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往来账户 欠银行的借款 从这些表格中可以看出,林祥一年来的财富有所增加,可是,财富是如何增加的呢? 案例要求: 假如你被林祥点中,要你为他分析,他的财富是否增加?若增加,是如何增加的呢?他希望你给他编 制一张表来显示他一年来财富增加的情况。 案例提示: 1.林祥教授的财富是增加的 2.增加或减少的内容及金额 房屋增值:92000-8000=12000(元) 家具、家庭用品:7200-8000=-800(元) 小汽车:18000-24000=-6000(元) 银行往来账户:1700-500=1200(元) 欠银行的借款:27000-30000=-3000(元) 合计:12000+(-800)+(-6000)+1200—(-3000)=9400(元 六、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A4.B5.A6.D7.C8.B9.C10.C11.C12.A13.A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2.bcd 3 bc 4. cdbea 5 AbCde 6. abce 7 abcd 8Bc 9. ABE (三)判断题 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5.正确6.错误7.错误8.错误9.错误10.错误11.错误12 (四)计算题 1.资产总计15645000元、负债总计1045000元、所有者权益总计14600000元 公司总收入总资产总费用总负债净收益 期初业主权益 9000 3070000 甲乙丙丁戊 970005000051000 218100 l1700 3.该律师事务所2002年服务收入应为6064000元 4.7月份的收入额是80000元 5.(1)本年度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一期初所有者权益一新增净投资 (800000-100000)-(700000200000-0=200000(元) 营业收入=(本年利润+营业费用)=200000+140000=340000(元) (2)本年度利润=(80000100000-(70000-200000)-70000=130000(元) (3)本年度利润=(80000100000)-(700000200000-(3000020000 190000(元) 6.举例说明下列各类经济业务: (1)资产增加,负债增加:购入材料5000元,货款暂未支付 (2)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接受投资者投入资金200万元 (3)资产类项目此增彼减:向银行取现金3000元 (4)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投资者撤回投资额30万元 (5)资产减少,负债减少: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4000元 (6)费用增加,负债增加:发生广告费2000元,款项暂未支付 (7)费用增加,资产减少: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保险费1200元; (8)收益增加,资产增加:收到被投资企业分来利润23000元: (9)收益增加,负债减少:销售已预收货款的产品,价值6000元
16 银行往来账户 1 700 欠银行的借款 27 000 从这些表格中可以看出,林祥一年来的财富有所增加,可是,财富是如何增加的呢? 案例要求: 假如你被林祥点中,要你为他分析,他的财富是否增加?若增加,是如何增加的呢?他希望你给他编 制一张表来显示他一年来财富增加的情况。 案例提示: 1. 林祥教授的财富是增加的。 2. 增加或减少的内容及金额: 房屋增值:92 000-8 000=12 000(元) 家具、家庭用品:7 200-8 000=-800(元) 小汽车:18 000-24 000=-6 000(元) 银行往来账户:1 700-500=1 200(元) 欠银行的借款:27 000-30 000=-3 000(元) 合计:12 000+(-800)+(-6 000)+1 200-(-3 000)=9 400(元) 六、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A 6.D 7.C 8.B 9.C 10.C 11.C 12.A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BC 4.CDBEA 5.ABCDE 6.ABCE 7.ABCD 8.BC 9.ABE (三)判断题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错误 9.错误 10.错误 11.错误 12. 正确 (四)计算题 1.资产总计 15645000 元、负债总计 1045000 元、所有者权益总计 14600000 元。 2. 单位:元 公司 总收入 总资产 总费用 总负债 净收益 期初业主权益 甲 乙 丙 丁 戊 88000 97000 11700 50000 51000 9000 218100 (800) 3070000 114000 3.该律师事务所 2002 年服务收入应为 6 064 000 元 4.7 月份的收入额是 80 000 元 5.(1)本年度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新增净投资 =(800000-100000)-(700000-200000)-0=200000(元) 营业收入=(本年利润+营业费用)=200000+140000=340000(元) (2)本年度利润=(800000-100000)-(700000-200000)-70000=130000(元) (3)本年度利润=(800000-100000)-(700000-200000)-(30000-20000) =190000(元) 6.举例说明下列各类经济业务: (1)资产增加,负债增加:购入材料 5000 元,货款暂未支付; (2)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接受投资者投入资金 200 万元; (3)资产类项目此增彼减:向银行取现金 3000 元; (4)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投资者撤回投资额 30 万元; (5)资产减少,负债减少: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 4000 元; (6)费用增加,负债增加:发生广告费 2000 元,款项暂未支付; (7)费用增加,资产减少: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保险费 1200 元; (8)收益增加,资产增加:收到被投资企业分来利润 23000 元; (9)收益增加,负债减少:销售已预收货款的产品,价值 6000 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短期借款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 应交税金 原材料 长期偕款 61000 长期投资 60000 实收资本 固定资产 资本公积 合计 375000 (2)该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05000元 (3)该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额为51000元: (4)该企业的净资产总额为263000元。 五)业务题:首先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见下表 会计要素项目资产375000 负债112000 所有者权益263000 及数量关系 (1) 固定资产+30000 银行存款一30000 原材料+10000 实收资本+10000 (3) 银行存款-5000 应付账款-5000 (4) 银行存款+8000 应收账款-8000 长期借款-5000实收资本+500 实收资本+20000 资本公积-20000 期末余额 380000 57000 3230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6月末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380000元,负债总额为57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323000 七、相关准则、制度及阅读书目 1.《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李桂媛,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3.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17 7. (1)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现金 短期借款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 应交税金 原材料 长期借款 61000 长期投资 60000 实收资本 固定资产 资本公积 合计 合计 375000 (2)该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为 105000 元; (3)该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额为 51000 元; (4)该企业的净资产总额为 263000 元。 (五)业务题:首先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见下表; 会计要素项目 及数量关系 资产 375 000 负债 112 000 所有者权益 263 000 (1) 固定资产+30 000 银行存款-30 000 (2) 原材料+10 000 实收资本+10 000 (3) 银行存款-5 000 应付账款-5 000 (4) 银行存款+8 000 应收账款-8 000 (5) 长期借款-50 000 实收资本+50 000 (6) 实收资本+20 000 资本公积-20 000 期末余额 380 000 57 000 323 0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6 月末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 380 000 元,负债总额为 57 000 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323 000 元。 七、相关准则、制度及阅读书目 1.《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月出版。 2. 李桂媛,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出版 。 3. 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 月出版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两个基本问题。目的是要使初学者明确会计核算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以及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应掌握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 义。特别是应理解和掌握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本方法。 二、预习要览 (一)关键概念 1.会计假设 2.会计主体 3.持续经营 4.会计分期 5.货币计量 6.记账本位币 7.会计原则 8.客观性原则 9.相关性原则 10.收益性支出 11.资本性支出 12.配比原则 13.历史成本 14.谨慎性原则 15.实质重于形式 16.权责发生制 7.收付实现制 二)关键问题 1.什么叫会计假设?为什么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要事先设定这些假设? 2.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各个假设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这些假设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4.如何划分会计期间? 5.我国会计法规中,对记账本位币的选择是如何规定的? 6.如何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关系? 7.会计原则可以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具体原则? 8.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关系如何? 9.你认为反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10.如何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果混淆二者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何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反映(核算)和监督,而对会计核算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在学习这七种方法之前,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而且这也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本章主 要就会计核算的基础进行了讲述,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 实现制等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 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组织会计核 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 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济 业务,只记本主体的账。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 解散等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 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 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的目 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 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 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 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在我国,要求企业选用一种货币作为基准,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 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 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
18 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两个基本问题。目的是要使初学者明确会计核算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以及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应掌握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 义。特别是应理解和掌握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本方法。 二、预习要览 (一)关键概念 1.会计假设 2.会计主体 3.持续经营 4.会计分期 5.货币计量 6.记账本位币 7.会计原则 8.客观性原则 9.相关性原则 10.收益性支出 11.资本性支出 12.配比原则 13.历史成本 14.谨慎性原则 15.实质重于形式 16.权责发生制 17.收付实现制 (二)关键问题 1.什么叫会计假设?为什么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要事先设定这些假设? 2.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各个假设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这些假设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4.如何划分会计期间? 5.我国会计法规中,对记账本位币的选择是如何规定的? 6.如何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关系? 7.会计原则可以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具体原则? 8.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关系如何? 9.你认为反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10.如何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果混淆二者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何影响?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反映(核算)和监督,而对会计核算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在学习这七种方法之前,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而且这也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本章主 要就会计核算的基础进行了讲述,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 实现制等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 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组织会计核 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 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济 业务,只记本主体的账。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 解散等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 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 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的目 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 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 度,即从每年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 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在我国,要求企业选用一种货币作为基准,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 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 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 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 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简称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居于指导性地位,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3项。根据这些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二是关于会计要素确 计量方面的要求:三是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一)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表明经济业务 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包括会计确认、计 量、记录和报告,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3.一贯性原则 贯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 向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是绝对不许变更 从对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阐述来看,可比性和一贯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比性强调不 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一贯性强调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两者都属于可比性 要求。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可能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 间尽可能采取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4.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 就是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这条原则所表明的含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要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而提供的会计信息最终必须能为其使用者所使用,也就是说 信息必须是有用的。会计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 会计信息应当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三是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 营管理的需要。 5.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及时性 的要求表现在:对会计信息及时搜集、及时加工处理和及时传递。 6.清晰性原则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二)关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 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一般指一个会计年度)损益。如果 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出现当期利润需增而资产价值偏高的现 象: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以致当期利润虚减而资产价值 偏低的结果。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 上的配比。 3.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确定收入和费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正确地应用权责发生制是 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规范。 4.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 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用历史成本计价比较客
19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 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 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简称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居于指导性地位,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 13 项。根据这些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二是关于会计要素确 认、计量方面的要求;三是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一)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表明经济业务 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包括会计确认、计 量、记录和报告,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 向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是绝对不许变更。 从对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阐述来看,可比性和一贯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比性强调不 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一贯性强调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两者都属于可比性 要求。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可能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 间尽可能采取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4.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 就是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这条原则所表明的含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要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而提供的会计信息最终必须能为其使用者所使用,也就是说 信息必须是有用的。会计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 会计信息应当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三是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 营管理的需要。 5.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及时性 的要求表现在:对会计信息及时搜集、及时加工处理和及时传递。 6.清晰性原则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二)关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 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一般指一个会计年度)损益。如果一 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出现当期利润需增而资产价值偏高的现 象;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以致当期利润虚减而资产价值 偏低的结果。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 上的配比。 3.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确定收入和费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正确地应用权责发生制是 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规范。 4.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 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用历史成本计价比较客
观,有原始凭证作证明,可以随时查证和防止随意更改。 三)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重视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 形式。 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 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 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准备,即秘密准备。 3.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 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体来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 确,并在财务报告中做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 化会计核算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也叫现金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 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 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 理。由于款项的收付实际上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一般称为现金制。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也叫应计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 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 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 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 理。由于它不管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 四、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2.强调经营成果计算的企业适合采用()。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永续盘存制 D.实地盘存制 3.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4.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 关的,应作为()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5.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金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A.配比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6.在会计年度内,如把收益性支出当作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则会 A.本年度虚增资产、收益 B.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增收益 C.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减收益 D.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减收益 7.会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时,选作统一计量标准的是()。 A.劳动量度 B.货币量度 C.实物量度 D.其他量度 8.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时,下列计价方法中符合谨慎性原则的是( A.先进先出法 B.后进先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先进后出法
20 观,有原始凭证作证明,可以随时查证和防止随意更改。 (三)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重视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 形式。 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 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 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准备,即秘密准备。 3.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 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体来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 确,并在财务报告中做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 化会计核算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也叫现金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 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 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 理。由于款项的收付实际上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一般称为现金制。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也叫应计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 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 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 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 理。由于它不管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 四、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2.强调经营成果计算的企业适合采用( )。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永续盘存制 D.实地盘存制 3.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 )。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4.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 关的,应作为( )。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5.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金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 A.配比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6.在会计年度内,如把收益性支出当作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则会( )。 A.本年度虚增资产、收益 B.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增收益 C.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减收益 D.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减收益 7.会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时,选作统一计量标准的是( )。 A.劳动量度 B.货币量度 C.实物量度 D.其他量度 8.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时,下列计价方法中符合谨慎性原则的是( )。 A.先进先出法 B.后进先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先进后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