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2.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政治权力 B.社会生产力 C.天才的创造力 D.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第三章(第二节) 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2.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政治权力 B.社会生产力 C.天才的创造力 D.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剩余产品的出现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A4D 5D 6D 7C8A 9A 10B 11D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剩余产品的出现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D 6D 7C 8A 9A 10B 11D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4.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 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表明 了: 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D政治文明的进步 5.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6.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 主义的改革是: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4.2003 年 6 月 23 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 8 月 1 日正式实施。1982 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表明 了: 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D.政治文明的进步 5.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6.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 主义的改革是:
A.主动的、自觉的 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8.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9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 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2B.C.D.3A.B.C.4B.C.D.5A.B.D. 6A.B.C.7A.B.D.8B.C.D.9A.B.C 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辨析题参考答案
A.主动的、自觉的 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8.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9.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 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A.B.C. 4B.C.D. 5A.B.D. 6A.B.C. 7 A.B.D. 8B.C.D. 9A.B.C 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辨析题参考答案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 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 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 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 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指出了利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 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 展不充分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 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 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 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 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 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 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 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 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 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 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 展不充分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 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 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 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 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 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