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圆明园区湖泊原状底泥的渗透性能较低,渗透系数可达10-6cms。由 于原状底泥层分布状况已无法复原,具体分布情况较难确定。从防渗 膜上覆层的岩性和分布分析,绮春园入水口附近底泥厚度不大,一般 02-04m;绮春园其它湖泊的膜上覆土多为粘性土,含砂较少,说明 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福海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 西北角处未扰动底泥的沉积厚度为03-0.5m。从膜上覆土看,福海 有约1半的区域覆土为粘性土,但掺杂砂砾石;余下部分以砂质土为 主,含有粘土。长春园区湖泊的膜上覆土以砂质土或砂砾石为主,部 分区域为含砂粘性土,分析其原底泥厚度不大 表6-2渗水试验点信息汇总表 分区点位位置 岩性 渗透系数 (cm/s) S2膜下地层 上中砂,下粗砂砾石47103 福海 S3膜下地层 粗砂一砾石 9.7×10-3 S4|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砾石为主 30×10-2 S12膜下地层 中砂层 2.2×10 芦苇北原状底泥 粘土 3.1×1035 芦苇南原状底泥 粘土 2.0×10 长春园 S5膜下地层 砂卵砾石层 1.3×10 S7|膜下地层 中砂层 85×103 S8「膜下地层(深层)粉质粘土 1.1×10-3 S9膜下地层 粘土 19×10-5 绮春园 S10膜下地层 粘土 1.8×10 S11膜下地层 粘土 2.1×10-5 N2原底泥 粘土,有压实 1.7×10-6 N3原底泥(小南园)粘土,含砂 8.9×10 湖 Y1|湖岸土壤 表层土 5.7×103 Y2|湖岸土壤 表层土 2.1×10 62.4地下水补、排特征 1.潜水含水层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6 (2) 圆明园区湖泊原状底泥的渗透性能较低,渗透系数可达 10-6 cm/s。由 于原状底泥层分布状况已无法复原,具体分布情况较难确定。从防渗 膜上覆层的岩性和分布分析,绮春园入水口附近底泥厚度不大,一般 0.2-0.4m;绮春园其它湖泊的膜上覆土多为粘性土,含砂较少,说明 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福海的部分地区也有一定厚度的底泥沉积, 西北角处未扰动底泥的沉积厚度为 0.3-0.5m。从膜上覆土看,福海 有约 1 半的区域覆土为粘性土,但掺杂砂砾石;余下部分以砂质土为 主,含有粘土。长春园区湖泊的膜上覆土以砂质土或砂砾石为主,部 分区域为含砂粘性土,分析其原底泥厚度不大。 表 6-2 渗水试验点信息汇总表 分区 点位 位置 岩性 渗透系数 (cm/s) S2 膜下地层 上中砂,下粗砂砾石 4.7´10-3 S3 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 9.7´10-3 S4 膜下地层 粗砂砾石,砾石为主 3.0´10-2 S12 膜下地层 中砂层 2.2´10-2 芦苇北 原状底泥 粘土 3.1´10-5 福 海 芦苇南 原状底泥 粘土 2.0´10-5 S5 膜下地层 砂卵砾石层 1.3´10 长 -1 春 园 S7 膜下地层 中砂层 8.5´10-3 S8 膜下地层(深层) 粉质粘土 1.1´10-3 S9 膜下地层 粘土 1.9´10-5 S10 膜下地层 粘土 1.8´10-5 S11 膜下地层 粘土 2.1´10-5 N2 原底泥 粘土,有压实 1.7´10-6 绮 春 园 N3 原底泥(小南园) 粘土,含砂 8.9´10-4 Y1 湖岸土壤 表层土 5.7´10 湖 -3 岸 Y2 湖岸土壤 表层土 2.1´10-2 6.2.4 地下水补、排特征 1. 潜水含水层
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潜水含水层沿清河古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地下水由西偏南向东偏北方向流 动。受古河道沉积层下部及两侧粘性土层(下部厚度约0.7~10m,两侧厚度约 1~6m)的约束,该层地下水与古河道两侧及下层地下水的水力交换相对较弱。 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等补给。潜水的天然动态 类型为渗入一迳流型,其水位动态一般为6~9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较 低,与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规律一致,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m~2m。典型潜水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如图6-4所示。 41 38 37 R2R2R2222:22R22 速登登登登§至要言言言言离 观测日期 图6-4潜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由图可见,评价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受降雨控制明显,表现为1999年以来 潜水水位持续下降,降幅达3~4m。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是造成潜水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评价区上游边界由于受地面水体和地层岩性 的影响,接受地面水体的补给 评价区潜水的排泄途径主要包括分散或混合排水、施工排水、蒸发和越流 排泄等。根据评价区地层岩性,潜水和下部承压水之间存在厚度为2~10m,最 大厚度可达14m的稳定的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023~292×10°cm/s,二者之 间通过越流保持水力联系。据2005年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潜水和第一承压含 水层地下水位差一般在5~7m,局部髙达10m,表现出二者之间较弱的越流水 力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评价区内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施工排水对局部地 下水动态和流场分布影响明显。但由于施工排水具有随机性,难以有效监测排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7 潜水含水层沿清河古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地下水由西偏南向东偏北方向流 动。受古河道沉积层下部及两侧粘性土层(下部厚度约 0.7~10m,两侧厚度约 1~6m)的约束,该层地下水与古河道两侧及下层地下水的水力交换相对较弱。 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等补给。潜水的天然动态 类型为渗入-迳流型,其水位动态一般为 6~9 月份水位较高,其它月份水位较 低,与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规律一致,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 1m~2m。典型潜水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如图 6-4 所示。 35 36 37 38 39 40 41 1994-1-3 1994-7-3 1995-1-3 1995-7-3 1996-1-3 1996-7-3 1997-1-3 1997-7-3 1998-1-3 1998-7-3 1999-1-3 1999-7-3 2000-1-3 2000-7-3 2001-1-3 2001-7-3 2002-1-3 2002-7-3 2003-1-3 2003-7-3 2004-1-3 2004-7-3 2005-1-3 观测日期 水位标高(m) 图 6-4 潜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由图可见,评价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受降雨控制明显,表现为 1999 年以来 潜水水位持续下降,降幅达 3~4m。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是造成潜水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评价区上游边界由于受地面水体和地层岩性 的影响,接受地面水体的补给。 评价区潜水的排泄途径主要包括分散或混合排水、施工排水、蒸发和越流 排泄等。根据评价区地层岩性,潜水和下部承压水之间存在厚度为 2~10m,最 大厚度可达 14m 的稳定的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 0.23~2.92×10-6 cm/s,二者之 间通过越流保持水力联系。据 2005 年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潜水和第一承压含 水层地下水位差一般在 5~7m,局部高达 10m,表现出二者之间较弱的越流水 力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评价区内处于基础建设的高峰期,施工排水对局部地 下水动态和流场分布影响明显。但由于施工排水具有随机性,难以有效监测排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量和地下水位动态 2.承压水含水层 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一迳流型。主要补给形式为径流、越流补给 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承压水头11月~来年3月份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 见图6-5。 8642 观测日期 图6-5承压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评价区承压水水位动态受降雨量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表现为1999年以来 随着年降雨量的明显降低和偏枯年份的连续岀现,以及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的 持续增加,造成承压水位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34m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24m, 降幅达10m。 625地下水流场分析 地下水流场分布受古河道地形、地层岩性和边界条件的控制与影响,表现 为地下水流受地形的控制由西向东,水力梯度为1.0‰1.5‰。潜水地下水流场 分布见图6-6所示 古河道受南、北阶地边界控制,地下水流向与古河道空间分布和地形具有 致性,地下水流动方向与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古河道两侧弱 透水层的广泛分布,使古河道地下水动态与区域地下水之间直接水力联系不密 切。古河道潜水地下水位与承压水位差5~7m,表现为越流水力联系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8 水量和地下水位动态。 2. 承压水含水层 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迳流型。主要补给形式为径流、越流补给, 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承压水头 11 月~来年 3 月份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 见图 6-5。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1994-1-3 1994-7-3 1995-1-3 1995-7-3 1996-1-3 1996-7-3 1997-1-3 1997-7-3 1998-1-3 1998-7-3 1999-1-3 1999-7-3 2000-1-3 2000-7-3 2001-1-3 2001-7-3 2002-1-3 2002-7-3 2003-1-3 2003-7-3 2004-1-3 2004-7-3 2005-1-3 观测日期 水位标高(m) 图 6-5 承压水水位年动态曲线 评价区承压水水位动态受降雨量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表现为 1999 年以来, 随着年降雨量的明显降低和偏枯年份的连续出现,以及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的 持续增加,造成承压水位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34m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24m, 降幅达 10m。 6.2.5 地下水流场分析 地下水流场分布受古河道地形、地层岩性和边界条件的控制与影响,表现 为地下水流受地形的控制由西向东,水力梯度为 1.0‰~1.5‰ 。潜水地下水流场 分布见图 6-6 所示。 古河道受南、北阶地边界控制,地下水流向与古河道空间分布和地形具有 一致性,地下水流动方向与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古河道两侧弱 透水层的广泛分布,使古河道地下水动态与区域地下水之间直接水力联系不密 切。古河道潜水地下水位与承压水位差 5~7m,表现为越流水力联系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评价区内地下水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尤其是对于潜水动态。施工排水对 于局部潜水流场的影响明显,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流态,使地下水流场分布复 杂化。施工排水加之圆明园湖泊干涸条件下的潜水流场分布见图6-7。 由于圆明园2005年处于防渗工程施工期,园区地面水体很小,湖水对地下 水的补给微弱。另外由于叠加施工排水影响,评价区地下水位与2003年水位相 比下降明显,园区水位降幅20~2.5m,局部处于疏干状态。在颐和园东部、清 华西北门和大石桥形成规模不等的降落漏斗,明显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动状态, 并在圆明园区内形成明显的地下水分水岭。 由于受到古河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分布的制约,园明园区与区域地下水 之间主要通过弱透水层发生微弱水力联系。基于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范围限定在古河道范围内。 319000 318000 317000 Y12 Y11L 316000 315000 314000 312000 311000 494000495000496000497000498000499000500000 图6-6潜水流场分布(2003年7月)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9 评价区内地下水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尤其是对于潜水动态。施工排水对 于局部潜水流场的影响明显,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流态,使地下水流场分布复 杂化。施工排水加之圆明园湖泊干涸条件下的潜水流场分布见图 6-7。 由于圆明园 2005 年处于防渗工程施工期,园区地面水体很小,湖水对地下 水的补给微弱。另外由于叠加施工排水影响,评价区地下水位与 2003 年水位相 比下降明显,园区水位降幅 2.0~2.5m,局部处于疏干状态。在颐和园东部、清 华西北门和大石桥形成规模不等的降落漏斗,明显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动状态, 并在圆明园区内形成明显的地下水分水岭。 由于受到古河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分布的制约,园明园区与区域地下水 之间主要通过弱透水层发生微弱水力联系。基于此,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范围限定在古河道范围内。 图 6-6 潜水流场分布(2003 年 7 月)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319000 318000 317000 316000 315000 N我N 314000 w2 313000 312000 311000 494000495000496000497000498000499000500000 图6-7潜水流场分布(2005年5月) 63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6.31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与参数评价 1.包气带试验的目的、方法及试验布置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取包气带土层的渗透系数、土壤 含水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参数,为模拟与预测包气带水分运动提供数据。 本次工作对圆明园包气带土层进行的渗透试验、土壤颗分等其它试验较多, 可以据此确定土壤特性。含水率采用时域反射仪(TDR)测量,共测定含水率 垂直剖面19处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80 图 6-7 潜水流场分布(2005 年 5 月) 6.3 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6.3.1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与参数评价 1. 包气带试验的目的、方法及试验布置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取包气带土层的渗透系数、土壤 含水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参数,为模拟与预测包气带水分运动提供数据。 本次工作对圆明园包气带土层进行的渗透试验、土壤颗分等其它试验较多, 可以据此确定土壤特性。含水率采用时域反射仪(TDR)测量,共测定含水率 垂直剖面 19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