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讲稿
1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讲稿
第一篇理论篇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第一节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这一术语于70年代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 系统科学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它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即解决“如何教”和“怎样教好”的问题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 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分为如下两领域: (一)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住处的传播与传输技术:教学内容(信息〕需要借助于媒体承载并传输,这种传递引申为传 播。传播与传输技术包括卫星电视技术、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激光传输和神经传输技术。它可以实现资源 共享并具有时空无限的特性 2、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存储与检索技 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建立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 3、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技术有:(1)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声、形于一体,多媒体系统的形象性与交互性使学习者能主动地创 造性地学习:(2)专家系统,它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具有高水平解决问题的功能,是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3)网络技术,计算机实行联网,能使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与处理能力加大。 4、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显示技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不但要符合学习的认知特点, 而且要符合教学规律,拷贝技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的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 的教育设计的技术。教育设计的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如何 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它主要反映 在三个方面: 、教育系统技术:这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宄教学过程的技术。学习过程是教 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从教育技术的观点看,“教学”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与协调,其目的是为了 促进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教育技术就是运 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2、教育心理技术:即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技术。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 提供学习材料的研究上面,而是要研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 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育计划技术:即如何安排教学活动计划,如何组合学科,从宏观上研究教学效果的技术 第二节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 (1)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 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3)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 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个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 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2
2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第一节 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这一术语于 70 年代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 系统科学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它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即解决“如何教”和“怎样教好”的问题。 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 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分为如下两领域: (一)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住处的传播与传输技术:教学内容(信息)需要借助于媒体承载并传输,这种传递引申为传 播。传播与传输技术包括卫星电视技术、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激光传输和神经传输技术。它可以实现资源 共享并具有时空无限的特性。 2、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存储与检索技 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建立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 3、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技术有:(1)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声、形于一体,多媒体系统的形象性与交互性使学习者能主动地创 造性地学习;(2)专家系统,它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具有高水平解决问题的功能,是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3)网络技术,计算机实行联网,能使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与处理能力加大。 4、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显示技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不但要符合学习的认知特点, 而且要符合教学规律,拷贝技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的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 的教育设计的技术。教育设计的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如何 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它主要反映 在三个方面: 1、教育系统技术:这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技术。学习过程是教 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从教育技术的观点看,“教学”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与协调,其目的是为了 促进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教育技术就是运 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2、教育心理技术:即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技术。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 提供学习材料的研究上面,而是要研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 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育计划技术:即如何安排教学活动计划,如何组合学科,从宏观上研究教学效果的技术。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 (1)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 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3)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 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个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 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导思想和实践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 系统方法这三种思想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 (二)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需求、设计方案、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评价方案、修正方案,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确定解决的是什 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与视听教育、电化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所有学习资源,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优化 学习过程 视听教育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视听器官的功能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教育信息传递效果的教育活动 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电化教育研究的核心是现代教育媒体 第三节现代教育媒体 媒体与教育媒体 媒体( medium),也称媒介,传播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 息的载体和物质工具 媒体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时,称为教育媒体,用于教育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 现代教育媒体及其特点 教育媒体可分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传统教育媒体有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 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等:现代教育媒体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综合媒体(多媒体教室 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慨况 、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第一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初创时期(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以广播录音教育和电视教育的应用与研究为主 2、第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奠基时期(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在技术应用上主要是录像设备、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3、第三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一)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上个世纪20年代) 2、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二)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1)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发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2)随着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系统逐渐形成,卫星电视教育网全面建立。 (3)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多 媒体化,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视听教育理论
3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导思想和实践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 系统方法这三种思想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 (二)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需求、设计方案、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评价方案、修正方案,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确定解决的是什 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视听教育、电化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所有学习资源,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优化 学习过程。 视听教育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视听器官的功能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教育信息传递效果的教育活动。 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电化教育研究的核心是现代教育媒体。 第三节 现代教育媒体 一、媒体与教育媒体 媒体(medium),也称媒介,传播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 息的载体和物质工具。 媒体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时,称为教育媒体,用于教育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 二、现代教育媒体及其特点 教育媒体可分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传统教育媒体有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 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等;现代教育媒体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综合媒体(多媒体教室、 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慨况 一、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第一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初创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 这一时期以广播录音教育和电视教育的应用与研究为主。 2、第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奠基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 这一时期在技术应用上主要是录像设备、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3、第三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一)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上个世纪 20 年代) 2、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二)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1)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发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2)随着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系统逐渐形成,卫星电视教育网全面建立。 (3)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多 媒体化,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1、塔的底层的经验 该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 应用 学习方法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3、教育升华 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4、替代经验 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 5、形成科学的抽象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众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的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 经验之间,即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 概括、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因此,它不仅是视 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二节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金纳,他们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都来 源于感性。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间的联结,S-R是学习心理的最高解释原则和公式。联结主 义理论的基本流派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绪与 反应的联结。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发生错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故而又称为“试 (2)华生的“刺激一反应说”。华生修正了桑代克的观点,认为一切学习都可以依据“SR”的公式。 学习的实质是各种习惯的形成,而习惯的形成就是建立起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 (3)斯金纳又进一步修正了桑代克的联结说,发展了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创立了反射与强化理论。 他认为:一切行为都由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而操作学 习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因此,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操作条件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也是用来控制学习的根本手段,操作 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如下: 反应+强化 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一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 压抑反应 斯金纳认为,成功的教学与训练之关键是分析强化效果。基于这一观点,他又提出程序教学法,并据 此研制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法又称“小步子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 (1)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步步子 (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3)对学生的反应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4)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和学习进度。 (5)学生尽可能地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 斯金纳的这种程序教学原理已广泛运用于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 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为学习提供引起必要反应和形成强化刺激的材料条
4 二、“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1、 塔的底层的经验 该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 应用。 2、学习方法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3、教育升华 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4、替代经验 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 5、形成科学的抽象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众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的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 经验之间,即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 概括、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因此,它不仅是视 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金纳,他们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都来 源于感性。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 S-R 间的联结,S-R 是学习心理的最高解释原则和公式。联结主 义理论的基本流派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绪与 反应的联结。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发生错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故而又称为“试 误说”。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修正了桑代克的观点,认为一切学习都可以依据“S-R”的公式。 学习的实质是各种习惯的形成,而习惯的形成就是建立起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 (3)斯金纳又进一步修正了桑代克的联结说,发展了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创立了反射与强化理论。 他认为:一切行为都由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而操作学 习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因此,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操作条件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也是用来控制学习的根本手段,操作 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如下: 反应+强化 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 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 压抑反应 斯金纳认为,成功的教学与训练之关键是分析强化效果。基于这一观点,他又提出程序教学法,并据 此研制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法又称“小步子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 (1) 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步步子。 (2) 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3) 对学生的反应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4) 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和学习进度。 (5) 学生尽可能地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 斯金纳的这种程序教学原理已广泛运用于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 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为学习提供引起必要反应和形成强化刺激的材料条
件,引起学生的多种反应,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布鲁纳等,他们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 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论点 (1)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 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2、“认知-发现说” 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说”是当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代表。他认为,学习并不在于被动 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通过发现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 不断发展智能的过程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提供学习材 料的研究上面,还必须研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要针对学生的学习 心理,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从上述两派不同的观点看,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带有片面性,联结派强调知识 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认知派强调学习靠智慧 和领悟,靠人的内在因素,而忽视了外在条件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慧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又应运而 生了融汇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即认为学习是有 目的的行为,因此在研究学习过程的时候,即要提示学习的外部条件与外在反应,同时也要揭示学习的内 部过程与内在条件的作用 第三节传播理论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经及它们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行为至少包括谁(Who)、说什么( 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ln Which Channel)、向谁说( To Whom)、有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 拉斯威尔传播理论明确地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的基本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拉斯威尔“5W”模式,主要是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选择和组合适合教育内容的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通过实 践检验或证明其产生的效果,因此此模式对指导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二、香农的传播理论 香农的传播理论是由香农信息论引伸出来的,其模式如图1-2-3所示。 香农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成某种符号,如声 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信宿”即受者,接收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 号)的信息符号。有效的信息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 认识 香农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反馈原理”。受者在处理收到的信息时会有反应, 这种反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者,传者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的 需要,提高传播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香农的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相应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掌 握师生经验的重叠范围,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最优化。 三、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 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是一种控制论的模式,强调传播行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其理论的模式 如图1-2-4所 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的特点是传播的信息必须经过“把关人”的过滤,而且注意反馈,现代教育技 术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的,这种教育信息也应由把关人选择、过滤。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
5 件,引起学生的多种反应,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布鲁纳等,他们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 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论点 (1) 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 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2、“认知-发现说” 60 年代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说”是当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代表。他认为,学习并不在于被动 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通过发现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 不断发展智能的过程。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提供学习材 料的研究上面,还必须研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要针对学生的学习 心理,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从上述两派不同的观点看,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带有片面性,联结派强调知识 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认知派强调学习靠智慧 和领悟,靠人的内在因素,而忽视了外在条件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慧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又应运而 生了融汇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即认为学习是有 目的的行为,因此在研究学习过程的时候,即要提示学习的外部条件与外在反应,同时也要揭示学习的内 部过程与内在条件的作用。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经及它们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一、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行为至少包括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 拉斯威尔传播理论明确地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的基本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拉斯威尔“5W”模式,主要是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选择和组合适合教育内容的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通过实 践检验或证明其产生的效果,因此此模式对指导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二、香农的传播理论 香农的传播理论是由香农信息论引伸出来的,其模式如图 1-2-3 所示。 香农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成某种符号,如声 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信宿”即受者,接收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 号)的信息符号。有效的信息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 认识。 香农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反馈原理”。受者在处理收到的信息时会有反应, 这种反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者,传者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的 需要,提高传播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香农的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相应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掌 握师生经验的重叠范围,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最优化。 三、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 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是一种控制论的模式,强调传播行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其理论的模式 如图 1-2-4 所示。 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的特点是传播的信息必须经过“把关人”的过滤,而且注意反馈,现代教育技 术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的,这种教育信息也应由把关人选择、过滤。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