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星一一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 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 二、初读课文 l、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检査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 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 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一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
16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 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 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 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 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
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 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略) 练习设计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 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 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17 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 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略) 练习设计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 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 年 3 月……分 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硏究分析了……亚马孙 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 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 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 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 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 (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 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
18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 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 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 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 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 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 (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 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
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 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 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 “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 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我积累科学知识,激发学生 对知识的渴求性。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地球,并让其知道地球上现在印发环境问题 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诉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不足之处 在于没能有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形象的了解。 7.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19 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 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 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 “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 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我积累科学知识,激发学生 对知识的渴求性。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地球,并让其知道地球上现在印发环境问题 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诉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不足之处 在于没能有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形象的了解。 7.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3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 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 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 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 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0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 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 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 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 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