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 学习水平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一次初中数学教学 抽样调查的报告科学地评估了1987届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可 以进一步看出数学学习水平评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次教学调查采用 分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京、津、晋、沪、苏、皖、粤、鄂、桂 陕、甘、吉、黑、川、滇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605所学校的 4960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测试。以数 学教学大纲为依据所设计的测试题(见附件一)分为Ⅰ试和Ⅱ试,I试中全 是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满分为100分;Ⅱ试中全是陈述 性试题,主要考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满分也为100分。命题时设想两 试成绩之和不低于120分为数学学习的合格水平。 一、全体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的两试总平均成绩为130.89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73.73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57.16分。这表明全体被试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基本能力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合格水平,并且达到数学教学大纲规定 的基本要求。 全体被试两试成绩的标准差为52.41分,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是 相当高的,数学学习水平也很不平衡。I试和Ⅱ试的变异系数(标准差除 以平均分)分别为0.32和0.53,则进一步反映学生在基本技能和能力方 面的离散程度高于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离散程度。 31.8 频率( 6.0 01020304050 70 图4-3I试成绩频庇分布直方图
第三节 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 学习水平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一次初中数学教学 抽样调查的报告科学地评估了 1987 届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可 以进一步看出数学学习水平评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次教学调查采用 分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京、津、晋、沪、苏、皖、粤、鄂、桂、 陕、甘、吉、黑、川、滇等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 605 所学校的 49603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测试。以数 学教学大纲为依据所设计的测试题(见附件一)分为Ⅰ试和Ⅱ试,Ⅰ试中全 是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满分为 100 分;Ⅱ试中全是陈述 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满分也为 100 分。命题时设想两 试成绩之和不低于 120 分为数学学习的合格水平。 一、全体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的两试总平均成绩为 130.89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 73.73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57.16 分。这表明全体被试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基本能力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合格水平,并且达到数学教学大纲规定 的基本要求。 全体被试两试成绩的标准差为 52.41 分,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是 相当高的,数学学习水平也很不平衡。Ⅰ试和Ⅱ试的变异系数(标准差除 以平均分)分别为 0.32 和 0.53,则进一步反映学生在基本技能和能力方 面的离散程度高于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离散程度
频率() 14.314.5 13.0 10 7.1 7.9 分数 图4-4I试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 从Ⅰ试的成绩分布(图4-3)可以看到,成绩高于80分的学生占 51.6%,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但尚有26%的学生的 成绩低于60分,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图4-3述表明,学生的比 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从Ⅱ试的成绩分布(图4-4)可见,成绩高于 80分的学生占28.8%,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但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的比率高达47.8%,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 能力较差。图4-4还表明,全体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处于“两头大、 中间小”的分布状态。从Ⅰ、Ⅱ两试的成绩分布(图4-5)可见,成绩高 于120分的学生仅占62.7%,这一部分学生达到了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基本要求;但处于合格水平以下学生的比率是很高的。图4-5还表明, 学生的比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 频率(%) 19,4 18.9 13.9 10.5 7.7 图4-5I、Ⅱ两试总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各省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省的平均成绩(表4-2)可以看到,11个省的两试平均成绩都超 过120分,其中5个省超过140分;Ⅰ试平均成绩超过60分的有14个省, 其中5个省超过80分;Ⅱ试平均成绩超过60分的只有7个省。这就是说, 有三分之一的省在这次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三分之一的省的成 绩不够理想
从Ⅰ试的成绩分布(图 4-3)可以看到,成绩高于 80 分的学生占 51.6%,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但尚有 26%的学生的 成绩低于 60 分,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图 4-3 述表明,学生的比 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从Ⅱ试的成绩分布(图 4-4)可见,成绩高于 80 分的学生占 28.8%,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但成绩低于 60 分的学生的比率高达 47.8%,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 能力较差。图 4-4 还表明,全体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处于“两头大、 中间小”的分布状态。从Ⅰ、Ⅱ两试的成绩分布(图 4-5)可见,成绩高 于 120 分的学生仅占 62.7%,这一部分学生达到了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基本要求;但处于合格水平以下学生的比率是很高的。图 4-5 还表明, 学生的比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 二、各省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省的平均成绩(表 4-2)可以看到,11 个省的两试平均成绩都超 过 120 分,其中 5 个省超过 140 分;Ⅰ试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的有 14 个省, 其中 5 个省超过 80 分;Ⅱ试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的只有 7 个省。这就是说, 有三分之一的省在这次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三分之一的省的成 绩不够理想
通过考查各省学生成绩的标准差(表4-2),可以进一步发现,各省 内部学生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非常高,并且成绩较低省的情况更为严重。比 较Ⅰ、Ⅱ两试成绩的变异系数还可以看到,各省普遍 表4-2十五省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I试 ∏I试 I、Ⅱ两试 (编号 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 017522210355.122830130344769 028130194968492830149794638 03822218316872537150994756 0481391879623727014376465 058033199666332754146664592 06646250551.563151121025459 07724222335263284712505445 088194213369682895151624874 09752621.215342701128754648 10757823606041288913619510 11680322049.552687117 4709 123684211761.322957138164822 13679254045762948115522 146132x9213360|19x551 15574826153750270194985262 存在着Ⅱ试成绩的离散程度髙于Ⅰ试成绩的离散程度的现象。尽管成 绩的离散程度有随着成绩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是Ⅱ试成绩变异系数与 Ⅰ试成绩变异系数比值的高低和成绩髙低之间并无联系。 三、各校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校Ⅰ试、Ⅱ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4-3)可以看到,有46所 学校的Ⅰ试的平均成绩超过60分,占学校总数的77%,学生数占79.2% 有263所学校Ⅱ试的平均成绩超过60分,占学校总数的43.5%,学生数 占44.6%可以认为,有五分之四的学校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有五分之二多一些的学校在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从I、Ⅱ两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4-4)可以看到,I、Ⅱ两 试的总平均成绩
通过考查各省学生成绩的标准差(表 4-2),可以进一步发现,各省 内部学生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非常高,并且成绩较低省的情况更为严重。比 较Ⅰ、Ⅱ两试成绩的变异系数还可以看到,各省普遍 存在着Ⅱ试成绩的离散程度高于Ⅰ试成绩的离散程度的现象。尽管成 绩的离散程度有随着成绩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是Ⅱ试成绩变异系数与 Ⅰ试成绩变异系数比值的高低和成绩高低之间并无联系。 三、各校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校Ⅰ试、Ⅱ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 4-3)可以看到,有 466 所 学校的Ⅰ试的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占学校总数的 77%,学生数占 79.2%; 有 263 所学校Ⅱ试的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占学校总数的 43.5%,学生数 占 44.6%。可以认为,有五分之四的学校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有五分之二多一些的学校在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从Ⅰ、Ⅱ两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 4-4)可以看到,Ⅰ、Ⅱ两 试的总平均成绩
表4-3605所学校I试、Ⅱ试平均分的颚率分布 各 组学频率人数频率学频率人频率 校 )校()数() 142380416 20~230518804508335117 49376124675094170706180 50~98714468301391031598921173 60~6991607928160%61558559137 70~71411233|12891260821366802137 80~8913422112322867111549311 90~109415511541441830124625 表4-4605所学校I、Ⅱ两试平均 分的频率分布 各组范围学校数频率)人数频率 20~393 05 40~5911 18 60~7943 30436.1 6209125 100~119196 189915 200 10575213 140~19113187 9974|201 160~179911507577153 180~20047 78 35331 超过120分的学校有372所,占学校总数的61.5%,学生数占63.8%; 另有57所学校两试的总平均成绩低于80分,占学校总数的9.4%,学生 数占7.7%。总的来看,有五分之三的学校数学教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但有近十分之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很差。 各校总平均分的标准差为35.24分,说明学校与学校成绩之间的差距 也比较大。成绩最好的学校两试总平均成绩为198.08分(其中Ⅰ试平均成 绩为99.54分,Ⅱ试平均成绩为98.54分),成绩最差的学校两试平均成 绩仅为27.99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22.26分,Ⅱ试平均成绩为5.73
超过 120 分的学校有 372 所,占学校总数的 61.5%,学生数占 63.8%; 另有 57 所学校两试的总平均成绩低于 80 分,占学校总数的 9.4%,学生 数占 7.7%。总的来看,有五分之三的学校数学教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但有近十分之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很差。 各校总平均分的标准差为 35.24 分,说明学校与学校成绩之间的差距 也比较大。成绩最好的学校两试总平均成绩为 198.08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 绩为 99.54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98.54 分),成绩最差的学校两试平均成 绩仅为 27.99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 22.26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5.73
分),相差170.09分(I试相差77.28分,Ⅱ试相差92.81分),也说明了 这个问题。 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属于厂矿、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校分别有33、 83、47和422所,相应的学生数分别为2524、8778、5023和33278。按 1986年初中会考成绩排序,把城市学校序列、城镇学校序列、农村学校 序列各截成上、中、下三层,使其学生数依次占该类学生总数的25%、50%、 25%。为了简便,我们用K1、K2、K3分别表示城市的上、中、下三层学校 用K4、K5、K6分别表示城镇的上、中、下三层学校;用K7、K8、K9分别表 示农村的上、中、下三层学校;对厂矿学校,统一用K表示。现在进 步考察这十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如表4-5所示。这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为K1、 K7、K4、K8、K、Ks、K2、Ko、K3、K6。从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来看, K4的成绩最为稳定;K1,K次之;Ks的成绩波动最大,Ko,K8次之。平均 分与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一0.71,则反映了成绩越好水平越稳定的趋势。 对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两个主成分(有关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见 参考书[12])值(表4-6)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图4-6所示,由图 表明,十类学校构成七个水 表4-5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类别 k3 K4 k5 k6 k, ks Kg 平均分11041554 100148120285614831331206 标准s9146s01408 515 519 45.152553 表46十类学校学生成装的主成分值 9 Ko k1 k2 K3 k4 k5 K6 k K8 Kg 第一主121147-080-18009106264103016064 成分值 第二主0011041-012040120401200501100 成分值
分),相差 170.09 分(Ⅰ试相差 77.28 分,Ⅱ试相差 92.81 分),也说明了 这个问题。 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属于厂矿、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校分别有 33、 83、47 和 422 所,相应的学生数分别为 2524、8778、5023 和 33278。按 1986 年初中会考成绩排序,把城市学校序列、城镇学校序列、农村学校 序列各截成上、中、下三层,使其学生数依次占该类学生总数的 25%、50%、 25%。为了简便,我们用 K1、K2、K3分别表示城市的上、中、下三层学校; 用 K4、K5、K6分别表示城镇的上、中、下三层学校;用 K7、K8、K9分别表 示农村的上、中、下三层学校;对厂矿学校,统一用 K0表示。现在进一 步考察这十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如表 4-5 所示。这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为 K1、 K7、K4、K8、K9、K5、K2、K0、K3、K6。从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来看, K4的成绩最为稳定;K1,K7次之;K9的成绩波动最大,K0,K8次之。平均 分与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0.71,则反映了成绩越好水平越稳定的趋势。 对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两个主成分(有关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见 参考书[12])值(表 4-6)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图 4-6 所示,由图 表明,十类学校构成七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