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柳州市2016届高三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形态学看,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 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 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 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 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 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越地是百越海洋文化的 核心区域,活跃于越地的於越是百越中最为人瞩目、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支系。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2002年杭州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 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到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 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 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 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 陋的原始状态。而在越国文化和越地文化阶段,越地始终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出海 口及造船基地。 目前中国最早、最丰富的史前舟船遗物,即发现于越地。越地的航海传统延 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 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古越人身上所流淌的富于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的血液,某种程度上在越地沉淀下来,并影响到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越 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重商的传统,也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 精神相契合的。 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 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鄧县(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 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县 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 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 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 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 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 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逐步走向衰落。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颁行海禁政 策,撤销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地市舶司。此后,明 朝的海禁政策时松时紧,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 打开,越文化的海洋性被再度激发,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达到高 潮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 2016 届高三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文化形态学看,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 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 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 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 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 今 12 000 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越地是百越海洋文化的 核心区域,活跃于越地的於越是百越中最为人瞩目、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支系。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2002 年杭州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 7000~ 8000 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到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 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 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 现了一件距今 7000 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 陋的原始状态。而在越国文化和越地文化阶段,越地始终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出海 口及造船基地。 目前中国最早、最丰富的史前舟船遗物,即发现于越地。越地的航海传统延 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 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古越人身上所流淌的富于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的血液,某种程度上在越地沉淀下来,并影响到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越 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重商的传统,也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 精神相契合的。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 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鄮县(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 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鄮县 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 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 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 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 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 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逐步走向衰落。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颁行海禁政 策,撤销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地市舶司。此后,明 朝的海禁政策时松时紧,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 打开,越文化的海洋性被再度激发,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达到高 潮
(摘编自《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作者叶岗、陈明镇,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而活跃于越地 的於越则是百越中最为人瞩目、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支系 B.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先民就开始了种植水稻的农事。 C.古越人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他们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 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淅、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 D.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与中国境内的百越原是 个族群,他们投奔他族实际上是在距今12000年左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所见的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于2002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 它为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又增添了一条新证据。 B.越地航海传统孕育了先进航海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 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C.古越人身上蕴含着开拓性、冒险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重商的传统,这 些传统一代代递相传承,形成了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D.越地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把中国文化扩散到日本列 岛、朝鲜半岛以及其他周边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地在汉代以前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时的鄧县,就是因海外贸易而 得名,以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唐“安史之乱”后,西域失控,陆上 丝绸之路逐步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C.明太祖朱元璋颁行海禁政策,撤销了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三 地的市舶司,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D.近代以来,越地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达到高潮,其主要 原因,就是国门被重新打开,越文化的海洋性被再度激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立道,字显卿。年十七,以父任备宿卫。世祖即位,立道从北征,未尝去 左右。至元四年,命立道使西夏,以干敏称。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往镇其地, 诏以立道为王府文学。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专制岁久,有窃据之志,忌忽 哥赤来为王,设宴置毒酒中,且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是夕,王薨。宝合丁遂据 王座。立道潜结义士,约共讨贼,按宝合丁及王府官尝受赂者,皆伏诛。于是赐 立道金五十两,以旌其忠。 十七年,安南国主陈日烜累召不至,拒使者不受命,帝欲发兵,丞相完泽 言:“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张立道尝再使安南有功,今复使往,宜无不奉 命。”帝招至香殿,谕之曰:“小国不恭,今遺汝往谕朕意,宜尽乃心。”立道对 曰:“君父之命,虽蹈水火不敢辞。”遂行。至安南界,谓郊劳者曰:“语尔世子 当出郭迎诏。”立道传上命,数其罪。世子日樽曰:“比三世辱公使,公大国之卿, 小国之师也,何以教我?”立道曰:“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 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日
(摘编自《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作者叶岗、陈明镇,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而活跃于越地 的於越则是百越中最为人瞩目、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支系。 B.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先民就开始了种植水稻的农事。 C.古越人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他们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 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 D.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与中国境内的百越原是 一个族群,他们投奔他族实际上是在距今 12000 年左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所见的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于 2002 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 它为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又增添了一条新证据。 B.越地航海传统孕育了先进航海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 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C.古越人身上蕴含着开拓性、冒险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重商的传统,这 些传统一代代递相传承,形成了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D.越地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把中国文化扩散到日本列 岛、朝鲜半岛以及其他周边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地在汉代以前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时的鄮县,就是因海外贸易而 得名,以鄮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B.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唐“安史之乱”后,西域失控,陆上 丝绸之路逐步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C.明太祖朱元璋颁行海禁政策,撤销了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三 地的市舶司,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D.近代以来,越地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达到高潮,其主要 原因,就是国门被重新打开,越文化的海洋性被再度激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立道,字显卿。年十七,以父任备宿卫。世祖即位,立道从北征,未尝去 左右。至元四年,命立道使西夏,以干敏称。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往镇其地, 诏以立道为王府文学。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专制岁久,有窃据之志,忌忽 哥赤来为王,设宴置毒酒中,且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是夕,王薨。宝合丁遂据 王座。立道潜结义士,约共讨贼,按宝合丁及王府官尝受赂者,皆伏诛。于是赐 立道金五十两,以旌其忠。 二十七年,安南国主陈日烜累召不至,拒使者不受命,帝欲发兵,丞相完泽 言:“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张立道尝再使安南有功,今复使往,宜无不奉 命。”帝招至香殿,谕之曰:“小国不恭,今遣汝往谕朕意,宜尽乃心。”立道对 曰:“君父之命,虽蹈水火不敢辞。”遂行。至安南界,谓郊劳者曰:“语尔世子, 当出郭迎诏。”立道传上命,数其罪。世子日燇曰:“比三世辱公使,公大国之卿, 小国之师也,何以教我?”立道曰:“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 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日燇
拜,且泣涕而言曰:“公之言良是也,国中为我计者,皆不知出此。天子使公来 必能活我。_”北面再拜,誓死不敢忘天子之德。遂迎立道入,出奇宝为贿,立道 无所受,但要日煿入朝。日煿曰:“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 臣将何辞。”乃先遣其臣随立道上表谢罪,修岁贡之礼如初 大德二年,廷议求旧臣可为梁王辅行者,立道遂拜云南行省参政。视事期月 卒于官。立道凡三使安南,官云南最久,颇得土人之心,为之立祠于鄯善城西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 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B.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C.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D.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是古代人在上学之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用以日常 称呼。 B.“薨”指王侯之死;“卒”本指大夫之死,后来一般官员和平民去世统称 为“ C.“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中国以外称为四夷。这里指蒙元 王朝。 D.“北面”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故称 “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立道干练敏捷,忠心可嘉。他从驾北征,不离左右。云南王被害,他暗 中联络义士,查办宝合丁及王府曾受贿的官吏,一律处死 B.张立道勇于任事,义不容辞。丞相完泽建议派张立道出使安南,于是世祖 让他去宣谕旨意,他尽心尽力,表示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C.张立道出使安南,不辱使命。他对安南王宣示大国之威,历数其罪,晓以 利害,终于说服他奉表入朝谢罪,还像当初一样每年纳贡。 D.张立道为官清廉,深得人心。他出使安南,安南王子以奇珍异宝相赠,他 概不要;他在云南为官最久,当地人为他立祠于鄯善城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中为我计者,皆不知出此。天子使公来,必能活我。(5分) (2)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臣将何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11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 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拜,且泣涕而言曰:“公之言良是也,国中为我计者,皆不知出此。天子使公来, 必能活我。”北面再拜,誓死不敢忘天子之德。遂迎立道入,出奇宝为贿,立道 一无所受,但要日燇入朝。日燇曰:“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 臣将何辞。”乃先遣其臣随立道上表谢罪,修岁贡之礼如初。 大德二年,廷议求旧臣可为梁王辅行者,立道遂拜云南行省参政。视事期月, 卒于官。立道凡三使安南,官云南最久,颇得土人之心,为之立祠于鄯善城西。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 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B.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C.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D.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 /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是古代人在上学之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用以日常 称呼。 B.“薨”指王侯之死;“卒”本指大夫之死,后来一般官员和平民去世统称 为“卒”。 C.“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中国以外称为四夷。这里指蒙元 王朝。 D.“北面”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故称 “北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张立道干练敏捷,忠心可嘉。他从驾北征,不离左右。云南王被害,他暗 中联络义士,查办宝合丁及王府曾受贿的官吏,一律处死。 B.张立道勇于任事,义不容辞。丞相完泽建议派张立道出使安南,于是世祖 让他去宣谕旨意,他尽心尽力,表示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C.张立道出使安南,不辱使命。他对安南王宣示大国之威,历数其罪,晓以 利害,终于说服他奉表入朝谢罪,还像当初一样每年纳贡。 D.张立道为官清廉,深得人心。他出使安南,安南王子以奇珍异宝相赠,他 一概不要;他在云南为官最久,当地人为他立祠于鄯善城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国中为我计者,皆不知出此。天子使公来,必能活我。(5 分) (2)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臣将何辞。(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11 分) 越调·小桃红 杨 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①。一曲琵琶②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 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注】①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②琵琶:这里指 白居易的《琵琶行》。 8.“晚凉多少”句中的“凉”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曲词表达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 ”两句概括了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风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尽头的两句是 (3)杜甫在《登高》中用“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 怅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 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爷擂棋 秦之欣 襄阳王围棋打遍裹阳无敌手,王府里的人每逢提起王爷超群绝伦的棋艺,无 不引以为自豪。王爷则不然,整天闭在府衙中喝闷酒,发脾气。人问其故,王爷 说:“无敌手有什么了不起,整天与不如自己的人对弈,还有长进吗?” 有一天,王爷命手下人贴出告示:本王爷在内室常设围棋擂台,诚邀天下高 手前来一比高下,一局赌注白银三百两。 山东有个棋迷,名叫于秀才,整天以围棋为业,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三十 多了,尚未娶妻。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天下王爷,都是 皇上所封,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夜郎自大,不肯用功,襄阳王在襄阳堪称棋老 大,是仰仗他的地位,不一定真有高招在手。我去杀他一局,把三百两银子拿到 手,一夜暴富,媳妇、地位、尊严不都有了吗?于是,立即借上赌资,整备行装 千里迢迢赶到了襄阳 于秀才揭了告示,揣在怀中,进了王府,报了姓名。差吏将他引到后堂。见 到王爷,于秀才拱手施礼:“王爷在上,受晚生于某一拜。”襄阳王见来者是个青 年,心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敢来与本王爷对弈者,绝非等闲之辈,于是急命好 茶伺候。 于秀才见王爷平易近人,心头的压抑感自然释放三分,再向王爷拱手道:“王 爷在上,晚生有一事讨教。”王爷道:“请当面讲。” 于秀才问:“王爷此次设擂,是以王爷身份登擂,还是以棋手身份登擂?” 王爷见话中有话,反问道:“此话怎讲?” 于秀才道:“王爷若以棋手身份登擂,平等对弈,晚生愿与王爷一比高下;若 以王爷身份登擂,晚生这就告辞 王爷仰天哈哈一笑:“先生多虑了,我这王爷虽是天子所封,实则徒有虚名。 此次设擂正是以棋手身份登擂,绝无恃爵凌弱之意,空口无凭。”于是命书童端 来笔墨,焚香立字,对天盟誓
【注】①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②琵琶:这里指 白居易的《琵琶行》。 8.“晚凉多少”句中的“凉”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曲词表达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概括了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风 光。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尽头的两句是 “ , ”。 (3)杜甫在《登高》中用“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 怅之情。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 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王爷擂棋 秦之欣 襄阳王围棋打遍裹阳无敌手,王府里的人每逢提起王爷超群绝伦的棋艺,无 不引以为自豪。王爷则不然,整天闭在府衙中喝闷酒,发脾气。人问其故,王爷 说:“无敌手有什么了不起,整天与不如自己的人对弈,还有长进吗?” 有一天,王爷命手下人贴出告示:本王爷在内室常设围棋擂台,诚邀天下高 手前来一比高下,一局赌注白银三百两。 山东有个棋迷,名叫于秀才,整天以围棋为业,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三十 多了,尚未娶妻。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天下王爷,都是 皇上所封,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夜郎自大,不肯用功,襄阳王在襄阳堪称棋老 大,是仰仗他的地位,不一定真有高招在手。我去杀他一局,把三百两银子拿到 手,一夜暴富,媳妇、地位、尊严不都有了吗?于是,立即借上赌资,整备行装, 千里迢迢赶到了襄阳。 于秀才揭了告示,揣在怀中,进了王府,报了姓名。差吏将他引到后堂。见 到王爷,于秀才拱手施礼:“王爷在上,受晚生于某一拜。”襄阳王见来者是个青 年,心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敢来与本王爷对弈者,绝非等闲之辈,于是急命好 茶伺候。 于秀才见王爷平易近人,心头的压抑感自然释放三分,再向王爷拱手道:“王 爷在上,晚生有一事讨教。”王爷道:“请当面讲。” 于秀才问:“王爷此次设擂,是以王爷身份登擂,还是以棋手身份登擂?” 王爷见话中有话,反问道:“此话怎讲?” 于秀才道:“王爷若以棋手身份登擂,平等对弈,晚生愿与王爷一比高下;若 以王爷身份登擂,晚生这就告辞。” 王爷仰天哈哈一笑:“先生多虑了,我这王爷虽是天子所封,实则徒有虚名。 此次设擂正是以棋手身份登擂,绝无恃爵凌弱之意,空口无凭。”于是命书童端 来笔墨,焚香立字,对天盟誓
于秀才见王爷如此虔诚,心中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对弈开始,风平浪静。几着过后,王爷大兵压境,于秀才使出浑身解数,只 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一局下完,以输了半子告终。 半子之差,败在了王爷手中,于秀才心中实在不服,心想,若不是这半子, 王爷的三百两银子不就成了我的吗?这倒好,眼看蒸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幸运的是于秀才在襄阳一带有几个亲朋好友,于是设法又借了三百两银子 再次来到王府,请求再下一局。王爷自然应允,迎进府内,好茶伺候,布枰再战 可惜,一局下完,于秀才又因一子之差输给了王爷。 于秀才满腹懊恨,返回山东,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变卖房屋田产,又凑了三 百两赌金,再一次风尘仆仆赶到襄阳府。 对弈开始,你投一子,我接一招,引来观者阵阵喝彩,不知不觉,下了二百 余手。于秀才心中默默合计:大事不妙,照这样一路杀下去,弄不好,我还会输 掉半子,怎么办?这次可是真的输不起了。他捏着一粒棋子,反复思考,手心捏 出汗来,可是任凭他怎样绞尽脑汁,也还是找不到一条转败为胜的路径,从午后 直沉吟到黄昏,掌心里的那颗棋子仍然落不下去。襄阳王见他这副窘态,微笑 着说:“先生,老夫今天身体不爽,暂且封盘,明天再战如何?”于秀才如得赦令 唯唯允诺,施礼回到租住的寓所。 当天晚上,于秀才哪里能够入睡?只见他点燃蜡烛,摆开棋局,苦思冥想 一根蜡烛燃尽,再换一支,仍无解困局之策,万念俱焚,不觉伏案而睡。冥冥之 中,梦见一片桑林,一白衣秀士手拿丝绦,从天而降,进入桑林,选中一棵桑树, 搭绦引颈,正要自缢,忽又解下丝绦,另寻他树。绕林数匝,又回到最早选中的 那棵桑树上,自缢而亡 于秀才见状,急呼救人,从噩梦中惊醒,心想,这位白衣秀士莫非是我不成? 我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肯另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第二天一早,于秀才又来到王府,与王爷续战残局。他避开王爷的包围圈, 另寻一处按下一子,王爷一惊,这是何种阵法,急忙调转矛头,对秀才进行围追 堵截。于秀才很快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以一子之差战胜王爷 王爷大喜,急命好茶伺候,并取九百两银子送给于秀才。秀才只收了三百两, 那六百两坚决不收。王爷哪里肯允,变着脸说:“本府缺的不是银子,而是人才, 如若不收,休想离开半步!” 自此之后,于秀才衣冠楚楚,成了襄阳王府经常出入的贵客。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府里的人每逢提起王爷超群绝伦的棋艺,无不引以为自豪 这句话与王爷的棋艺观形成对比,意在表现王府里的人没有进取心。 B.“襄阳王在襄阳堪称棋老大,是仰仗他的地位,不一定真有高招在 手”,这句话表现了于秀才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蔑视权贵的精神 C.这篇小说描写于秀才三进王爷府,王爷三次“好茶伺候”。这三次“好 茶”,都是为了表现王爷对于晩辈以礼相待、始终如一的风范, D.于秀才的梦境扑朔迷离,充满了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然而正是这 梦境,使于秀才茅塞顿开,打破了下棋“在一棵上吊死”的思维定势 E.小说以王爷设擂为开端,以于秀才应擂为发展,以于秀才深陷困窘为 高潮,以于秀才走出困境、成了襄阳王府经常出入的贵客为结局
于秀才见王爷如此虔诚,心中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对弈开始,风平浪静。几着过后,王爷大兵压境,于秀才使出浑身解数,只 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一局下完,以输了半子告终。 半子之差,败在了王爷手中,于秀才心中实在不服,心想,若不是这半子, 王爷的三百两银子不就成了我的吗?这倒好,眼看蒸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幸运的是于秀才在襄阳一带有几个亲朋好友,于是设法又借了三百两银子, 再次来到王府,请求再下一局。王爷自然应允,迎进府内,好茶伺候,布枰再战。 可惜,一局下完,于秀才又因一子之差输给了王爷。 于秀才满腹懊恨,返回山东,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变卖房屋田产,又凑了三 百两赌金,再一次风尘仆仆赶到襄阳府。 对弈开始,你投一子,我接一招,引来观者阵阵喝彩,不知不觉,下了二百 余手。于秀才心中默默合计:大事不妙,照这样一路杀下去,弄不好,我还会输 掉半子,怎么办?这次可是真的输不起了。他捏着一粒棋子,反复思考,手心捏 出汗来,可是任凭他怎样绞尽脑汁,也还是找不到一条转败为胜的路径,从午后 一直沉吟到黄昏,掌心里的那颗棋子仍然落不下去。襄阳王见他这副窘态,微笑 着说:“先生,老夫今天身体不爽,暂且封盘,明天再战如何?”于秀才如得赦令, 唯唯允诺,施礼回到租住的寓所。 当天晚上,于秀才哪里能够入睡?只见他点燃蜡烛,摆开棋局,苦思冥想。 一根蜡烛燃尽,再换一支,仍无解困局之策,万念俱焚,不觉伏案而睡。冥冥之 中,梦见一片桑林,一白衣秀士手拿丝绦,从天而降,进入桑林,选中一棵桑树, 搭绦引颈,正要自缢,忽又解下丝绦,另寻他树。绕林数匝,又回到最早选中的 那棵桑树上,自缢而亡。 于秀才见状,急呼救人,从噩梦中惊醒,心想,这位白衣秀士莫非是我不成? 我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肯另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第二天一早,于秀才又来到王府,与王爷续战残局。他避开王爷的包围圈, 另寻一处按下一子,王爷一惊,这是何种阵法,急忙调转矛头,对秀才进行围追 堵截。于秀才很快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以一子之差战胜王爷。 王爷大喜,急命好茶伺候,并取九百两银子送给于秀才。秀才只收了三百两, 那六百两坚决不收。王爷哪里肯允,变着脸说:“本府缺的不是银子,而是人才, 如若不收,休想离开半步!” 自此之后,于秀才衣冠楚楚,成了襄阳王府经常出入的贵客。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王府里的人每逢提起王爷超群绝伦的棋艺,无不引以为自豪”, 这句话与王爷的棋艺观形成对比,意在表现王府里的人没有进取心。 B.“襄阳王在襄阳堪称棋老大,是仰仗他的地位,不一定真有高招在 手”,这句话表现了于秀才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蔑视权贵的精神。 C.这篇小说描写于秀才三进王爷府,王爷三次“好茶伺候”。这三次“好 茶”,都是为了表现王爷对于晚辈以礼相待、始终如一的风范。 D.于秀才的梦境扑朔迷离,充满了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然而正是这一 梦境,使于秀才茅塞顿开,打破了下棋“在一棵上吊死”的思维定势。 E.小说以王爷设擂为开端,以于秀才应擂为发展,以于秀才深陷困窘为 高潮,以于秀才走出困境、成了襄阳王府经常出入的贵客为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