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三、保护组织 1、表皮 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分化而来,包括幼嫩的根、茎和叶、花、果实等表面。 通常一层,少数2~3层:排列紧密,板块状,除气孔外,无间隙:活cel,一般不具叶绿体,但有白色体和有 色体,及其它物质:外壁厚,同时角质化,常具角质层,内壁和侧壁均薄,有的外壁还有蜡质渗入或在角质 层外,形成蜡被,亦有矿质化 (1)毛茸—一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出物,具保护,分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①腺毛:具腺头和腺柄两部分,腺头能分泌挥发油,树脂、粘液等。 腺鳞:具分泌能力的无柄腺毛。 非腺毛:不具腺体,不能分泌,起单纯保护作用 a、线状毛:线状。 b、棘毛:璧厚而坚牢,木质化,细胞内有结晶体沉积(如大麻)。 c、分枝毛:分枝状(如裸花紫珠叶)。 d、丁字毛:丁字形(如菊科艾叶)。 e、星状毛:放射状,分枝似星(如密蒙花) f、鳞毛:毛茸的突出部分呈鳞片状或圆形平顶状(胡颓子) g、螫毛:较脆,液泡中含蚁酸,刺激皮肤剧痛(荨麻)。 h、冠毛:生于果端,果实传播,如蒲公英 i、种缨:生于种子上,种子传播,如长春花、萝摩、络石。 (2)气孔:气孔是形状狭长的细胞间隙,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气孔器:气孔连同保卫细胞的合称 ①保卫细胞:比周围表皮细胞小,是生活的,并有叶绿体,与表皮细胞相邻的壁薄,其余各方较厚,充 分膨胀,气孔拉开,失水则关闭。 ②副卫细胞:在保卫细胞周围有2~多个和表皮cll不同的细胞称副卫细胞,随不同种类植物,副卫细胞 排列次序有别,构成了气孔轴式,或称气孔类型 ③双子叶植物的气孔轴式 气孔轴式 卫cel数 大小 排列方式 分布科属 与保卫cell长 平轴式 平行 茜草科、豆科、马 齿苋科 直轴式 唇形科、石竹科 不等式 通常1个小 十字花科、菊科 曼陀罗、景天属 不定式 相等 环式 比表皮ce狭窄 不状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三、 保护组织 1、表皮 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分化而来,包括幼嫩的根、茎和叶、花、果实等表面。 通常一层,少数 2~3 层;排列紧密,板块状,除气孔外,无间隙;活 cell,一般不具叶绿体,但有白色体和有 色体,及其它物质;外壁厚,同时角质化,常具角质层,内壁和侧壁均薄,有的外壁还有蜡质渗入或在角质 层外,形成蜡被,亦有矿质化。 (1)毛茸——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出物,具保护,分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①腺毛:具腺头和腺柄两部分,腺头能分泌挥发油,树脂、粘液等。 腺鳞:具分泌能力的无柄腺毛。 ②非腺毛:不具腺体,不能分泌,起单纯保护作用。 a、线状毛:线状。 b、棘毛:壁厚而坚牢,木质化,细胞内有结晶体沉积(如大麻)。 c、分枝毛:分枝状(如裸花紫珠叶)。 d、丁字毛:丁字形(如菊科艾叶)。 e、星状毛:放射状,分枝似星(如密蒙花)。 f、鳞毛:毛茸的突出部分呈鳞片状或圆形平顶状(胡颓子)。 g、螫毛:较脆,液泡中含蚁酸,刺激皮肤剧痛(荨麻)。 h、冠毛:生于果端,果实传播,如蒲公英。 i、种缨:生于种子上,种子传播,如长春花、萝藦、络石。 (2)气孔:气孔是形状狭长的细胞间隙,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气孔器:气孔连同保卫细胞的合称。 ①保卫细胞:比周围表皮细胞小,是生活的,并有叶绿体,与表皮细胞相邻的壁薄,其余各方较厚,充 分膨胀,气孔拉开,失水则关闭。 ②副卫细胞:在保卫细胞周围有 2~多个和表皮 cell 不同的细胞称副卫细胞,随不同种类植物,副卫细胞 排列次序有别,构成了气孔轴式,或称气孔类型。 ③双子叶植物的气孔轴式 气孔轴式 副卫 cell 数 大小 排列方式 与保卫 cell 长轴 分布科属 平轴式 2 相等 平行 茜草科、豆科、马 齿苋科 直轴式 2 相等 垂直 唇形科、石竹科 不等式 3-4 通常 1 个小 十字花科、菊科、 曼陀罗、景天属 不定式 不定 相等 毛茛科、艾叶、桑、 南瓜、天竺葵 环式 不定 比表皮 cell 狭窄 环状 茶、桉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④单子叶植物气孔类型也很多 禾本科植物气孔呈哑铃形。 ⑤裸子植物气孔一般都凹入很深 ⑥气孔数与气孔指数 气孔数:同一植物的叶子,单位面积(mm2)的气孔数目,称气孔数 气孔指数:同种植物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都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比例关系按“气孔 指数”。 气孔指数高的气来 2、周皮:大多数一年生植物器官表面终生只具表皮,多年生木本植物,除叶外,茎与根幼年保持表皮 随其增粗,表皮破坏,而产生周皮。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外分化木栓,向内分化成栓内层,合称周皮 特点:木栓层:具多层细胞,横切面观细胞呈长方形,紧密排列成整齐的径向行列,壁较厚强烈栓化, 细胞成熟时原生质死亡解体,胞腔充满空气。使其不透水,并有抗压、降热、绝缘、质轻、具弹性,对植物 起有效的保护作用。 木栓形成层:属于次生分生组织,由皮层或韧皮薄壁细胞形成,根中多由中柱鞘产生。 栓内层:是生活的薄壁细胞,常只有一层,茎的栓内层细胞常含叶绿体,所以又称绿皮层。 皮孔:在周皮形成时,某些部位的木栓形成层比其它部分更为活跃,向外衍生出一种与木栓细胞不同, 并有发达的细胞间隙的补充细胞,它们突破表皮形成裂口,成为气体交换的通道。 皮孔外表呈直的、横的或点状突起,最初在周皮上形成的皮孔,一般在气孔位置产生。皮孔形状、颜色 和分布的密度可作为皮类药材鉴别特征 四、机械组织:部分或全部细胞型强烈加厚,根据细胞壁增厚的方式和细胞的形态不 同,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1、厚角组织 分布在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根中一般不存在。分布于器官的外围,或直接在表皮下或与表皮 只隔几层薄壁细胞。连续成圆筒或分离成束,在具肋状突起处明显,如叶柄、茎、叶片的叶腺等部位。其细 胞壁不均匀加厚,并是初生物质的。含有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具有一定的分裂潜能,常含叶绿素,可进 行光合作用。加厚一般在细胞角隅外,也有在切向壁或靠胞间隙处。壁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大量的果胶和半 纤维素,不含木质。由于果胶有强烈的亲水性,因此壁中含有大量水分,在光镜下,增厚的壁显示特殊的珠 光,很易与其它组织相区别,酒精脱水会使厚角组织收缩很厉害,增厚的壁会变薄,同时珠光也消失 主要是正在生长的茎和叶的支柱组织。 类型: 1)角隅厚角组织,为最普通的类型,加厚在角隅处 2)板状厚角组织,加厚在切向壁。 3)腔隙厚角组织,与角隅型相似,但有胞间隙。 2、厚壁组织:壁全面增厚,并可有层纹和纹孔,细胞腔很小,加厚部分是次生壁,在cll停止生长后 进行,成熟后为死细胞 分类:根据形状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纤维:两端尖的细长细胞,外壁增厚,胞腔狭窄,加厚物质是纤维素和木质部,纹孔少数,常呈裂隙 状,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根、茎、叶,及某些植物果实中:可存在于木质部、韧皮部或髓部的薄壁组织中 特别是叶子中,可结合维管组织形成鞘或束鞘,也可单独存在 分类:通常根据纤维在植物体所处位置分为韧皮纤维和木纤维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④单子叶植物气孔类型也很多 禾本科植物 气孔呈哑铃形。 ⑤裸子植物气孔一般都凹入很深。 ⑥气孔数与气孔指数 气孔数:同一植物的叶子,单位面积(mm2)的气孔数目,称气孔数。 气孔指数:同种植物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都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比例关系按“气孔 指数”。 气孔指数= 单 位 面 积 上 的 气 孔 数 × 100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 cell 数的和 2、周皮:大多数一年生植物器官表面终生只具表皮,多年生木本植物,除叶外,茎与根幼年保持表皮, 随其增粗,表皮破坏,而产生周皮。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外分化木栓,向内分化成栓内层,合称周皮。 特点:木栓层:具多层细胞,横切面观细胞呈长方形,紧密排列成整齐的径向行列,壁较厚强烈栓化, 细胞成熟时原生质死亡解体,胞腔充满空气。使其不透水,并有抗压、降热、绝缘、质轻、具弹性,对植物 起有效的保护作用。 木栓形成层:属于次生分生组织,由皮层或韧皮薄壁细胞形成,根中多由中柱鞘产生。 栓内层:是生活的薄壁细胞,常只有一层,茎的栓内层细胞常含叶绿体,所以又称绿皮层。 皮孔:在周皮形成时,某些部位的木栓形成层比其它部分更为活跃,向外衍生出一种与木栓细胞不同, 并有发达的细胞间隙的补充细胞,它们突破表皮形成裂口,成为气体交换的通道。 皮孔外表呈直的、横的或点状突起,最初在周皮上形成的皮孔,一般在气孔位置产生。皮孔形状、颜色 和分布的密度可作为皮类药材鉴别特征。 四、机械组织:部分或全部细胞型强烈加厚,根据细胞壁增厚的方式和细胞的形态不 同,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1、 厚角组织 分布在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根中一般不存在。分布于器官的外围,或直接在表皮下或与表皮 只隔几层薄壁细胞。连续成圆筒或分离成束,在具肋状突起处明显,如叶柄、茎、叶片的叶腺等部位。其细 胞壁不均匀加厚,并是初生物质的。含有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具有一定的分裂潜能,常含叶绿素,可进 行光合作用。加厚一般在细胞角隅外,也有在切向壁或靠胞间隙处。壁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大量的果胶和半 纤维素,不含木质。由于果胶有强烈的亲水性,因此壁中含有大量水分,在光镜下,增厚的壁显示特殊的珠 光,很易与其它组织相区别,酒精脱水会使厚角组织收缩很厉害,增厚的壁会变薄,同时珠光也消失。 主要是正在生长的茎和叶的支柱组织。 类型: 1)角隅厚角组织,为最普通的类型,加厚在角隅处。 2)板状厚角组织,加厚在切向壁。 3)腔隙厚角组织,与角隅型相似,但有胞间隙。 2、厚壁组织:壁全面增厚,并可有层纹和纹孔,细胞腔很小,加厚部分是次生壁,在 cell 停止生长后 进行,成熟后为死细胞。 分类:根据形状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①纤维:两端尖的细长细胞,外壁增厚,胞腔狭窄,加厚物质是纤维素和木质部,纹孔少数,常呈裂隙 状,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根、茎、叶,及某些植物果实中;可存在于木质部、韧皮部或髓部的薄壁组织中, 特别是叶子中,可结合维管组织形成鞘或束鞘,也可单独存在。 分类:通常根据纤维在植物体所处位置分为韧皮纤维和木纤维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木纤维:典型木纤维具有木质化的次生壁,大小、形态、结构各有很大差异。 a、管胞:壁薄,腔大,具典型的具缘纹孔,数目多,长度较小。 b、纤维管胞:是从典型的管胞至典型的木纤维之间过渡类型,壁增厚,腔减小,具不典型的具缘纹孔 数目减少,细胞长度增加,纹孔口长度通常超过纹孔室直径。 c、木纤维:壁厚,腔窄小,单纹孔,数目少,细胞长。 d、分隔纤维:纤维管胞与韧型纤维都可能具有分隔,它们是在次生壁沉积以后形成的。 韧皮部纤维:根据分布位置分为皮层纤维、维管束帽或鞘、周围纤维(环管纤维)、初生韧皮纤维、韧 皮纤维 类型:硬纤维、软纤维、晶鞘纤维、嵌晶纤维, ②石细胞形状:是植物体内特别硬化的厚壁细胞,形状主要是近乎等径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3-4 倍,形态多有变化,如长形、芒状,毛状等,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体内。成熟后是死细胞:加厚程度大,腔 小,单纹孔引伸成沟状,可形成管状纹孔道,如汇合则成分枝纹孔道:有的随次生壁增厚而形成层纹 存在位置: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皮层和髓部,木质部和韧皮部,果实和种子中 根据形状分为:短石细胞、大石细胞、骨状石细胞、星状石细胞、毛状石细胞、异型石细胞、纤维状石 细胞 五、分泌组织 根据分泌物积累体内或排出体外分为二类 分泌细胞:能分泌特殊物质如蜜汁、粘液、挥发油、树脂、乳汁等的细胞,称分泌细胞,由其组成分泌 组织。许多分泌物可药用,如松香、松节油、樟脑、蜜、乳香、没药、阿魏、安息香、枫香脂、苏合香及各 种芳香油等。植物某些科属常具有一定的分泌结构,因此在鉴定上有一定价值 1、外部的分泌组织:分布体表,分泌物排出体外 ①腺毛:具分泌能力的表皮毛,腺头细胞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分泌物积聚在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存 在于茎、叶、芽鳞、子房等部位,花萼、花冠上也可存在 蜜腺:能分泌蜜汁的腺体。细胞壁薄,无角质层或薄。细胞质产生蜜汁,通过角质层扩散或经腺体上 表皮的气孔排出。根据其分布分为花蜜腺和花外蜜腺。 2、内部的分泌组织:分布在体内,分泌物积存体内 ①分泌细胞l:单个散在具分泌能力的细胞,分散在基本组织中,通常比周围细胞大。。根据分泌物不同, 分为油细胞、粘液细胞、鞣质细胞、芥子酶细胞。 ②分泌腔(油室):由多数分泌细胞所形成的腔室,分泌物大多是挥发油 a、溶生式分泌腔:分泌细胞随分泌物积累增多,而使壁破裂溶解,在体内形成的含分泌物腔室,腔室 周围可见有部分破损的细胞 b、裂生式分泌腔: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胞间隙扩大而形成的腔室,分泌细胞完整地围绕着腔室,如 当归等。 c、裂溶生式:是两种方式结合,如芒果属。 ③分泌道: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一个长形胞间隙的腔道,其周围的分泌细胞称上皮细胞。上皮cel 产生的分泌物贮存于腔道中。纵切面可见管道状。根据其分泌物质不同分为树脂道、油管、粘液道。 ④:乳汁管是分泌乳汁的管状细胞,或称为乳汁管 分布在器官的薄壁组织中,如皮层、髓部、子房壁内 乳汁特点:白色较多,还有黄色的,红色者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木纤维:典型木纤维具有木质化的次生壁,大小、形态、结构各有很大差异。 a、管胞:壁薄,腔大,具典型的具缘纹孔,数目多,长度较小。 b、纤维管胞:是从典型的管胞至典型的木纤维之间过渡类型,壁增厚,腔减小,具不典型的具缘纹孔, 数目减少,细胞长度增加,纹孔口长度通常超过纹孔室直径。 c、木纤维:壁厚,腔窄小,单纹孔,数目少,细胞长。 d、分隔纤维:纤维管胞与韧型纤维都可能具有分隔,它们是在次生壁沉积以后形成的。 韧皮部纤维:根据分布位置分为皮层纤维、维管束帽或鞘、周围纤维(环管纤维)、初生韧皮纤维、韧 皮纤维 类型:硬纤维、软纤维、晶鞘纤维、嵌晶纤维。 ②石细胞形状:是植物体内特别硬化的厚壁细胞,形状主要是近乎等径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 3-4 倍,形态多有变化,如长形、芒状,毛状等,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体内。成熟后是死细胞;加厚程度大,腔 小,单纹孔引伸成沟状,可形成管状纹孔道,如汇合则成分枝纹孔道;有的随次生壁增厚而形成层纹。 存在位置: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皮层和髓部,木质部和韧皮部,果实和种子中。 根据形状分为:短石细胞、大石细胞、骨状石细胞、星状石细胞、毛状石细胞、异型石细胞、纤维状石 细胞。 五、分泌组织 根据分泌物积累体内或排出体外分为二类。 分泌细胞:能分泌特殊物质如蜜汁、粘液、挥发油、树脂、乳汁等的细胞,称分泌细胞,由其组成分泌 组织。许多分泌物可药用,如松香、松节油、樟脑、蜜、乳香、没药、阿魏、安息香、枫香脂、苏合香及各 种芳香油等。植物某些科属常具有一定的分泌结构,因此在鉴定上有一定价值。 1、外部的分泌组织:分布体表,分泌物排出体外 ①腺毛:具分泌能力的表皮毛,腺头细胞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分泌物积聚在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存 在于茎、叶、芽鳞、子房等部位,花萼、花冠上也可存在。 ②蜜腺:能分泌蜜汁的腺体。细胞壁薄,无角质层或薄。细胞质产生蜜汁,通过角质层扩散或经腺体上 表皮的气孔排出。根据其分布分为花蜜腺和花外蜜腺。 2、内部的分泌组织:分布在体内,分泌物积存体内 ①分泌细胞 l:单个散在具分泌能力的细胞,分散在基本组织中,通常比周围细胞大。。根据分泌物不同, 分为油细胞、粘液细胞、鞣质细胞、芥子酶细胞。 ②分泌腔(油室):由多数分泌细胞所形成的腔室,分泌物大多是挥发油。 a、溶生式分泌腔:分泌细胞随分泌物积累增多,而使壁破裂溶解,在体内形成的含分泌物腔室,腔室 周围可见有部分破损的细胞。 b、裂生式分泌腔: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胞间隙扩大而形成的腔室,分泌细胞完整地围绕着腔室,如 当归等。 c、裂溶生式:是两种方式结合,如芒果属。 ③分泌道: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一个长形胞间隙的腔道,其周围的分泌细胞称上皮细胞。上皮 cell 产生的分泌物贮存于腔道中。纵切面可见管道状。根据其分泌物质不同分为树脂道、油管、粘液道。 ④:乳汁管是分泌乳汁的管状细胞,或称为乳汁管。 分布在器官的薄壁组织中,如皮层、髓部、子房壁内。 乳汁特点: 白色较多,还有黄色的,红色者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分类:a、无节乳汁管:起源于单一细胞,经顶端侵入生长,随植物体的生长而延伸并可分枝,长度数 米以上,细胞核分裂为多数游离核 b、有节乳汁管:由一系列管状乳细胞错综连接而成的网状系统,连接处的细胞壁融化贯通,乳汁可互 目流动,起源于分生组织 六、输导组织 功能: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包括木质部主要输送水分及其溶于其中的无机盐的导管与管胞 韧皮部运输有机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导管壁增厚方式 1)、环纹导管:增厚部分环状,直径较小,有利于伸长生长,多存在幼嫩器官中, 2)、螺纹导管:增厚部分呈螺旋状,直径较小,不妨碍伸长生长,并易与初生壁分离,形成“藕断丝连” 现象。 3)、梯纹导管:增厚部分为连续部分,未增厚部分被间隔分开,两者之间形成梯形,存在成熟器官部分, 不易再行伸长 4)、网纹导管:增厚部分密集交织成网状,网孔是保留的未增厚部分。导管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 5)、孔纹导管:导管壁几乎全面增厚,未增厚部分为单纹孔或具缘纹孔,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分 有较多的过渡类型,如梯网纹导管即是过渡类型。对一些幼嫩植物如豆芽幼茎分段制片,容易观察到从 环一螺一梯一网一孔的演化过程。 侵填体:与导管邻近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连同内含物侵入导管腔。对病菌侵害起一定防腐作用,使导管 液流透性降低。 3、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韧皮部,由多数筛管分子连结而成。为生活细胞,细胞成熟后,核消失。具 有初生壁,由纤维素组成,不木质化,不增厚。具筛板和筛域。存在时间一般为一年。 胼胝体:冬天,筛板往往被一些碳水化合物堵塞,形成垫状物,称胼胝体,有的第二年可溶解恢复输导 功能。 伴胞:被子植物筛管分子旁常有1个或多个小型薄壁细胞,和筛管相伴存在,称伴胞。其质浓、核大, 和筛管分子由同一母细胞分裂而成,筛管分子死亡时,伴胞也死亡。 4、筛胞:分布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为单个狭长cel,直径较小:端壁傾斜,无筛板,侧壁有筛域 没有伴胞。原生质丝通过的孔,远比筛板上的小,输导功能较弱。 第二节组织系统与维管束类型 组织系统 维管植物组织系统可归并为三个组织系统 1、皮组织系统(皮系统):包括表皮和周皮 2、维管组织系统(维管系统):包括输导有机养料的韧皮部和输导水分的木质部。 3、基本组织系统(基本系统):包括各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分类:a、无节乳汁管:起源于单一细胞,经顶端侵入生长,随植物体的生长而延伸并可分枝,长度数 米以上,细胞核分裂为多数游离核。 b、有节乳汁管:由一系列管状乳细胞错综连接而成的网状系统,连接处的细胞壁融化贯通,乳汁可互 相流动,起源于分生组织。 六、输导组织 功能: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包括木质部主要输送水分及其溶于其中的无机盐的导管与管胞; 韧皮部运输有机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导管壁增厚方式 1)、环纹导管:增厚部分环状,直径较小,有利于伸长生长,多存在幼嫩器官中。 2)、螺纹导管:增厚部分呈螺旋状,直径较小,不妨碍伸长生长,并易与初生壁分离,形成“藕断丝连” 现象。 3)、梯纹导管:增厚部分为连续部分,未增厚部分被间隔分开,两者之间形成梯形,存在成熟器官部分, 不易再行伸长。 4)、网纹导管:增厚部分密集交织成网状,网孔是保留的未增厚部分。导管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 分。 5)、孔纹导管:导管壁几乎全面增厚,未增厚部分为单纹孔或具缘纹孔,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分。 有较多的过渡类型,如梯网纹导管即是过渡类型。对一些幼嫩植物如豆芽幼茎分段制片,容易观察到从 环—螺—梯—网—孔的演化过程。 侵填体:与导管邻近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连同内含物侵入导管腔。对病菌侵害起一定防腐作用,使导管 液流透性降低。 3、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韧皮部,由多数筛管分子连结而成。为生活细胞,细胞成熟后,核消失。具 有初生壁,由纤维素组成,不木质化,不增厚。具筛板和筛域。存在时间一般为一年。 胼胝体:冬天,筛板往往被一些碳水化合物堵塞,形成垫状物,称胼胝体,有的第二年可溶解恢复输导 功能。 伴胞:被子植物筛管分子旁常有 1 个或多个小型薄壁细胞,和筛管相伴存在,称伴胞。其质浓、核大, 和筛管分子由同一母细胞分裂而成,筛管分子死亡时,伴胞也死亡。 4、筛胞:分布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 为单个狭长 cell,直径较小;端壁倾斜,无筛板,侧壁有筛域; 没有伴胞。原生质丝通过的孔,远比筛板上的小,输导功能较弱。 第二节 组织系统与维管束类型 一、组织系统 维管植物组织系统可归并为三个组织系统。 1、皮组织系统(皮系统):包括表皮和周皮。 2、维管组织系统(维管系统):包括输导有机养料的韧皮部和输导水分的木质部。 3、基本组织系统(基本系统):包括各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章节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维管束类型 无限维管束:韧、木之间有形成层,能不断增生长大 有限维管束:蕨类、单子叶维管束中无形成层,不能增生长大 1、有限外韧维管束:韧外、木内、中无形成层。分布于单子叶茎中 2、无限外韧维管束:韧外、木内、中有形成层。分布于裸子植物、双子叶茎中 3、双韧维管束:木质部内外都有韧皮部 4、周韧维管束:木质部居中,韧皮部围绕 5、周木维管束:韧皮部居中,木质部围绕 6、辐射维管束: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成辐射状排成一圈,是单子叶植物根及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 中特点。 第三节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和材料 培养基 2、培养条件 3、培养材料 4、愈伤组织培养和悬浮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在药学中的应用 1、药用植物育种 2、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产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器官:具一定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多种组织构成,执行一定生理机能的植物体组成部分。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根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根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逐渐进化形成的器官,水生藻类不具备根。不分节与节间,一般不生芽、叶和花 有吸收、输导、固着、支持、贮藏、合成、繁殖等作用 根与根系的类型 、主根与侧根 2、定根与不定根 a、定根: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有固定的生长部位(主、侧、纤维根) b、不定根:非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形成,从茎、叶或其它部位长出,产生无一定位置 3、直根系与须根系:一棵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和称根系 a、直根系:主根发达,主根、侧根界限非常明显,如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b、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从茎基节上生出大小、长短相仿的不定根。无主次之分,如单 叶植物和少数双子叶植物
章节 上篇 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二、维管束类型 无限维管束:韧、木之间有形成层,能不断增生长大。 有限维管束:蕨类、单子叶维管束中无形成层,不能增生长大。 1、有限外韧维管束:韧外、木内、中无形成层。分布于单子叶茎中。 2、无限外韧维管束:韧外、木内、中有形成层。分布于裸子植物、双子叶茎中。 3、双韧维管束:木质部内外都有韧皮部。 4、周韧维管束:木质部居中,韧皮部围绕。 5、周木维管束:韧皮部居中,木质部围绕。 6、辐射维管束: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成辐射状排成一圈,是单子叶植物根及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 中特点。 第三节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和材料 1、培养基 2、培养条件 3、培养材料 4、愈伤组织培养和悬浮细胞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药学中的应用 1、药用植物育种 2、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产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器官:具一定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多种组织构成,执行一定生理机能的植物体组成部分。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第一节 根 一、根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根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逐渐进化形成的器官,水生藻类不具备根。不分节与节间,一般不生芽、叶和花。 有吸收、输导、固着、支持、贮藏、合成、繁殖等作用。 二、根与根系的类型 1、主根与侧根 2、定根与不定根 a、定根: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有固定的生长部位(主、侧、纤维根) b、不定根:非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形成,从茎、叶或其它部位长出,产生无一定位置。 3、直根系与须根系:一棵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和称根系。 a、直根系:主根发达,主根、侧根界限非常明显,如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b、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从茎基节上生出大小、长短相仿的不定根。无主次之分,如单 子叶植物和少数双子叶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