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杨万里,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 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 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后记:《游园不值》是宋体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这首古诗配 有一幅“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彩色插图。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 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看 到的“满园春色”,并用幻灯打出来,再根据自己画的“满园春色”,向全班同学 解说图上画的内容。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 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 了培养
11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杨万里,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 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 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后记:《游园不值》是宋体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这首古诗配 有一幅“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彩色插图。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 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看 到的“满园春色”,并用幻灯打出来,再根据自己画的“满园春色”,向全班同学 解说图上画的内容。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 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 了培养
习作一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 重点难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大自然赋于我们很多神奇与美妙,我们被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落日美景所惊讶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上的云又是怎样的壮观与美丽。 2、板书:二八月看巧云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 和 )两 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 )、( 三种情况来写的。 2、小结: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 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 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2 习作一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 重点难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大自然赋于我们很多神奇与美妙,我们被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落日美景所惊讶,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上的云又是怎样的壮观与美丽。 2、板书:二八月看巧云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 1 ) 、 《 二 八 月 , 看 巧 云 》 写 的 是 二 八 月 的 云 在 ( ) 和 ( )两 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 )、 ( )、( )三种情况来写的。 2、小结: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 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 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名称 形状 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课时 习作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第三课时 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4.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指导修改 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1.组织交流。 2.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3.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三.尝试修改 教学后记:能按要求完成习作,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按照 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第二单元
13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名称 形状 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课时 习作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第三课时 一.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 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 4.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修改 1 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1. 组织交流。 2.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3. 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三.尝试修改 教学后记:能按要求完成习作,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按照 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第二单元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 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 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 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 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 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圈画画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 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14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 1 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2-5 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 5 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 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 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 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 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神舟 5 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 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圈画画.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 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 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三、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 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 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 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 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回复到教师发出的帖子上。 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帖子,评讲 四、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五、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 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可以完成一次小练笔,同样也发到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子 上 六、布置作业 l、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一发射—一问候——梦圆 教学后记: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 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情感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从而使教学目 标取得一定的弹性效果。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 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教学方式的趋向单一,使教 学目标没能更上一层楼,总体上达到了让学生了解神六,教育学生的目的
15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 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三、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 343 千米时, 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 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 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 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回复到教师发出的帖子上。 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帖子,评讲 四、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五、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 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可以完成一次小练笔,同样也发到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子 上。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后记: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 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情感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从而使教学目 标取得一定的弹性效果。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 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教学方式的趋向单一,使教 学目标没能更上一层楼,总体上达到了让学生了解神六,教育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