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口径:货币的流通、信用 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 宽口径: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 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包括 国家财政、公司理财、个人收支 窄口径:仅指与资本市场有关 运作机制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重点是介绍利率的决定及利率与收益率的概念和联系,难点是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 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利息最终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用联系,而所 有的信用活动都是以偿还和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因此利息的普遍存在也就成为必然 关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立场、角度和观点 (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 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 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 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借贷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为借贷资本首先以货币 资本形式G转换为商品资本W进而又转换为生产资本P生产过程结束后又转换为增值了的商品资本W 最后再转换为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G’,这一过程可简单表示为G-W…P…W-G’。由此可以看出, 借贷资本的运动只有与现实资本运动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后,才能发生增值。由于货币资本家在将货币资本 贷出期间内,把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运用借入的资本,购 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
26 第四章 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重点是介绍利率的决定及利率与收益率的概念和联系,难点是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 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利息最终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用联系,而所 有的信用活动都是以偿还和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因此,利息的普遍存在也就成为必然。 关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立场、角度和观点。 (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 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 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 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借贷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为:借贷资本首先以货币 资本形式 G 转换为商品资本 W,进而又转换为生产资本 P,生产过程结束后又转换为增值了的商品资本 W’, 最后再转换为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 G’,这一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G—W…P…W’—G’。由此可以看出, 借贷资本的运动只有与现实资本运动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后,才能发生增值。由于货币资本家在将货币资本 贷出期间内,把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运用借入的资本,购 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 宽口径: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 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包括 国家财政、公司理财、个人收支 中等口径:货币的流通、信用 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 服务等 窄口径:仅指与资本市场有关的 运作机制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 价格形成
报酬这便是利息。因此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 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对于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从借贷关系与分配关系出发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配 第、洛克、诺思等人认为利息是与借贷资本相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并且从借贷货币资本的表面运动来分析 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而自马歇尔开始对利息的研究则倾向于对利息来源的分析,认为利息是与分配理论相 联系的一个范畴,利息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者的报酬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不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从资本的范畴、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研 究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提出了众多的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资本生产率说”、“节欲论”“时差利息论 以及“流动性偏好论”等。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并由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 因此利息、工资和地租便是它们各自服务的报酬。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节欲论”,认为资本来自储 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 在消费的一种报酬。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则认为,现在物品要比同类等量的未来物品 具有更大的价值,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时差利息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批 判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性偏好论”,认为利息是一种“纯货币的现象”,是对人们放 弃流动性偏好,即不持有货币进行储蓄的一种报酬。这些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甚至从非经济现象进 行考察,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贷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 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 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 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 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 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额的比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都列入成本,而 利润则只是指扣除利息支出后所余的那份利润。 马克思认为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是因为:首先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 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 而仅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其次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 部分,但利息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息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 会改变这个量。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收入的多少。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 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第三,利息的历史悠久。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通常认为,它可以带来收益 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 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来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称之为“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27 报酬,这便是利息。因此,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 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对于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从借贷关系与分配关系出发,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配 第、洛克、诺思等人认为利息是与借贷资本相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并且从借贷货币资本的表面运动来分析 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而自马歇尔开始,对利息的研究则倾向于对利息来源的分析,认为利息是与分配理论相 联系的一个范畴,利息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者的报酬。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不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从资本的范畴、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研 究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提出了众多的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资本生产率说”、“节欲论”、“时差利息论” 以及“流动性偏好论”等。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并由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 因此,利息、工资和地租便是它们各自服务的报酬。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节欲论”,认为资本来自储 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 在消费的一种报酬。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则认为,现在物品要比同类等量的未来物品 具有更大的价值,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时差,利息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批 判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性偏好论”,认为利息是一种“纯货币的现象”,是对人们放 弃流动性偏好,即不持有货币进行储蓄的一种报酬。这些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甚至从非经济现象进 行考察,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贷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 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 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 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 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 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额的比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都列入成本,而 利润则只是指扣除利息支出后所余的那份利润。 马克思认为,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是因为:首先,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 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 而仅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其次,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 一部分,但利息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息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 会改变这个量。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收入的多少。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 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第三,利息的历史悠久。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通常认为,它可以带来收益。 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 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来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称之为“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R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同样在已知R与r时,可求出P=R/r 例如已知一笔贷款1年的利息收益是50元,而市场年平均利率是5%时,可知本金为50元÷0.05=1000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 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如土地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之可以视为资本,如工资。具体讲,土地 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比如,一块土地每单位面 积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单位面积100元÷0.05=2000元的价格成 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R)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平 均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而按照资本化的思路, 工资是人力资本的报酬,一个人的年工资如为5000元,按年平均利率5%计算这个人的人力资本就是10万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过程中,这一规律日益显示出它的作用。比如土地的买卖和长期租用、相对工资体系的调整,以及有价证券 的买卖活动中其价格的形成都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的作用会 不断扩大与深化 第二节利息的种类 利率及其计算方法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的比率。利息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 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1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用公式 可以表示为 l=P·r·n S=P(1+r·n) 式中表示利息额P表示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例如A银行向甲企业贷放一笔为期5年年利率为10%的100万元贷款,则到期日甲企业应付利息额与 本利和分别为: l=P·r·n =100×10%×5=50万元 S=P(1+r·n)=100×(1+10%×5)=150万元 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额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其计算公式 为 =P[(1+r)-1 S=P(1+r)2 在上例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按复利计算甲企业到期日应付利息额与本利和分别为
28 R=P·r 式中,R 代表收益,P 代表本金,r 代表利息率。同样,在已知 R 与 r 时,可求出 P=R/r: 例如,已知一笔贷款 1 年的利息收益是 50 元,而市场年平均利率是 5%时,可知本金为 50 元÷0.05=1000 元。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 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如土地;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之可以视为资本,如工资。具体讲,土地 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比如,一块土地每单位面 积的年平均收益为 100 元,假定年利率为 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单位面积 100 元÷0.05=2000 元的价格成 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R)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平 均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而按照资本化的思路, 工资是人力资本的报酬,一个人的年工资如为 5000 元,按年平均利率 5%计算,这个人的人力资本就是 10 万 元。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过程中,这一规律日益显示出它的作用。比如土地的买卖和长期租用、相对工资体系的调整,以及有价证券 的买卖活动中其价格的形成都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的作用会 不断扩大与深化。 第二节 利息的种类 一、利率及其计算方法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的比率。利息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 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1.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用公式 可以表示为: l=P·r·n S=P(1+r·n) 式中,l 表示利息额,P 表示本金,r 表示利息率,n 表示借贷期限,S 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例如,A 银行向甲企业贷放一笔为期 5 年,年利率为 10%的 100 万元贷款,则到期日甲企业应付利息额与 本利和分别为: I=P·r·n =100×10%×5=50 万元 S=P(1+r·n)=100×(1+10%×5)=150 万元 2.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额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其计算公式 为: l=P[(1+r)n -1] S=P(1+r)n 在上例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按复利计算甲企业到期日应付利息额与本利和分别为:
=P[(1+r)-1]1=100(1+10%)5-1=61.051(万元) S=1001+10%)=161.051(万元) 以单利计算手续简单,计算方便,借入者的利息负担也比较轻。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是对贷出者(储户)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强化利率杠杆的作用。一般来说,单利计算适 用于短期借贷而长期借贷则多用复利计息 3.现值与终值 复利终值:设投资额为VO,投资有效期为n年,年利率为r则该项投资按复利计算,到第n年的价值 FVn为 (1+r) 现值:把投资资金的未来各期收益换算成现时价值,称为投资的现值,计算公式为: 期末收入的现值=期末收入*贴现因子 贴现因子=1/(1+贴现率) 总收入的现值PV为:P= 其中(1+r)是复利贴现因子 二、利率的种类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一)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根据计算利息的不同期限单位利息率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 月为单位计算利息;日利率,习惯称为“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如对于同样一笔贷款年利率为7.2%,则也可 以用月利率6%或日利率2‰(每月按30日计)表示 (二)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 性组织确定的利率称作公定利率。公定利率通常是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存贷款利率。官 定利率和公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代表着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志 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 定的利率,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利率。它是资金供求状况的标 志,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上升,其变动频繁灵敏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对经济进行间接控制的重要杠杆。为了使利率水平的波动体现政府的政策意 图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市场利率的变化能灵敏反映出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是制定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又会随公定利率、官定利 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制定也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特别是要反映出政策意图,对市 场利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升降直接影响借贷双方对市场上利率变化的预期进而影响信贷供给的松紧程 度,并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但二者在量上和运动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29 l=P[(1+r)n -1] =100[(1+10%)5 -1]=61.051(万元) S=100(1+10%)5=161.051(万元) 以单利计算,手续简单,计算方便,借入者的利息负担也比较轻。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是对贷出者(储户)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强化利率杠杆的作用。一般来说,单利计算适 用于短期借贷,而长期借贷则多采用复利计息。 3.现值与终值 复利终值:设投资额为 V0,投资有效期为 n 年,年利率为 r,则该项投资按复利计算,到第 n 年的价值 FVn 为: ( ) n n FV =V 1+ r 0 现值:把投资资金的未来各期收益换算成现时价值,称为投资的现值,计算公式为: 期末收入的现值=期末收入*贴现因子 贴现因子=1/(1+贴现率) 总收入的现值 PV 为: ( ) = + = n t t t r C PV 1 1 其中 ( ) 1 1 − + r 是复利贴现因子 二、利率的种类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一)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根据计算利息的不同期限单位,利息率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 月为单位计算利息;日利率,习惯称为“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如,对于同样一笔贷款,年利率为 7.2%,则也可 以用月利率 6‰或日利率 2‰o(每月按 30 日计)表示。 (二)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 性组织确定的利率称作公定利率。公定利率通常是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存贷款利率。官 定利率和公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代表着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志。 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 定的利率,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利率。它是资金供求状况的标 志,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上升,其变动频繁灵敏。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对经济进行间接控制的重要杠杆。为了使利率水平的波动体现政府的政策意 图,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市场利率的变化能灵敏反映出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是制定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又会随公定利率、官定利 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制定也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特别是要反映出政策意图,对市 场利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升降直接影响借贷双方对市场上利率变化的预期,进而影响信贷供给的松紧程 度,并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但二者在量上和运动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 况而变化。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它适用于贷期 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但当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时候,则不宜采用固定利率。因 为固定利率只要由双方协定,就不能单方面变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市场上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 变化会使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频繁的时期,借贷双 方往往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 金融市场。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 可以随时予以调整,有利于减少利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 不定,使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且可能加重借款人的负担。 (四)按照利率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的相应变动并且会 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在我国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 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户的 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差别利率对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调节信贷市场供求起着积极作用 (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般来说,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 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中又各有长短不同期限之分。总的来 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但在不同种类的信用行为之间,由于有种种不同的信用条件,对利 率水平的高低则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 (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 膨胀的风险。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 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 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有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 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操作。根据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 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实
30 (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 况而变化。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它适用于贷期 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但当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时候,则不宜采用固定利率。因 为固定利率只要由双方协定,就不能单方面变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市场上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 变化,会使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频繁的时期,借贷双 方往往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 金融市场。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 可以随时予以调整,有利于减少利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 不定,使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且可能加重借款人的负担。 (四)按照利率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的相应变动,并且会 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在我国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 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户的 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差别利率对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调节信贷市场供求起着积极作用。 (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一般来说,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 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中又各有长短不同期限之分。总的来 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但在不同种类的信用行为之间,由于有种种不同的信用条件,对利 率水平的高低则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 (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 膨胀的风险。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 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 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有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 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操作。根据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 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