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长城以南盛行复种,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类型有:黄淮海平原的冬小麦一夏玉米、冬 小麦一夏大豆、冬小麦一夏甘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冬小麦一水稻、冬油菜一水稻、早稻 一晚稻、冬油菜(麦类)一早稻一晚稻、冬季蔬菜一早稻一晚稻等。 5.间套作类型众多 为了利用季节,在前作物后期套种后作物的做法甚为普遍,主要套种类型有:黄淮海平原的冬 小麦春玉米、冬小麦棉花、冬小麦花生(甘薯),江南水田的水稻冬小麦(或油菜)、水稻绿肥、 旱地的油菜(麦类)棉花,西南地区盛行冬小麦春玉米复甘薯、马铃薯春玉米(甘薯)等。在 年一熟的河西走廊地区采用小麦与玉米半间半套的做法,大幅度提高了年单产。中国的间作甚多, 主要类型有玉米间作大豆、花生间作甘薯等。 近年来,间作套种面积有所减少。 6.设施栽培面积大 设施栽培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种植制度,通过温室、大棚等人工设施,创造适宜于作物生长发 育的生境,为蔬菜、花卉、鲜果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至1999年,我国 以日光温室和大棚、小棚为主的设施面积以达87万hm2,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种植过程的复杂性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因而作物的种植过程也体现了它的复杂性。 播种季节多样。在一年一熟地区一般是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但在一年多熟地区播种季节除春播 外,还有夏播、秋播或冬播。 生长期与时间多样。一年生作物一般生育期为36个月,短的蔬菜或荞麦等可短至12个月, 多年生作物(草本或木本)的生育期可延续几年至几十年。 收获产品与次数多样。粮食作物以收获籽粒为主,果树则以收获鲜果或干果为主,另一些作物 则以收获(或收割)营养体为主,如块根块茎(马铃薯、甘薯、甜菜、萝卜)、茎叶(烟叶、蔬菜、 牧草),牧草等一年还可以收割几次。多年生果树则可在成熟期后,年年有所收获。 种植配置方式多样。按播种方式不同,有撒播或条播,有直播和移栽(水稻有插秧和抛秧), 有单作和间套作;按种植密度的稀密,可将作物分为密播作物(稻、麦、牧草等)和行距较宽的中 耕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烟草)。 田间管理多种。中国农作物田间管理较为精细,整地、播种、间苗、灌水、追肥、中耕、除草、 病虫害防治、整枝等。当前,在一些地区,耕翻、播种、收获等环节正在逐步机械化,目前,全国 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作业水平分别为57%、33%和2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其 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11%,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44%:玉 米机收水平达到6.8%: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水平也发展迅速。在 全国的多数地区与大量农事活动仍以人畜力为主。 (三)增产要素 当前,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单产在世界上居于中上等水平,但若包括复种在内的年单产计, 11
则已居于世界上等水平。例如,1991~2000年世界播种面积谷物平均单产2915kg/hm2,中国 4663kg/hm2,在荷兰、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之后;但年单产约为6995kghm2,已超过法、德、 日、美等国,居于世界前列。单产高的原因是单位耕地上较高的物质投入与精耕细作。在增产的要 素中,主要是化肥、灌溉、良种和多熟制。 2000年,按1.3亿hm2耕地计,每公顷年投入化肥298kg/m2(世界为96kg/hm)、有效灌溉面 积占耕地的40%(世界为20%)、每公顷机械动力3.76kw/m。这样的投入水平保证了较高的年产 出水平。 (四)我国种植业生产的区域化格局 中国的作物分布特点是南水(稻)北早(麦、玉米、棉花)。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 米是三巨头:豆类中主要是大豆,其次还有小豆、绿豆、豌豆、蚕豆等;薯类主要是甘薯和马铃薯: 经济作物包括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等,面积最多的是油料和棉花,油料作物以油 菜籽和花生为主。 我国种植业生产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1)粮食主产区基本形成: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小麦 和玉米主要分布在北方。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南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则主要集中于东北 地区: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三省和西北地区;玉米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三省区。(2) 棉花形成三大产区:新疆棉花主产区、冀鲁豫棉花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面积仍以黄淮 海平原较多,近些年来,新疆的棉花异军突起,2004年产量已达全国总产的28%。(3)花生、油菜 和大豆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产带已经形成并基本稳定。花生以黄淮海平原居多,冀鲁豫三省花生 区域生产格局基本稳定:油菜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油菜籽生产稳步上升:内蒙古和东 北大豆生产基本稳定。(4)北方甜菜产区,南方甘蔗生产区。(5)蔬菜产区基本稳定,南方产区地 位提高 五、粮食安全一中国农业永恒的主题与难题 对中国粮食的前景,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以悲观生态派代表美国人布朗的预测, 它提出2030年中国可能要进口2.3~3.79亿t粮食,这个数字超出了世界全部年贸易粮的总数,世界 舆论为之哗然,甚至就此散布了“第三次黄祸又来了”,这种是政治偏见性的论调。另一种是国内 一些官员与专家曾过分乐观地认为“中国粮食在量的问题上己经解决”,从而认为中国己经进入到 “农业新阶段”了。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从全局、长远与基础水平看。1995年是中国粮食 产量较高的一年,在当时一片乐观声中,刘哭浩教授发表了“粮食问题战略上要防患于未然”一文 (科技日报9月11日),此后,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2003年比1998年总产下降16%,引起了 各方面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必须认识到,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题与难题,粮食安全应是我国永恒的基本国策。从 中长期发展战略看,今后中国粮食问题的趋势是: (一)需求:刚性增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