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单项选择题 1.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 有: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第二章(第三节) 单项选择题 1. 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 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 有: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 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 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 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 D.人的实践活动 10.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 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11.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 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 “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9.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 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 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 D.人的实践活动 10. 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 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1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D 6B 7A 8B 9D 10A 11C 多项选择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 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整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蜂房以前,己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D 6B 7A 8B 9D 10A 11C 多项选择题 1.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 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 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5.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6.实事求是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8.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9.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 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 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D 2ABCD 3CD 4CD 5ABC 6ABCD 7ABC 8ABCD 9ABCD 辨析题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6. 实事求是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8.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9.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 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 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D 2ABCD 3CD 4CD 5ABC 6ABCD 7ABC 8ABCD 9ABCD 辨析题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强 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 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 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 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 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 唯心主义。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这一说法不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 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 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强 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 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 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 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 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 唯心主义。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这一说法不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 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 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