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 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 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 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 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2)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 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 医学的核心是“辩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③3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4)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 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 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 而豆腐或豆袆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 “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瘟。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 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⑤5“吃长祭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 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 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毎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 化系统 ⑥6)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 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 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选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痴迷健康从而“误入歧途”。 B.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C.“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2.下列表述和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药费重、药物副作用大是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 当成“功课”来做的根本原因 B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番茄素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因此,每天多吃西红柿就可以防 癌 C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可以治疗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但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 呤较多,会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这就是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辩 证施治 D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 3.下列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⑴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 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 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 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 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 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⑵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 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 医学的核心是“辩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⑹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 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 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选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痴迷健康从而“误入歧途”。 B.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C.“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2.下列表述和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药费重、药物副作用大是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 当成“功课”来做的根本原因。 B 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番茄素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因此,每天多吃西红柿就可以防 癌。 C 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可以治疗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但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 呤较多,会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这就是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辩 证施治。 D 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 3.下列推断最正确的一 项是( )
A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 能达到,因而吃豆制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 B进食茄子对治疗疾病会适得其反,因为,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C一些媒体对健康养生的节目的过度宣传,是为了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 的 D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但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 临自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 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 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 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竞不扬言其 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 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 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 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 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 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 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亷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 予了一定的同情
A 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 能达到,因而吃豆制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 B 进食茄子对治疗疾病会适得其反,因为,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C 一些媒体对健康养生的节目的过度宣传,是为了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 的。 D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但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9 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 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 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 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 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 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 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 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 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 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 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 予了一定的同情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5分) 答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背诵默写(6分) 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2)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 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 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 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 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 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 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 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5 分) 答: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5 分) 答: 8.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6 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背诵默写(6 分) 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共 6 分) (1)、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2)、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 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 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 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 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 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 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 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 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 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 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 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 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 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 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 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 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 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 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 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 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 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 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 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 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 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 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 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 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 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 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 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 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 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 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 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 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 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 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 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 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 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 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 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 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 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 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 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 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 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 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 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 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 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 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 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6分) 答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 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 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向自由的天地 孙瑞珍李扬杨 1936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 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 1936年11月1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一一延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 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 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 到延安后,丁玲深入军队,深入前线。她经常随着部队昼夜兼程行军,一天走六七十 里。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在红军队伍中,她 经常四处串门,和陌生人谈话,十分惬意 不久,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 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称其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记录了丁 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命需要她。 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 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 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为扩大宣传,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立了西北战 地服务团,丁玲主任。西战团走到哪里,抗日火种就撒到哪里。他们每到一地,就在那里搭 起舞台进行演出。丁玲就是那么单纯地、神圣地、愉快地同一群年轻人,天天行军,搭舞台 开会、讲话、演戏、唱歌、访问、写剧本…这是丁玲过去从不曾想也从未做过的事。 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时,她主编了一套《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由西安生活书店出 版。丁玲在西战团的团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人们尊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早已在文坛 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更因为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敢的斗士。 当新闻记者,编《解放日报》副刊,进马列学校,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仅是她在延安 生活近十年的部分记录。更大量的时间,她生活在群众中,心与战士、农民相交融,她的思 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脚完全移向了工农大众。这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很幸福的时代 也是她创作实践的一段黄金时代。丰收的硕果,来自辛勤的耕耘。这期间,她写了《新的信 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等小说。这些作品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中华民 族造成的灾难,表达出人民的抗日要求:细腻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新天地里的生活和思想变 化。丁玲以对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描写,代替了她三十年代对于人民大众生活的偏于意念的 丁玲从上海亭子间来到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 个时代”,这一段漫长的路是“用两条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它记载着丁玲把立足点移到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 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 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飞向自由的天地 孙瑞珍 李扬杨 1936 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 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 1936 年 11 月 1 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延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 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 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 到延安后,丁玲深入军队,深入前线。她经常随着部队昼夜兼程行军,一天走六七十 里。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在红军队伍中,她 经常四处串门,和陌生人谈话,十分惬意。 不久,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 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称其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记录了丁 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命需要她。 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 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 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为扩大宣传,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立了西北战 地服务团,丁玲主任。西战团走到哪里,抗日火种就撒到哪里。他们每到一地,就在那里搭 起舞台进行演出。丁玲就是那么单纯地、神圣地、愉快地同一群年轻人,天天行军,搭舞台、 开会、讲话、演戏、唱歌、访问、写剧本…… 这是丁玲过去从不曾想也从未做过的事。 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时,她主编了一套《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由西安生活书店出 版。丁玲在西战团的团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人们尊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早已在文坛 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更因为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敢的斗士。 当新闻记者,编《解放日报》副刊,进马列学校,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仅是她在延安 生活近十年的部分记录。更大量的时间,她生活在群众中,心与战士、农民相交融,她的思 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脚完全移向了工农大众。这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很幸福的时代, 也是她创作实践的一段黄金时代。丰收的硕果,来自辛勤的耕耘。这期间,她写了《新的信 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等小说。这些作品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中华民 族造成的灾难,表达出人民的抗日要求;细腻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新天地里的生活和思想变 化。丁玲以对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描写,代替了她三十年代对于人民大众生活的偏于意念的 表达。 丁玲从上海亭子间来到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 个时代”,这一段漫长的路是“用两条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它记载着丁玲把立足点移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