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4、双子叶植物茎与根状茎的异常构造 ①髓维管束:胡椒科风藤茎(海风藤)、大黄根状茎、大花红景天根状茎,苋科倒扣草茎,髓部均有异 型维管束 ②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型维管束:密花豆(鸡血藤)老茎,常春油麻藤。 ③木间木栓:甘松根状茎,可见木间木栓成环状,包围一部分韧皮部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数束 (四)单子叶植物茎与根状茎的构造特征 1、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特征 与双子叶植物茎比较,一般无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只是初生构造,不能无限增粗,只具表皮,不产生 周皮。维管束散生、无皮层、髓、髓射线之分,维管束的有限外韧型。少数单子叶植物有次生生长,但起源 有别 2、单子叶植物根状茎的构造特征 表面为表皮或木栓化皮层细胞,少数有周皮。皮层常占较大体积,常分布有叶迹维管束,维管束多为有 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香附)或两型均有(石菖蒲)。内皮层大多明显,具凯氏带,也有内皮层不明显。有 的在皮层靠近表皮处细胞形成木栓组织:有的皮层细胞转变为木栓细胞,形成所谓“后生皮层”以代替表皮 保护(藜芦)。 (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征 次生木质部一般由管胞、木薄壁细胞、射线、无木薄壁细胞、导管等组成 次生韧皮部由筛胞、韧皮薄壁细胞,无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 常有树脂道存在于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髓射线中(松柏类) 六、维管柱的类型 1、原生维管柱:为实心圆柱,一部分蕨类和种子植物根中为这种类型。 2、管状维管柱:中央有髓。外韧管状维管柱是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木本植物特征,是最普遍的类型。双 韧管状维管柱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大多数发现于蕨类植物中,草本双子叶植物也有这种维管柱 3、网状维管柱:管状维管柱因叶鞘很多破离成网状,或成纵裂线状的,称网状维管柱。一部分蕨类和 些草本双子叶植物有这种类型 4、散生维管柱: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网状维管束,分布于薄壁组织中不成环状排列而为散生,称为散生 维管柱,属于最高级的维管柱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4、双子叶植物茎与根状茎的异常构造 ①髓维管束:胡椒科风藤茎(海风藤)、大黄根状茎、大花红景天根状茎,苋科倒扣草茎,髓部均有异 型维管束。 ②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型维管束:密花豆(鸡血藤)老茎,常春油麻藤。 ③木间木栓:甘松根状茎,可见木间木栓成环状,包围一部分韧皮部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数束。 (四)单子叶植物茎与根状茎的构造特征 1、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特征 与双子叶植物茎比较,一般无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只是初生构造,不能无限增粗,只具表皮,不产生 周皮。维管束散生、无皮层、髓、髓射线之分,维管束的有限外韧型。少数单子叶植物有次生生长,但起源 有别。 2、单子叶植物根状茎的构造特征 表面为表皮或木栓化皮层细胞,少数有周皮。皮层常占较大体积,常分布有叶迹维管束,维管束多为有 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香附)或两型均有(石菖蒲)。内皮层大多明显,具凯氏带,也有内皮层不明显。有 的在皮层靠近表皮处细胞形成木栓组织;有的皮层细胞转变为木栓细胞,形成所谓“后生皮层”以代替表皮 保护(藜芦)。 (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征 次生木质部一般由管胞、木薄壁细胞、射线、无木薄壁细胞、导管等组成。 次生韧皮部由筛胞、韧皮薄壁细胞,无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 常有树脂道存在于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髓射线中(松柏类)。 六、维管柱的类型 1、原生维管柱:为实心圆柱,一部分蕨类和种子植物根中为这种类型。 2、管状维管柱:中央有髓。外韧管状维管柱是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木本植物特征,是最普遍的类型。双 韧管状维管柱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大多数发现于蕨类植物中,草本双子叶植物也有这种维管柱。 3、网状维管柱:管状维管柱因叶鞘很多破离成网状,或成纵裂线状的,称网状维管柱。一部分蕨类和 一些草本双子叶植物有这种类型。 4、散生维管柱: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网状维管束,分布于薄壁组织中不成环状排列而为散生,称为散生 维管柱,属于最高级的维管柱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第三节叶 具有光合作用、气体交换、蒸騰作用、贮藏作用、繁殖作用、吸收作用等作用,是识别植物重要依据。 药用有大青叶、枇杷叶、桑叶、番泻叶、艾叶等。 、叶的组成 完全叶由叶片、叶柄、托叶组成。不全者为不完全叶 1、叶片:叶形(叶端、叶基、叶缘)、叶脉(主、側、细脉) 2、叶柄:圆柱形、半圆柱形或稍扁平。 气囊状(菱、水浮莲)、叶枕(基部具膨大的关节、含羞草)、叶片状(台湾相思树)、叶鞘(伞形科植 物)、叶柄缠绕(威灵仙)。禾本科不是由叶柄而是由叶基扩大成鞘状。有的植物不具叶柄,叶片基部包茎, 称抱茎叶(苦荬菜),无柄叶基或对生无柄叶基愈合被茎所贯穿,称贯穿叶或穿茎叶(元宝草 3、托叶:叶柄基部附属物,常成对生于叶柄基部两侧,形状多样。呈叶片状、与叶同形、托叶鞘(大 黄、何首乌):与叶柄愈合成翅(金樱子):成卷须(菝葜):成刺(刺槐)等。 叶的形态 1、大小:差别极大。 2、全形:叶形类型多样,基本类型可根据长宽比例及最宽部位来划分。 常见的叶形:针形、条形(线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心形、肾形、圆形、剑形、盾形、带形、箭 形、戟形等 另外尚有:镰刀形(蓝桉)、三角形(杠板归)、菱形(菱)、匙形(车前)、扇形(银杏)、管形(葱) 偏斜形(秋海棠) 3、叶端:常见有尾状、渐尖、急尖、钝形、微凹、微缺、倒心形、芒尖、截形 4、叶基:常见有钝形、心形、楔形、耳形、渐狭、歪斜、抱茎、穿茎等。 5、叶缘:常见有全缘、波状、牙齿状、锯齿状、重锯齿、圆锯齿 6、叶脉和脉序 脉、侧脉和细脉 序有 1)分叉脉序(蕨类普遍,种子植物银杏 2)平行脉序(单子叶植物):直出平行脉(淡竹叶)、横出平行脉(芭蕉)、射出平行脉(棕榈)、弧形 脉(黄精、车前) 3)网状脉序(双子叶植物):掌状网脉、羽状网脉,少数单子叶植物也具网状脉,如薯蓣,天南星,但 叶脉末梢大多连接,没有游离脉梢,可区别于双子叶植物 7、叶片的质地:膜质(半夏)、干膜质(麻黄鳞片叶)、草质(薄荷、藿香)、革质(枇杷、山茶、夹竹 桃)、肉质(芦荟、马齿苋、景天) 叶片的分裂,单叶和复叶 1、叶片分裂:羽状、掌状、三出分裂 浅裂:裂深<1/4(大黄) 深裂:裂深>1/4(唐古特大黄) 全裂:裂深几达主脉基部或两侧,形成数个全裂片(大麻)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第三节 叶 具有光合作用、气体交换、蒸腾作用、贮藏作用、繁殖作用、吸收作用等作用,是识别植物重要依据。 药用有大青叶、枇杷叶、桑叶、番泻叶、艾叶等。 一、叶的组成 完全叶由叶片、叶柄、托叶组成。不全者为不完全叶。 1、叶片:叶形(叶端、叶基、叶缘)、叶脉(主、侧、细脉) 2、叶柄:圆柱形、半圆柱形或稍扁平。 气囊状(菱、水浮莲)、叶枕(基部具膨大的关节、含羞草)、叶片状(台湾相思树)、叶鞘(伞形科植 物)、叶柄缠绕(威灵仙)。禾本科不是由叶柄而是由叶基扩大成鞘状。有的植物不具叶柄,叶片基部包茎, 称抱茎叶(苦荬菜),无柄叶基或对生无柄叶基愈合被茎所贯穿,称贯穿叶或穿茎叶(元宝草)。 3、托叶:叶柄基部附属物,常成对生于叶柄基部两侧,形状多样。呈叶片状、与叶同形、托叶鞘(大 黄、何首乌);与叶柄愈合成翅(金樱子);成卷须(菝葜);成刺(刺槐)等。 二、叶的形态 1、大小:差别极大。 2、全形:叶形类型多样,基本类型可根据长宽比例及最宽部位来划分。 常见的叶形:针形、条形(线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心形、肾形、圆形、剑形、盾形、带形、箭 形、戟形等。 另外尚有:镰刀形(蓝桉)、三角形(杠板归)、菱形(菱)、匙形(车前)、扇形(银杏)、管形(葱)、 偏斜形(秋海棠) 3、叶端:常见有尾状、渐尖、急尖、钝形、微凹、微缺、倒心形、芒尖、截形。 4、叶基:常见有钝形、心形、楔形、耳形、渐狭、歪斜、抱茎、穿茎等。 5、叶缘:常见有全缘、波状、牙齿状、锯齿状、重锯齿、圆锯齿。 6、叶脉和脉序 主脉、侧脉和细脉 脉序有 1)分叉脉序(蕨类普遍,种子植物银杏)。 2)平行脉序(单子叶植物):直出平行脉(淡竹叶)、横出平行脉(芭蕉)、射出平行脉(棕榈)、弧形 脉(黄精、车前) 3)网状脉序(双子叶植物):掌状网脉、羽状网脉,少数单子叶植物也具网状脉,如薯蓣,天南星,但 叶脉末梢大多连接,没有游离脉梢,可区别于双子叶植物。 7、叶片的质地:膜质(半夏)、干膜质(麻黄鳞片叶)、草质(薄荷、藿香)、革质(枇杷、山茶、夹竹 桃)、肉质(芦荟、马齿苋、景天) 三、叶片的分裂,单叶和复叶 1、叶片分裂:羽状、掌状、三出分裂 浅裂:裂深<1/4(大黄) 深裂:裂深>1/4(唐古特大黄) 全裂:裂深几达主脉基部或两侧,形成数个全裂片(大麻)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2、单叶和复叶 单叶:1个叶柄上只生1个叶片。 复叶:1个叶柄上着生2个以上叶片。总叶柄,叶轴(总叶柄以上着生叶片的轴状部分),小叶,小叶柄 全裂的单叶与小叶柄不明显的复叶区别:全裂叶各裂片之间的裂隙底部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叶片缘 复叶包括三出复叶、掌状复叶、羽状复叶、单身复叶等类型。 四、叶序:叶在茎枝上的排列次序: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等类型。 五、异形叶性及叶的变态 1、异形叶性原因 1)植株发育年龄不同,所形成的叶形各异 2)环境影响叶的变化 2、叶的变态:1)苞片2)鳞叶3)刺状叶4)叶卷须5)捕虫叶6)根状叶7)花的各部分也属叶的变 六、叶的组织构造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构造 1、叶柄的构造 横切面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向茎一面平坦或凹下,背茎一面凸出 构造与茎相似,从外向内为表皮,皮层(有厚角组织,或有厚壁组织),维管束(木质部居腹面,韧皮 部居背面),维管束合并或分裂变化很大。 2、叶片的构造 (1)表皮 上表皮、下表皮:通常一层细胞,也有复表皮。一般无叶绿体,表皮cl不规则形,侧壁波浪状,彼此 嵌合。叶受光相等称等面叶,多与地表垂直。叶受光两面不等称两面叶,与地表接近平行。两面均有气孔 多在下面气孔密 (2)叶肉:上、下表皮之间,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光合作用场所 栅栏组织:两面叶位于上表皮之间,通常1层,也有2或多层(冬青、枇杷) 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与下表皮相接,排列疏松,叶绿体也少于栅栏组织。尚有气孔下室(孔 下室、气室) 等面叶两面均有栅栏组织(番泻叶、桉叶),或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禾本科)。 (3)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主脉和较大侧脉是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构造和茎相同。 束中形成层分生有限。在维管束的上下方,常有厚壁或厚角组织包围。这些机械组织在叶的背面最为发达 因而叶脉在叶背凸起。主脉处上下表皮内方,一般为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无叶肉组织,少数有1-几层栅栏 组织(番泻叶、石楠叶) (二)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叶的构造特征 1、表皮:细胞排列成行而规则(与叶脉有关),有长细胞与短细胞两种类型。长细胞长方柱形,长径与 叶长轴平等,外壁角质化,并含有硅质。短细胞又分为硅质细胞和栓质细胞两种类型,硅质ce细胞腔内充满 硅质体,故其叶坚硬而表面粗糙:栓质细胞壁木栓化。两面均有气孔,哑铃形保卫细胞。 泡状细胞:在横切面上排列略呈扇形,干旱时失水收缩,使叶子卷曲成筒,可减少水分蒸发,又称运动 细胞。 2、叶肉:叶片直立,属等面叶,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明显分化。 3、叶脉:维管束近平行排列,主脉粗大,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主脉维管束的上下两方常有厚壁组织 分布,并与表皮层相连,增强了机械支持作用。 维管束外围常有1、2层或多层细胞包围,形成维管束鞘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2、单叶和复叶 单叶:1 个叶柄上只生 1 个叶片。 复叶:1 个叶柄上着生 2 个以上叶片。总叶柄,叶轴(总叶柄以上着生叶片的轴状部分),小叶,小叶柄。 全裂的单叶与小叶柄不明显的复叶区别:全裂叶各裂片之间的裂隙底部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叶片缘。 复叶包括三出复叶、掌状复叶、羽状复叶、单身复叶等类型。 四、叶序:叶在茎枝上的排列次序: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等类型。 五、异形叶性及叶的变态 1、异形叶性原因: 1)植株发育年龄不同,所形成的叶形各异 2)环境影响叶的变化 2、叶的变态:1)苞片 2)鳞叶 3)刺状叶 4)叶卷须 5)捕虫叶 6)根状叶 7)花的各部分也属叶的变 态 六、叶的组织构造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构造 1、叶柄的构造 横切面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向茎一面平坦或凹下,背茎一面凸出, 构造与茎相似,从外向内为表皮,皮层(有厚角组织,或有厚壁组织),维管束(木质部居腹面,韧皮 部居背面),维管束合并或分裂变化很大。 2、叶片的构造 (1)表皮 上表皮、下表皮:通常一层细胞,也有复表皮。一般无叶绿体,表皮 cell 不规则形,侧壁波浪状,彼此 嵌合。叶受光相等称等面叶,多与地表垂直。叶受光两面不等称两面叶,与地表接近平行。两面均有气孔, 多在下面气孔密 (2)叶肉:上、下表皮之间,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光合作用场所。 栅栏组织:两面叶位于上表皮之间,通常 1 层,也有 2 或多层(冬青、枇杷) 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与下表皮相接,排列疏松,叶绿体也少于栅栏组织。尚有气孔下室(孔 下室、气室) 等面叶两面均有栅栏组织(番泻叶、桉叶),或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禾本科)。 (3)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主脉和较大侧脉是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构造和茎相同。 束中形成层分生有限。在维管束的上下方,常有厚壁或厚角组织包围。这些机械组织在叶的背面最为发达, 因而叶脉在叶背凸起。主脉处上下表皮内方,一般为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无叶肉组织,少数有 1-几层栅栏 组织(番泻叶、石楠叶) (二)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叶的构造特征 1、表皮:细胞排列成行而规则(与叶脉有关),有长细胞与短细胞两种类型。长细胞长方柱形,长径与 叶长轴平等,外壁角质化,并含有硅质。短细胞又分为硅质细胞和栓质细胞两种类型,硅质 cell 细胞腔内充满 硅质体,故其叶坚硬而表面粗糙;栓质细胞壁木栓化。两面均有气孔,哑铃形保卫细胞。 泡状细胞:在横切面上排列略呈扇形,干旱时失水收缩,使叶子卷曲成筒,可减少水分蒸发,又称运动 细胞。 2、叶肉:叶片直立,属等面叶,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明显分化。 3、叶脉:维管束近平行排列,主脉粗大,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主脉维管束的上下两方常有厚壁组织 分布,并与表皮层相连,增强了机械支持作用。 维管束外围常有 1、2 层或多层细胞包围,形成维管束鞘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七、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 1、气孔指数同种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的比例是恒定的,这种比例关系可用气孔指数 来表示 气孔指数= 的气礼数种的表改如 栅表比 叶肉中栅栏细胞与表皮cell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 栅表比是相当恒定的,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中 3、脉岛数 细小的叶脉将叶肉组织分成许多小块,称为脉岛。 双子叶植物脉岛中有叶脉的自由末梢突入,而单子叶植物则无。同种植物的叶,单位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通常是恒定的。每平方毫米面积中的脉岛个数称为脉岛数。脉岛数不因植物的年龄和叶的大小而变化 风媒花:花较小,多不具备花被及鲜艳的颜色,无蜜腺及芳香气味:花丝多细长,垂于花被之外,或具 茉荑花序,可随风摇动:花粉粒体积小而较轻,数量多,表面干燥平滑,易于滑动:柱头多扩展或成柱状 羽状等增加受粉面积;生态常群生。 虫媒花:大而显眼的花被,具蜜腺及芳香气味:花粉粒数量常较少而体积较大,且表面多粗糙,并具粘 性,使花粉易于附着:有的具特殊结构或气味,专门适应某种昆虫传粉, 媒花:沉水植物,利用水流进行传粉。 鸟媒花:蜂鸟等对香蕉、凌筲属植物等传粉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七、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 1、气孔指数同种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的比例是恒定的,这种比例关系可用气孔指数 来表示。 气孔指数= 单 位 面 积 上 的 气 孔 数 × 100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单位面积上的表皮细胞数 2、栅表比 叶肉中栅栏细胞与表皮 cell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 栅表比是相当恒定的,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中。 3、脉岛数 细小的叶脉将叶肉组织分成许多小块,称为脉岛。 双子叶植物脉岛中有叶脉的自由末梢突入,而单子叶植物则无。同种植物的叶,单位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通常是恒定的。每平方毫米面积中的脉岛个数称为脉岛数。脉岛数不因植物的年龄和叶的大小而变化。 风媒花:花较小,多不具备花被及鲜艳的颜色,无蜜腺及芳香气味;花丝多细长,垂于花被之外,或具 葇荑花序,可随风摇动;花粉粒体积小而较轻,数量多,表面干燥平滑,易于滑动;柱头多扩展或成柱状, 羽状等增加受粉面积;生态常群生。 虫媒花:大而显眼的花被,具蜜腺及芳香气味;花粉粒数量常较少而体积较大,且表面多粗糙,并具粘 性,使花粉易于附着;有的具特殊结构或气味,专门适应某种昆虫传粉。 水媒花:沉水植物,利用水流进行传粉。 鸟媒花:蜂鸟等对香蕉、凌霄属植物等传粉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第四节花 花:花是适合于繁殖作用的变态枝。节间极缩短,花梗和花托是枝的部分,萼片、花药、雄蕊均是变态 叶。从形态、结构来看,花的各部分具有叶的一般性质,如睡莲花从外向内,由花被到雄蕊逐渐变化。花是 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生殖器官,通过传粉,受精、产生果实和种子,使种族得以延续繁衍。种子植物之外其它 植物均不开花,称隐花植物。裸子植物花较简单、原始,而被子植物花则高度进化,构造也较复杂,一般有 花植物指被子植物,所述花即被子植物的花。花是作为植物鉴定的主要依据。药用的花主要有辛夷、金银花 洋金花、槐米、红花、菊花、旋覆花、款冬花、番红花、凌霄花、玫瑰、月季、梅花等。 花的组成及形态 花一般是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组成。雄蕊与雌蕊是花中最重要部分,具生殖 功能:花萼、花冠合称花被,具保护和引诱昆虫传粉的作用:花梗和花托主要起支持作用 )花梗(花柄)绿色柱状,粗细长短不同。 不少花梗上或下部有小形叶状物,称为苞片 (二)花托:花梗顶端,通常稍膨大的部分,形状随种类而异,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均着生其上。 花托一般多为平坦或稍凸起的圆项状。有圆柱状(木兰、厚朴)、圆锥状(草莓)、倒圆锥状(莲)、杯状(金 樱子、蔷薇)、顶端形成肉质増厚部分,呈平坦垫状、杯状或裂药状的花盘(枣、卫矛、芸香、葡萄),延伸 成柱状体,称雌蕊柄(花生、黄连),雌雄蕊柄(白花菜、西番莲)等 三)花被:具花萼与花冠的总称,特别是萼、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时,则称为花被,如木兰、百合 黄精等 1、花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位于花最外层,常呈绿色叶片状。有离生萼、合生萼、距、早 落萼、宿萼、瓣状萼、副萼、整齐萼、不整齐萼之分,有膜质、冠毛等变化 2、花冠:是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总称,位于花萼内侧,是花中最显眼的部分。有离瓣花冠、合瓣花冠 距、副花冠等。 花色绚丽多彩,无色素时,为白色,吸引动物传粉。 花冠类型有十字形、蝶形、假蝶形、唇形、管状、舌状、漏斗状、高脚碟状、钟状、辐状或轮状 3、花被卷迭式:花被各片之间排列形式与关系,称之为花被卷迭式,在花蕾将绽开期 最明显。常见类型:镊合状(内向镊合、外向镊合)、旋转状、覆瓦状、重覆瓦状、下行覆瓦状、上行覆瓦状等 (四)雄蕊群:一朵花中全部雄蕊全称。一般着生于花托上,花被内侧,合瓣花则生花冠上称贴生或冠 生。一般是花瓣同数或倍数,超过10枚称“∞”。分为花丝、花药两部分 花丝:是雄蕊基部细长柄状部分,下部着生在花托上,或花被基部,上部支柱着花药,长短不 花药:花丝顶端膨大的囊状体,常由4个或2个药室或花粉囊组成,分为2半,中间为药隔 药开裂方式纵裂、孔裂、瓣裂、横裂 花药着生方式有全着药、基着药、背着药、丁字着药、个字着药、广歧着药等。 2、雄蕊类型:包括二强雄蕊、四强雄蕊、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聚药雄蕊等,另外尚有 附瓣雄蕊、外轮对萼生雄蕊、外轮对瓣生雄蕊、内向雄蕊、外向雄蕊、向心发育雄蕊、离心发育雄蕊、不育 雄蕊。 (五)雌蕊群:位于花的中央 1、组成:子房:膨大部分,着生花托上。 花柱:子房顶部,与柱头相连,粗细长短不一。 柱头:花柱顶端,圆盘状,羽毛状,具乳头状突起,不光滑。并分泌粘液,有利于花粉固着与萌发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第四节 花 花:花是适合于繁殖作用的变态枝。节间极缩短,花梗和花托是枝的部分,萼片、花药、雄蕊均是变态 叶。从形态、结构来看,花的各部分具有叶的一般性质,如睡莲花从外向内,由花被到雄蕊逐渐变化。花是 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生殖器官,通过传粉,受精、产生果实和种子,使种族得以延续繁衍。种子植物之外其它 植物均不开花,称隐花植物。裸子植物花较简单、原始,而被子植物花则高度进化,构造也较复杂,一般有 花植物指被子植物,所述花即被子植物的花。花是作为植物鉴定的主要依据。药用的花主要有辛夷、金银花、 洋金花、槐米、红花、菊花、旋覆花、款冬花、番红花、凌霄花、玫瑰、月季、梅花等。 一、花的组成及形态 花一般是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组成。雄蕊与雌蕊是花中最重要部分,具生殖 功能;花萼、花冠合称花被,具保护和引诱昆虫传粉的作用;花梗和花托主要起支持作用。 (一)花梗(花柄)绿色柱状,粗细长短不同。 不少花梗上或下部有小形叶状物,称为苞片。 (二)花托:花梗顶端,通常稍膨大的部分,形状随种类而异,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均着生其上。 花托一般多为平坦或稍凸起的圆顶状。有圆柱状(木兰、厚朴)、圆锥状(草莓)、倒圆锥状(莲)、杯状(金 樱子、蔷薇)、顶端形成肉质增厚部分,呈平坦垫状、杯状或裂药状的花盘(枣、卫矛、芸香、葡萄),延伸 成柱状体,称雌蕊柄(花生、黄连),雌雄蕊柄(白花菜、西番莲)等。 (三)花被:具花萼与花冠的总称,特别是萼、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时,则称为花被,如木兰、百合、 黄精等。 1、花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位于花最外层,常呈绿色叶片状。有离生萼、合生萼、距、早 落萼、宿萼、瓣状萼、副萼、整齐萼、不整齐萼之分,有膜质、冠毛等变化。 2、花冠:是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总称,位于花萼内侧,是花中最显眼的部分。有离瓣花冠、合瓣花冠、 距、副花冠等。 花色绚丽多彩,无色素时,为白色,吸引动物传粉。 花冠类型有十字形、蝶形、假蝶形、唇形、管状、舌状、漏斗状、高脚碟状、钟状、辐状或轮状 3、花被卷迭式:花被各片之间排列形式与关系,称之为花被卷迭式, 在花蕾将绽开期 最明显。常见类型:镊合状(内向镊合、外向镊合)、旋转状、覆瓦状、重覆瓦状、下行覆瓦状、上行覆瓦状等。 (四)雄蕊群:一朵花中全部雄蕊全称。一般着生于花托上,花被内侧,合瓣花则生花冠上称贴生或冠 生。一般是花瓣同数或倍数,超过 10 枚称“∞”。分为花丝、花药两部分。 花丝:是雄蕊基部细长柄状部分,下部着生在花托上,或花被基部,上部支柱着花药,长短不一。 花药:花丝顶端膨大的囊状体,常由 4 个或 2 个药室或花粉囊组成,分为 2 半,中间为药隔。 花药开裂方式纵裂、孔裂、瓣裂、横裂 花药着生方式有全着药、基着药、背着药、丁字着药、个字着药、广歧着药等。 2、雄蕊类型:包括二强雄蕊、四强雄蕊、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聚药雄蕊等,另外尚有: 附瓣雄蕊、外轮对萼生雄蕊、外轮对瓣生雄蕊、内向雄蕊、外向雄蕊、向心发育雄蕊、离心发育雄蕊、不育 雄蕊。 (五)雌蕊群:位于花的中央 1、组成:子房:膨大部分,着生花托上。 花柱:子房顶部,与柱头相连,粗细长短不一。 柱头:花柱顶端,圆盘状,羽毛状,具乳头状突起,不光滑。并分泌粘液,有利于花粉固着与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