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院 ANSHUN UNIVERSITY 马克想硅学院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 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 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多学院 ANSHUN UNIVERSITY 马克想生学院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多?学院 ANSHUN UNIVERSITY 马克想生学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 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 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 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说:“仁、义、礼、智,非 。 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多?学院 ANSHUN UNIVERSITY 马克想注学院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 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 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 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 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 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多学院 ANSHUN UNIVERSITY 马克想挂学院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 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 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 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 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 我们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