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2014年语文学科高考练习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也是种话 张系国 ①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 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 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 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并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 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 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 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 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 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 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 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 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希腊神话里的天 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口口能坚持到底。口著名的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 西绪弗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 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 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 与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口口的灵感源泉。 ③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 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 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 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 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口口囗口 的机会。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 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 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 ④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 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 结果。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 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 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 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虹口区 2014 年语文学科高考练习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也是种话 张系国 ①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 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 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 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并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 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 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 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 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 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 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 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 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希腊神话里的天 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能坚持到底。□著名的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 西绪弗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 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 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 与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灵感源泉。 ③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 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 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 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 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 的机会。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 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 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 ④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 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 结果。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 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 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 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⑤“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 马马虎虎”的味 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几千年来,绝 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农民如不懂 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 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秋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 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 “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 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妥协”,单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并使之运行不 息,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互谅。历史上,中国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 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 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 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 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发现”在文中指的是囗口口口囗口囗囗囗口口口口口口。 (15字以内)(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3分)( A.全都最主要B.往往较全部 往往最主要D.全都较 全部 3.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③段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2分) 4.简析第④段的在文中的作用。(2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白娘子追求爱情自由,比公然造反更令统治者不能容忍,所以被法海镇在塔 下B情C者 西绪弗斯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失英雄的豪 孙悟空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吁也向老子低头,因为他们不是宿命论 D.中国的传统观念其来有自,但对中国人在艺术和科学上创造的能力有负面影 6.第⑤段说“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那么,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陈丹青 ①l982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剧谈痛聊。我不 愿独享着这份奇缘,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走去见木心。当然,很快, 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②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 逢年过节,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触力强撑的 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⑤“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马马虎虎”的味 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几千年来,绝 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农民如不懂 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 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秋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 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 “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 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妥协”,单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并使之运行不 息,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互谅。历史上,中国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 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 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 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 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发现”在文中指的是□□□□□□□□□□□□□□□。 (15 字以内)(2 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3 分)( ) A.全都 最 主要 B.往往 较 全部 C.往往 最 主要 D.全都 较 全部 3.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③段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简析第④段的在文中的作用。(2 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白娘子追求爱情自由,比公然造反更令统治者不能容忍,所以被法海镇在塔 下。 B.西绪弗斯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失英雄的豪 情。 C.孙悟空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吁也向老子低头,因为他们不是宿命论 者。 D.中国的传统观念其来有自,但对中国人在艺术和科学上创造的能力有负面影 响。 6.第⑤段说“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那么,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陈丹青 ①1982 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剧谈痛聊。我不 愿独享着这份奇缘,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走去见木心。当然,很快, 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②自 1983 到 1989 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 逢年过节,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触力强撑的。 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③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 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 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 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 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 并认真准备起来。 ④劝请最力而全程操办的热心人,是李全武。他和木心长期协调讲课事项,改期、 复课、每课转往谁家,悉薮由他逐一通知。五年间,我们都称他“校长”。 ⑤l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 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 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青 ⑥开课后,渐渐发现或一专题,一下午都讲不完。单是圣经就花去两个月,上古 中古文学史讲毕,已逾一年。原计划讲到十九世纪收束,应我们叫唤,木心遂添 讲二十世纪流派纷繁的文学,其中,仅存在主义便讲了五课。 ⑦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 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他只顾兴味油然 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 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⑧木心讲课没有腔调,浑如聊天。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 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 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⑨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⑩讲课与聊天究竟不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木心在上海高桥做过几年中学老师 此后数十年再没教过书。起初几堂课,谈希腊罗马、谈诗经,他可能有点生疏了, 时或在读解故事或长句中结巴、绊住,后来他说,头几课讲完,透不过气来。两 三课后,他恢复了平素聊天的闲适而松动,越讲到后来,越是收放自如。 ①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 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繁,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 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②而笔录之际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③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疥、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 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待我 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却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 来一句,又来一句。 ⑩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 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⑩“结业”派对,是“校长”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 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阿城特
③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 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 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 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 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 并认真准备起来。 ④劝请最力而全程操办的热心人,是李全武。他和木心长期协调讲课事项,改期、 复课、每课转往谁家,悉数由他逐一通知。五年间,我们都称他“校长”。 ⑤1989 年元月 15 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 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 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青。 ⑥开课后,渐渐发现或一专题,一下午都讲不完。单是圣经就花去两个月,上古 中古文学史讲毕,已逾一年。原计划讲到十九世纪收束,应我们叫唤,木心遂添 讲二十世纪流派纷繁的文学,其中,仅存在主义便讲了五课。 ⑦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 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他只顾兴味油然 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 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⑧木心讲课没有腔调,浑如聊天。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 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 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⑨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⑩讲课与聊天究竟不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木心在上海高桥做过几年中学老师, 此后数十年再没教过书。起初几堂课,谈希腊罗马、谈诗经,他可能有点生疏了, 时或在读解故事或长句中结巴、绊住,后来他说,头几课讲完,透不过气来。两 三课后,他恢复了平素聊天的闲适而松动,越讲到后来,越是收放自如。 ⑪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 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繁,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 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⑫而笔录之际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⑬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疥、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 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待我 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却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 来一句,又来一句。 ⑭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 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⑮“结业”派对,是“校长”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 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 23 号钢琴协奏曲。阿城特
意从洛衫矶自费赶来,扛了专业的机器,全程录像。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 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⑩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 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 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 而出: ⑩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7.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8.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介绍自己认识的艺术家结识木心,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木心对文学艺术的 独到见解。 B.大家借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使木心约略多点收益,是出于对木心的尊敬, 而非怜悯。 C.木心不问学生学历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上课,是希望将来他们达到与自己相 当的程度。 D.木心最后一课引瓦莱里的诗句,意在告诫学生忠于内心的信念才不会迷失人 生的方向 9.请概括木心讲课的特点。(3分) (2) 0.第⑩段画线句,平淡的语言包含怎样的感情?(3分) 11.请从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⑩段。(3分) 12.请依据本文,写一段文字,将“木心”简要介绍给他人。(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 章) (2)分野中峰变, (王维《终南山》) 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6)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7)靡不有初, 。(《诗经·大雅·荡》) ,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留侯列传》)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別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舂草,更行更远还生
意从洛衫矶自费赶来,扛了专业的机器,全程录像。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 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⑯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 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 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 而出: ⑰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7.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8.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介绍自己认识的艺术家结识木心,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木心对文学艺术的 独到见解。 B.大家借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使木心约略多点收益,是出于对木心的尊敬, 而非怜悯。 C.木心不问学生学历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上课,是希望将来他们达到与自己相 当的程度。 D.木心最后一课引瓦莱里的诗句,意在告诫学生忠于内心的信念才不会迷失人 生的方向。 9.请概括木心讲课的特点。(3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⑭段画线句,平淡的语言包含怎样的感情?(3 分) 11.请从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⑩段。(3 分) 12.请依据本文,写一段文字,将“木心”简要介绍给他人。(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二 章) (2)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4)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6)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7)靡不有初,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大雅·荡》) (8)_________________,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留侯列传》)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B.中调C.长调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 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 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②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 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 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 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 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 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③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 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 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④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⑤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 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 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2)自恒欲就之( (3)老而弥笃 (4)以机动之(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19.第⑤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 相 20.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2分) 21.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3分)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 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 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 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②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 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 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 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 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 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③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 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 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④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⑤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 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 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弥笃( ) (4)以机动之( )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19.第⑤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 分) 国 家 每 有 吉 凶 征 讨 大 事 无 不 前 以 咨 询 时 人 谓 为 山 中 宰 相 20.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2 分) 21.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