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高中 2010—201l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 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骈进(pian)领略(lue)鸣咽(ye)潭柘寺(zhe) B驯鸽(xin) 点缀(zhui) 落蕊(ru)著衣(zhuo) C纶巾(gua 平仄(2e) 椽子(yuan)房檩(lin) D鲈鱼(l) 混沌(hun) 譬如(pi) 祈祷(qi) 2、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C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畅起脸容。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 作用倒是不少。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 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 廊 D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 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人就是这样,得意时心系这国,高自期许,落魄时依香偎玉,长歌当哭。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藉运动员来提高本国在国家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 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株 C得知战友在地震中遇难的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D奥兰多魔术队助理教练帕特里克·尤因至今仍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非功过2009年夏 天,纽约尼克斯队寻找主教练,他却始终没等到面试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广西田阳高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二 12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 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骈.进(pián) 领略.( lüè ) 呜咽.(yē) 潭柘.寺(zhè) B 驯.鸽(xùn) 点缀.(zhuì) 落蕊.(ruǐ) 著.衣(zhuó) C 纶.巾(guān) 平仄.(zè) 椽.子(yuán) 房檩.(lǐn) D 鲈.鱼(lú) 混.沌(hún) 譬.如(pì) 祈.祷(qí) 2、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C 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畅起脸容。 D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 作用倒是不少。 B 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 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 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 廊。 D 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 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人就是这样,得意时心系这国,高自期许,落魄时依香偎玉,长歌当哭 ....。 B 有的国家靠“采购”外藉运动员来提高本国在国家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 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株 ....。 C 得知战友在地震中遇难的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双手不由自主 ....地颤抖起来。 D 奥兰多魔术队助理教练帕特里克·尤因至今仍对一件事耿耿于怀 ....,那就是非功过 2009 年夏 天,纽约尼克斯队寻找主教练,他却始终没等到面试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 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 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 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 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 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 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 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 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 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 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 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 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 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 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 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 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5、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 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 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 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 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 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 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 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 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 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 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 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 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 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 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 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 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 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 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 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 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 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 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 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5、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 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 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 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 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 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 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 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 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 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发于水上,噌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嶂,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鞯之声,与向之噌吃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昡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鞯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 侧:陡峭地 中流 B有大石当中 中流:水流的中心 C噌咴如钟鼓不绝 D徐而察之 察:细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微风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年且九十 D因笑谓迈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 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户了“磔磔ˆ噌昡¨窾坎镗鎝”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 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 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第Ⅱ卷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 写清楚。 2.第Ⅱl卷共2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ll、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 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 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嶂,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石侧.立千尺 侧:陡峭地 B 有大石当中流.. 中流:水流的中心 C 噌吰如钟鼓不绝. 绝:止 D 徐而察.之 察:细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微风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年且.九十 D 因.笑谓迈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 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 文中用户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鎝”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 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 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 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 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第Ⅱ卷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 写清楚。 2.第 II 卷共2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3分)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分) (3)古之人不余欺也!(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①庄生晓梦迷蝴蝶,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 ④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2)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今宵酒醒何处?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⑤谈笑间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22分)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 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 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 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 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 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 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 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 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 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3 分)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 分) (3)古之人不余欺也!(3 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 分) (2)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①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 (2)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 五、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22 分)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 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 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 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 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 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 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 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 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 3300 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 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 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 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 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 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 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 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 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 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 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泂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 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 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 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 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 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 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 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 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200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14.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其表现力。(6分) (1)“水是有生命的!” (2)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16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4分) 17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6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义连贯,句式统一。(6分)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 “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 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 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 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 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 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 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 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 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 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 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 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 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 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 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 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 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 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 2006 年 10 月 10 日《人民日报》) 14.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15.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其表现力。(6 分) (1)“水是有生命的!” (2)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16.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4 分) 17.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6 分) 六、语言运用(15 分) 18、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义连贯,句式统一。(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