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 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 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 南端的圆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 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 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 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 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 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 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 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 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淸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 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 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 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 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 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 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 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 美,耐人深思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 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 1 - 广西百色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 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 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 南端的圆丘高 5.18 米,皇穹宇高 19.2 米,祈年殿上升到 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 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 3 米,成为天帝 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 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 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 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 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 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 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 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 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 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 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 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 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 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 美,耐人深思。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 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B.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 的审美特征、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 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 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4-6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 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 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 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 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 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 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 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 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 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 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一一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 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 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 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 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 2 - B.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 的审美特征、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 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 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4-6 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 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 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 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 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 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 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 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 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 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 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 1 月 9 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 岁的屠呦呦站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 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 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 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 年 12 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 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 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 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 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 “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 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 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 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 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新华网2017年1月9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 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 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 效益 丘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 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 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 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 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 医药科学的坚守。 5.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 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 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 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 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 确性。 6.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 3 -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 的首选方案,过去 20 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 年采购量达 3 亿人 份以上。 《2015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 2000 年到 2015 年,由于采取包括 ACT 在内的有效防 治措施,挽救了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 (新华网 2017 年 1 月 9 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 2000 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 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 500 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 效益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 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 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 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 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 D.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 医药科学的坚守。 5.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 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 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 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 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 确性。 6.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礼物 李广田 夜渐渐静了,昭和小岫都已睡了。在暗淡的油灯光下,我面对着翻开的书本,却又感觉 有点茫然。白天,种种声音在周围喧闹着,有时候自己就迷失在喧闹中;而夜间太寂静了 人又容易迷失在这寂静中。妻和女儿呼吸的声音,很细微,又仿佛很宏大,本来就在我旁边, 却又仿佛很远,像潮水涌过又退去,留给我一片沙滩 忽然想起小时候睡在祖母身边,半夜里醒来听到一种极沉重又敏速的声音,仿佛有极大 的东西在那里旋转,连自己也旋转在里边了 我初入师范学校读书,在距家一百余里的省城。乡下人不喜欢出门,能去一次省城是惊 天动地的事。有人从省城回来了,村子里便有小孩子吹起泥巴小狗或橡皮小鸡的哨子来,把 整个村子都吹得快乐起来。“XX从省里买来的!”小孩子吹着哨子高兴地说着。我在省城读 书的时候,每当要放假,就非常恼火。许多同学都忙着买东西,成包的,成盒的,成罐的 成筒的,来往地提在手上,重叠地堆在屋里……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钱,不能买任何礼 物,甚至连一个小玩具也不能买。弟弟妹妹们是将以极大的欢喜来欢迎我的,然而我呢,两 手空空。 当我整理行囊,向纸篓中丢弃碎纸时,却有了新的发现:是一大堆已经干得像河里石子 般的白馒头。在师范学校读书吃着公费口粮的学生们,为了便于随时在寝室中充饥,或为了 以公费的馒头来配合自备的丰美菜肴,每饭之后,就偷些馒头回来,虽然训导先生一再查禁 也是无用。日子既久,存蓄自多,临走之前,便都一丢了之。我极不喜欢这件事,让这些东 西丢弃也于心不忍,于是拣了较好的带在行囊中。倘若被人看见,一定要笑我的。我却是要 带回家去,给我那从小以大豆高粱充塞饥肠的弟弟妹妹们作为礼物 我带了行囊去搭河上的板船,在河边又有了新的发现:河岸上很多贝壳,大小不等,颜 色各殊,白的最多,也有微带红色或绿色的。我喜欢极了,捡拾了一些,在清流中把贝壳上 的污迹和藻痕都洗刷净尽,晾干之后,放在行囊里。我坐在船舷上,看两岸山色,听水声橹 声,阳光照我,轻风吹我,心里就快活了。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每次都有,有时候空手回家了,我那老祖母会偷偷地对我说,“哪怕 你在村子外面买一个烧饼,就说是省城带来的,孩子们也就不这么失望了!”后来我上了大 学,因为路途太远,回家的机会就更少。这时候我已可以买一点礼物带回来了,但弟弟妹妹 都长大了,父母亲说:“以后回家不要买什么东西。吃的,玩的,能当了什么呢?等你将来 毕业了能赚钱时再说吧!”是的,等将来再说吧,那就是等到了现在 祖母去世,家里不曾告诉我,我也不曾去送她老人家。我的小妹妹出嫁了,但当故乡沦 丧那一年,她也结束了无花无果的一生。我那小弟弟倒极强壮,他跑来跑去仿佛在打游击, 隔几个月来一次信,发信的地点总不一样。最近的信上说:“父亲虽然还健康,但总是老了, 又因为近来家中负担太重,地里的粮食仅可糊口,捐税的款子无所出,就只有卖树,大树卖 完了,再卖小树,……父亲有时心痛得糊糊涂涂的……”父亲从年青时候就喜欢种树,宅边 道旁,田间,冢上,凡有空隙处都种满了树,杨树、柳树、槐树、桃树,可以作木材的,可 以开花结果的,他都种。父亲人老了,树木也大了,有的成了林子。现在敌人侵略我们了 父亲的树怕要保不住了。弟弟怕我担心,又说:“不要紧,我总能使父亲喜欢,我不叫他太 忧愁,因为我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好吧,但愿能够如此。 灯光暗得厉害,我把油捻子提一下,屋子里又亮起来,我的心情也由暗淡变得光明了些。 今天报载某资本家发表宏愿:将来抗战胜利后要捐出多少万元,在全国各县建医院,以增进
- 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小题。 礼物 李广田 夜渐渐静了,昭和小岫都已睡了。在暗淡的油灯光下,我面对着翻开的书本,却又感觉 有点茫然。白天,种种声音在周围喧闹着,有时候自己就迷失在喧闹中;而夜间太寂静了, 人又容易迷失在这寂静中。妻和女儿呼吸的声音,很细微,又仿佛很宏大,本来就在我旁边, 却又仿佛很远,像潮水涌过又退去,留给我一片沙滩。 忽然想起小时候睡在祖母身边,半夜里醒来听到一种极沉重又敏速的声音,仿佛有极大 的东西在那里旋转,连自己也旋转在里边了…… 我初入师范学校读书,在距家一百余里的省城。乡下人不喜欢出门,能去一次省城是惊 天动地的事。有人从省城回来了,村子里便有小孩子吹起泥巴小狗或橡皮小鸡的哨子来,把 整个村子都吹得快乐起来。“XX 从省里买来的!”小孩子吹着哨子高兴地说着。我在省城读 书的时候,每当要放假,就非常恼火。许多同学都忙着买东西,成包的,成盒的,成罐的, 成筒的,来往地提在手上,重叠地堆在屋里……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钱,不能买任何礼 物,甚至连一个小玩具也不能买。弟弟妹妹们是将以极大的欢喜来欢迎我的,然而我呢,两 手空空。 当我整理行囊,向纸篓中丢弃碎纸时,却有了新的发现:是一大堆已经干得像河里石子 般的白馒头。在师范学校读书吃着公费口粮的学生们,为了便于随时在寝室中充饥,或为了 以公费的馒头来配合自备的丰美菜肴,每饭之后,就偷些馒头回来,虽然训导先生一再查禁 也是无用。日子既久,存蓄自多,临走之前,便都一丢了之。我极不喜欢这件事,让这些东 西丢弃也于心不忍,于是拣了较好的带在行囊中。倘若被人看见,一定要笑我的。我却是要 带回家去,给我那从小以大豆高粱充塞饥肠的弟弟妹妹们作为礼物的。 我带了行囊去搭河上的板船,在河边又有了新的发现:河岸上很多贝壳,大小不等,颜 色各殊,白的最多,也有微带红色或绿色的。我喜欢极了,捡拾了一些,在清流中把贝壳上 的污迹和藻痕都洗刷净尽,晾干之后,放在行囊里。我坐在船舷上,看两岸山色,听水声橹 声,阳光照我,轻风吹我,心里就快活了。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每次都有,有时候空手回家了,我那老祖母会偷偷地对我说,“哪怕 你在村子外面买一个烧饼,就说是省城带来的,孩子们也就不这么失望了!”后来我上了大 学,因为路途太远,回家的机会就更少。这时候我已可以买一点礼物带回来了,但弟弟妹妹 都长大了,父母亲说:“以后回家不要买什么东西。吃的,玩的,能当了什么呢?等你将来 毕业了能赚钱时再说吧!”是的,等将来再说吧,那就是等到了现在。 祖母去世,家里不曾告诉我,我也不曾去送她老人家。我的小妹妹出嫁了,但当故乡沦 丧那一年,她也结束了无花无果的一生。我那小弟弟倒极强壮,他跑来跑去仿佛在打游击, 隔几个月来一次信,发信的地点总不一样。最近的信上说:“父亲虽然还健康,但总是老了, 又因为近来家中负担太重,地里的粮食仅可糊口,捐税的款子无所出,就只有卖树,大树卖 完了,再卖小树,……父亲有时心痛得糊糊涂涂的……”父亲从年青时候就喜欢种树,宅边, 道旁,田间,冢上,凡有空隙处都种满了树,杨树、柳树、槐树、桃树,可以作木材的,可 以开花结果的,他都种。父亲人老了,树木也大了,有的成了林子。现在敌人侵略我们了, 父亲的树怕要保不住了。弟弟怕我担心,又说:“不要紧,我总能使父亲喜欢,我不叫他太 忧愁,因为我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好吧,但愿能够如此。 灯光暗得厉害,我把油捻子提一下,屋子里又亮起来,我的心情也由暗淡变得光明了些。 今天报载某资本家发表宏愿:将来抗战胜利后要捐出多少万元,在全国各县建医院,以增进
国民健康,复兴民族生命。抗战当然是要胜利的。抗战胜利之后,我自己应当拿出点什么来 贡献给国家呢?还有我自己的家,假设我有可以贡献的东西,哪怕是至微末的东西,哪怕只 是一个贝壳或一块干粮,我宁愿现在就拿出来 夜很静,使我吃了一惊的是小岫的梦呓:“爸爸,你给我……”我起来去看,她又睡熟 了,脸上似乎带着微笑。她的母亲睡得更沉,她劳苦了一天,睡熟了,脸上也还是很辛苦的 样子。我不知道我的小孩在梦中向我要什么,我想假如你我都在梦中,那就好极了。在梦中 你什么都可以要:在梦中,我什么都可以大量地给。但假如明早醒来你问我:“爸爸,过节 啦,你送给我什么礼物呢?”那我只好说:“好吧,孩子,爸爸领你到绿草地里去摘红花, 到河边上去拾花石子吧。 夜极静。我的心却有点乱起来了,而且渐渐有要烦燥起来的可能,推开要看的书,我也 该睡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虽然贫穷但充满快乐、满足和亲情, 后写当下生活的艰难,采用对比手法,表达对少年时生活的留恋 B.文中多次写到“夜渐渐静了”“夜很静”“夜静极了”,表明作者在静夜里独自沉思 之久,同时渲染了暗沉、凝重的氛围,衬托作者的心情 C.妹妹出嫁后早逝,弟弟四处奔波,父亲苍老,树也难以保住,作者通过写一个家庭的 变故,反映了日军侵华期间百姓生存与生活的艰难。 D.作者在文中写到祖母、父母亲、弟弟妹妹、妻子、女儿,体现了对自己对家庭的爱与 责任,同时也表达了作为普通民众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8.作者独自静夜沉思,心绪起伏,请根据材料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6分)。 9.文章为什么以“礼物”为题,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据,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 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中皇佑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 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 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衰寝, 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 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 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 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 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遺使接视。会秋大稔 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 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 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 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貝人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 则昏苟能以人之心责己恕只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伩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俭可 以助廉,性忽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
- 5 - 国民健康,复兴民族生命。抗战当然是要胜利的。抗战胜利之后,我自己应当拿出点什么来 贡献给国家呢?还有我自己的家,假设我有可以贡献的东西,哪怕是至微末的东西,哪怕只 是一个贝壳或一块干粮,我宁愿现在就拿出来。 夜很静,使我吃了一惊的是小岫的梦呓:“爸爸,你给我……”我起来去看,她又睡熟 了,脸上似乎带着微笑。她的母亲睡得更沉,她劳苦了一天,睡熟了,脸上也还是很辛苦的 样子。我不知道我的小孩在梦中向我要什么,我想假如你我都在梦中,那就好极了。在梦中, 你什么都可以要;在梦中,我什么都可以大量地给。但假如明早醒来你问我:“爸爸,过节 啦,你送给我什么礼物呢?”那我只好说:“好吧,孩子,爸爸领你到绿草地里去摘红花, 到河边上去拾花石子吧。 夜极静。我的心却有点乱起来了,而且渐渐有要烦燥起来的可能,推开要看的书,我也 该睡了。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先写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虽然贫穷但充满快乐、满足和亲情, 后写当下生活的艰难,采用对比手法,表达对少年时生活的留恋。 B. 文中多次写到“夜渐渐静了”“夜很静”“夜静极了”,表明作者在静夜里独自沉思 之久,同时渲染了暗沉、凝重的氛围,衬托作者的心情。 C. 妹妹出嫁后早逝,弟弟四处奔波,父亲苍老,树也难以保住,作者通过写一个家庭的 变故,反映了日军侵华期间百姓生存与生活的艰难。 D. 作者在文中写到祖母、父母亲、弟弟妹妹、妻子、女儿,体现了对自己对家庭的爱与 责任,同时也表达了作为普通民众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8. 作者独自静夜沉思,心绪起伏,请根据材料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6 分)。 9. 文章为什么以“礼物”为题,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据,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 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中皇佑..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 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 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衰寝, 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 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 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 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 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接视。会秋大稔, 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 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 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 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 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俭可 以助廉,性忽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