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10.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4.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0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 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10.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1.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4. 早在 1999 年,中美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 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6.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命题有: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D.“万物皆化” 17.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凡物莫不有两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礼之用,和为贵 18.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A.朱熹指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B.老子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耦中又自有耦” 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 19.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为下列具体方法: 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 A.尚和去同 B.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质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6. 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命题有: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D.“万物皆化” 17. 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凡物莫不有两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礼之用,和为贵 18. 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A.朱熹指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B.老子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 “耦中又自有耦” 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 19. 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为下列具体方法: 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 A.尚和去同 B. 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21.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质
B.认识事物的量 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认识事物的度 22.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23.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4.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防微杜渐 D.物极必反 25.割裂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会导致: A.灾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 D.直线论 2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或导致危亡。其中包 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27.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B.认识事物的量 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认识事物的度 22.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23.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4.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防微杜渐 D.物极必反 25. 割裂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会导致: A.灾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 D.直线论 26.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或导致危亡。其中包 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27.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