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实验研究 1.实验方法的概念 实验的本质:控制事件过程的 和或影响 ,观察 或观 察 是否会出现,或获得所关心 ,通过 对 的分析,得出 的规律。 2)社会科学实验的目的 社会科学实验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证实: 2)事前没有 假想,仅仅想观察: 3)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 最后目的还是为了得到: 3)社会科学实验的几个基本概念 A.实验的外部因素 对实验结果 而又 的因素(条件),称为实验的外部因素。 B.实验的内部因素 对实验结果 同时又是 的因素,称为实验的内部因素。 C.前测值与后测值 所谓前测值,是指 时,所要观测的 取值。 所谓后测值。是指 时 的取值。 D.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就是 的组。 对照组就是不让 的组。 4)社会科学实验的常规类型 前面已经有了 5)排除外部因素影响的方法 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5种方法 排除法 排除法 BCD 排除法 排除法 E 排除法
第七章 实验研究 1.实验方法的概念 实验的本质:控制事件过程的 和/或影响 ,观察 ,或观 察 是否会出现,或获得所关心 ,通过 对 的分析,得出 的规律。 2)社会科学实验的目的 社会科学实验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证实: 2)事前没有 假想,仅仅想观察: 3)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 ,最后目的还是为了得到: 3)社会科学实验的几个基本概念 A. 实验的外部因素 对实验结果 而又 的因素(条件),称为实验的外部因素。 B. 实验的内部因素 对实验结果 、同时又是 的因素,称为实验的内部因素。 C. 前测值与后测值 所谓前测值,是指 时,所要观测的 取值。 所谓后测值。是指 时, 的取值。 D. 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就是 的组。 对照组就是不让 的组。 4)社会科学实验的常规类型 前面已经有了。 5)排除外部因素影响的方法 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 5 种方法: A. 排除法 B. 排除法 C. 排除法 D. 排除法 E. 排除法 1
6)实验设计的概念 实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其实就是实验前为 制定的具体计划 所谓实验设计,是指为了某个研究 对实验 实验(排除外 部因素控制内部因素)、实验、实验 方法、结果等问题的设定 并通过这些设定,使研究目的能够客观、有效地在实验中反映出来,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结果。 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实验目的 核心是弄清变量之间的 关系 B实验对象 恰当地设定参与者 ,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之 C.实验条件 也就是恰当限定产生条件 D.实验分组 依否要对实验对象分组,以及如何分组? E.测量与测量方法 测量的 仪表、仪器测量法。 实验者 被实验者 F.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的设定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的设定,各阶段上 实验者和被实验者是否需要的设定 G结果处理 7)实验设计的类型 A.单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A)外部因素排除干净时,单自变量两水平的实验设计 单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取 实验组:y→xy2 此时,x对因变量Y的作用大小是:E= 此设计的应用条件是: b.双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状态) 当“前测”对实验对象的“后测”有影响时,需要采用 模式 实验組:y1→x→y2
6)实验设计的概念 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其实就是实验前为 制定的具体计划。 所谓实验设计,是指为了某个研究 ,对实验 、实验 (排除外 部因素控制内部因素)、实验 、实验 、 方法、结果 等问题的设定, 并通过这些设定,使研究目的能够客观、有效地在实验中反映出来,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结果。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A. 实验目的 核心是弄清变量之间的 关系。 B .实验对象 恰当地设定参与者 ,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C. 实验条件 也就是恰当限定 产生条件。 D. 实验分组 依否要对实验对象分组,以及如何分组? E. 测量与测量方法 测量的 点。 仪表、仪器测量法。 实验者 。 被实验者 。 F.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的设定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的设定,各阶段上 的设定,及 实验者和被实验者是否需要 的设定 G. 结果处理 7)实验设计的类型 A. 单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A)外部因素排除干净时,单自变量两水平的实验设计 a. 单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取 ) 实验组:y1→x→y2 此时,x 对因变量 Y 的作用大小是:E= 。 此设计的应用条件是: b. 双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 状态) 当“前测”对实验对象的“后测”有影响时,需要采用 模式: 实验组:y1→x→y2 2
对照组:y3→0→y4 上图示中的0表示因素不出现。 E+P y4-y3=P 所以,E= 运用此法的前提是“前测”的影响P与自变量X出现后的刺激,没有 双组无前测模式 实验组:x 对照组:0→y4 所以,x的作用大小是:E=y2-y4 以上两种模式(b、c),称为实验者间设计。 水平1 水平2 被试者1 被试者2 运用双组无前测模式的前提是: B)外部因素排除干净时,单自变量两水平的实验设计 d.单组前后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Z时,单组前后测实验的模式为: y→x(+z)→y2 y2-y1 式中,I=lp+lBu+lpu+lpu 双组前后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Z时,双组前后测实验: 实验组 (+z)→y2 对照组 (+z)→y4 f.双组无前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Z时,双组无前测实验
对照组:y3→0→y4 上图示中的 0 表示 因素不出现。 y2-y1= E+P y4-y3= P 所以,E= 。 运用此法的前提是“前测”的影响 P 与自变量 X 出现后的刺激,没有 。 c. 双组无前测模式 实验组:x→y2 对照组:0→y4 所以,x的作用大小是:E=y2-y4。 以上两种模式(b、c),称为实验者间设计。 水平 1 被试者 1 水平 2 被试者 2 运用双组无前测模式的前提是: B)外部因素排除干净时,单自变量两水平的实验设计 d. 单组前后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 Z 时,单组前后测实验的模式为: y1→x(+z)→y2 y2-y1= , 式中,I=IEP+IEU+IPU+IEPU。 e. 双组前后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 Z 时,双组前后测实验: 实验组:y1→x(+z)→y2 对照组:y3→0(+z)→y4 (y2+y4)-(y1+y3)= 。 f. 双组无前测模式 当实验中存在未被排除的外部因素 Z 时,双组无前测实验: 3
实验组:x(+z)→y2 对照组:0(+ y2-y4 C)单组多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水平) 单组多测模式(单自变量3个水平) 实验組:y1→x1→y2→x2→y3 在 条件下,x1的作用是:E1= x2相对于原状态x的作用E2= 应用此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D)单组反转实验条件的模式(单自变量两个非0水平) 单组反转实验条件模式 实验组:x1→y1→x2→y2→x2→y3→x1→y4 只要比较y+y4与y2+y3,就可以知道两种操作方法的优劣了。(《实验心理学》)。 条件是 以上三中方法,统称为被实验者内设计。因为,这类方法把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施加到 同样的被实验者身上了。 E)多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非0水平) i.多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状态) 当1)自变量有 的非0状态, 2)实验的“前测”对实验对象的作用 时,需用多实验组前后测模式 例如,研究来访者的来访频次对退休老人健康的影响 实验组1:y1→x1(经常)→y2 实验组2:y3→x2(较多)→y4 实验组3:ys→x3(很少)→y6 实验组4:y7→x4(没有)→y 健康状况的变化,就是后测值一前测值 B.单自变量问题中,被实验者的分组问题 被试者间设计,把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分配到了不同的实验者(组)身上,为了比较自变 量不同水平的作用大小,就必须要求被实验者具有
实验组:x(+z)→y2 对照组:0(+z)→y4 y2-y4 = 。 C)单组多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水平) g. 单组多测模式(单自变量 3 个水平) 实验组:y1→x1→y2→x2→y3 在 条件下,x1的作用是:E1= 。 x2相对于原状态x0的作用E2= 。 应用此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D)单组反转实验条件的模式(单自变量两个非 0 水平) h. 单组反转实验条件模式 实验组:x1→y1→x2→y2→x2→y3→x1→y4 只要比较y1+y4与y2+y3,就可以知道两种操作方法的优劣了。(《实验心理学》)。 条件是: 以上三中方法,统称为被实验者内设计。因为,这类方法把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施加到 同样的被实验者身上了。 E)多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非 0 水平) i. 多组前后测模式(单自变量多个状态) 当 1)自变量有 的非 0 状态, 2)实验的“前测”对实验对象的 作用 时,需用多实验组前后测模式。 例如,研究来访者的来访频次对退休老人健康的影响。 实验组 1:y1→x1(经常)→y2 实验组 2:y3→x2(较多)→y4 实验组 3:y5→x3(很少)→y6 实验组 4:y7→x4(没有)→y8 健康状况的变化,就是后测值-前测值 B. 单自变量问题中,被实验者的分组问题 被试者间设计,把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分配到了不同的实验者(组)身上,为了比较自变 量不同水平的作用大小,就必须要求被实验者具有 。 4
怎样实现被实验者具有同质性? 设计 此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分配法和分配法。 同时分配法通常有三种技术 (a)抽签法 (b)笔划法: (c)报数法: 次第分配法是在被实验者是 的情况下使用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a)顺序法: (b)区内随机法: 设计 此法是 地依据被实验者的特性,进行分组。目的是使各组的更加相同。 配对分组设计可以控制 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异。 被实验者的对实验结果 的属性(变量),称为共变量 配对分组设计就是要把共变量的取值分成几个等级,然后把具有 特征的被 试者分配到不同的组 下表是个最理想的分组结果 表配对组设计的基本模式 共变量等级1共变量等级2… 共变量等级s|实验数据平 均值 组1 组2 组k X2 个体共变量 等级平均值 上表中的数据x是实验结果(因变量的值)。 第一步:共同作业 共同作业:找出 ,测出被实验者的 的值。 第二步:配对分组 配对分组( matched groups)是按照事先检验的共变量的分数,把被实验者分配在不同 的组。 方法一:将被试者按先检验共变量的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按照S形的方式分组。 方法二:先限定将分配在A、B、C三个组中的三个被试者分数的最大差值为某个数r 然后,在分配中,把组内差值大于r的得分删除,再在A、B、C组分配
怎样实现被实验者具有同质性? a. 设计 此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分配法和 分配法。 同时分配法通常有三种技术 (a)抽签法: (b)笔划法:。 (c)报数法: 次第分配法是在被实验者是 的情况下使用。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a)顺序法: (b)区内随机法: b. 设计 此法是 地依据被实验者的特性,进行分组。目的是使各组的 更加相同。 配对分组设计可以控制 个体的差异和 个体的差异。 被实验者的对实验结果 的属性(变量),称为共变量。 配对分组设计就是要把共变量的取值分成几个等级,然后把具有 特征的被 试者分配到不同的组。 下表是个最理想的分组结果: 表 配对组设计的基本模式 共变量等级 1 共变量等级 2 …… 共变量等级 s 实验数据平 均值 组 1 x11 x12 …… x1s 1• x 组 2 x21 x22 …… x2s 2• x …… 组 k xk1 xk2 …… xks k • x 个体共变量 等级平均值 •1 x •2 x …… s x• •• x 上表中的数据xij是实验结果(因变量的值)。 第一步:共同作业 共同作业:找出 ,测出被实验者的 的值。 第二步:配对分组 配对分组(matched groups)是按照事先检验的共变量的分数,把被实验者分配在不同 的组。 方法一:将被试者按先检验共变量的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按照 S 形的方式分组。 方法二:先限定将分配在 A、B、C 三个组中的三个被试者分数的最大差值为某个数 r, 然后,在分配中,把组内差值大于 r 的得分删除,再在 A、B、C 组分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