明文,仅供读者参考。这 12篇文章的英文原文是: 1. C. Metz: Some Points in the Semiotics of the Cinema
2. P Wollen: Cinema and Semiology Some Points of Contact 3. R. Abramson Structure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 4U. Eco: Articulations of the Cinematic Code 5. C. Metz: On the Notion of Cinematographic language 6.SRohdie:Totems and Movies 7. "Cahiers du Cinema": John Fords(Young Mr. Iincoln) 8. B. Nichols: Style, Grammar, and the movies 9. D. Dayan: The Tutor- Code of Classical Cinema 10. C. Metz: History/iscourse: a Note on Two Voyeurism 11. G. Nowell-Smith A Note on"History/Discourse 12. P Gidai Theory and Defini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terialist Film 读者在初读本文选的各篇文章时,或许会对其中使用的 专门术语和抽象表述不大习惯,但大部分术语在文章上下文 中均有所解释,等读完全籍后,多数词义相信都会被理解。当 然,如果读者能预先对一般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 是索绪尔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特别是拉康的理论)有所准 备,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些方面的资料中文出版物中已有 些了 李幼蒸 1985年8月于北京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编 生活·耆·新知三联书
目录 中译本再版前言 编译前言 符号学与电影理论 1.电影符号学中的几个问题(1967) 〔法〕克里斯丁·麦茨4 2.电影和符号学:某些联系方面(1972) 〔英〕彼得·沃仑23 电影语言结构问题… ,,,,,中, 43 3.电影中的结构与意义(1976) …〔美〕罗纳德·阿勃拉姆森47 4.电影代码的分节方式(1967) 〔意〕乌伯托·艾柯62 5.论电影语言的概念(1971) ·〔法〕克里斯丁麦茨89 、电影本文结构分析 d自d 101 6.图腾与电影(1969) 〔英〕萨姆·罗迪105 7,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1970) …〔法〕《电影手册》编辑部127 8.风格、语法和电影(1975) 〔美〕比尔·尼柯斯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