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期高一语文月考(9月)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 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 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 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 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 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 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 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 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 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 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 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 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 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 “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 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 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 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 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 以学问菔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2018 年秋季期高一语文月考(9 月)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 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 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 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 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 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 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 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 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 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 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 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 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 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 “治人”,从而由“贱”入 “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 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 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 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 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 以学问菔务于帝王的“家天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 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 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 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大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 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 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 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答案】1.D2.C3.B 【解析】 【1题详解】 (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 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AC答题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 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 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 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 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大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 “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2. 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 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 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 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 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 之是非为是非。 C. 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 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 《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 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 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AC 答题
区域在第三段。) 【2题详解】 (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 而仕导致的。A、B、D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3题详解】 (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D缩小范围,以偏概 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 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泉之灵 林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 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 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 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 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 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 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 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 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 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 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 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 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 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 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
区域在第三段。) 【2 题详解】 (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 而仕导致的。A、B、D 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3 题详解】 (A 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D 缩小范围,以偏概 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 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 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 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 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 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 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 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 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 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 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 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 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 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 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 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 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 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
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 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 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 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 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 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 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 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 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 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 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 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 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 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 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 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 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5.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 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 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 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 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 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 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 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 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 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 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 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 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 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 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 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 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 年 11 月 30 日,略有删改) 4.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 “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B. 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 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 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5.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6. 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案】4.A5.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 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 的过往作铺垫 6.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 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 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 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 ②是全文的文眼。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结合后面内容“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 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 神秘”分析可知,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淸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 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合文本内容“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 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分析,写雨后秋景,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从结构上看,结合文本内容“放下所有的牵绊……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分析可 知,写作者心情,是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答案】4. A 5. 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 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 的过往作铺垫。 6. 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 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 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 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 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 ②是全文的文眼。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结合后面内容“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 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 神秘”分析可知,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故选 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 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合文本内容“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 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分析,写雨后秋景,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从结构上看,结合文本内容“放下所有的牵绊……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分析可 知,写作者心情,是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