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②第(1)、(3) 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教学后记:让学生体会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是本课文的教学难点,只有让 学生找出“儿童多”的词句进行悟读,通过自己参与课文中的想象,去体会儿童 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感受到儿童身上散发的如朝阳般的灿烂的气息。同时也 从中可见作者多么地爱孩子,多么地爱春天那美好的景象。 教完第二课时,我感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参与学习做得还不够,没有启发 就急着引领学生进入预设的环节中,教学过程显得粗糙 3.早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一一三味书
6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 9 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 3 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 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 4、5 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 6 题。 教学后记:让学生体会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是本课文的教学难点,只有让 学生找出“儿童多”的词句进行悟读,通过自己参与课文中的想象,去体会儿童 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感受到儿童身上散发的如朝阳般的灿烂的气息。同时也 从中可见作者多么地爱孩子,多么地爱春天那美好的景象。 教完第二课时,我感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参与学习做得还不够,没有启发 就急着引领学生进入预设的环节中,教学过程显得粗糙。 3.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
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 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l、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 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 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精读讲解 l、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一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一—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7 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 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 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 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 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 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 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 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从课文描写梅花的句子中来考虑这个问 题,而是让学生思考梅花的特点和鲁迅的品格,让学生把梅花的特点和鲁迅书桌 上“早”字的来历这个故事结合起来回答。这样,大部分学生一下子便能体会到 作者写梅花的真正用意了。 课文为什么用“早”为题?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最后一个 自然段中要让学生明白“清晨”、“春天”指的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指的是 我们青少年时期,“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就是要做到“时时早,事事 早”。理解了这一自然段,对于课文以“早”为题的目的就不难理解了
8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 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 6、7 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 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 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 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从课文描写梅花的句子中来考虑这个问 题,而是让学生思考梅花的特点和鲁迅的品格,让学生把梅花的特点和鲁迅书桌 上“早”字的来历这个故事结合起来回答。这样,大部分学生一下子便能体会到 作者写梅花的真正用意了。 课文为什么用“早”为题?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最后一个 自然段中要让学生明白“清晨”、“春天”指的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指的是 我们青少年时期,“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就是要做到“时时早,事事 早”。理解了这一自然段,对于课文以“早”为题的目的就不难理解了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 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9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 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 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 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 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 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 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10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 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 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 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 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