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思修教研室刘丽任课教师:授课章节第五章第一节2025级授课专业和年级锤专题6遵守道德规范题 目授课学时2 学时炼道德品格1.知识目标:掌握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一些道德问题。3.素质目标:培养思想道德素养。1.道德的起源、本质教学重点2.道德的功能、作用1.做好学理阐释教学难点2.回应现实的关切问题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通过道德的起源、功能、作用、本质的内容讲授。在道德的发展变化中,引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这个崭新类型。社会主义道教学过程德的形成,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引出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继而,为后面阐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打下基础。1.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案例与习题2.结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谈谈道德在实际生活中起什么作用。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参考文献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2 -
教 学 内 容 - 2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研室:思修教研室 任课教师: 刘丽 授课章节 第五章 第一节 授课专业和年级 2025 级 题 目 专题 6 遵守道德规范 锤 炼道德品格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一些道德问题。 3.素质目标:培养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 2.道德的功能、作用 教学难点 1. 做好学理阐释 2. 回应现实的关切问题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通过道德的起源、功能、作用、本质的内容讲授。在道德的发展变 化中,引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这个崭新类型。社会主义道 德的形成,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引出社会主义道德的 本质。继而,为后面阐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注重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打下基础。 案例与习题 1.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结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谈谈道德在实际生活 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 社 1991 年版。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8 年 5 月 6 日
教学内容课程导入: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以案例导入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课程,使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生们明白最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朴实、最基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本的做人的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所说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其实是一些道理。最朴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一爱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一诚实做错事要表示款意一知耻这些从根本上说“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使科学家终身受益。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既是社会的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呢?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一)什么是道德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于“德”与“得”相通,指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道”“德”并举,始于关于道德概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念的理解我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联用“故学至乎礼而止,们可以将整夫是谓道德之极”。(如果一切都能按照“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个概念分成道德的最高境界。)《管子》“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只要几个部分来统治者确定和奉行道德,老百姓就会接受教化。)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分析。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历史走到了今天,究竟该怎样解释道德一词呢?马克思主义学院制3-
教 学 内 容 - 3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制 课程导入:1987 年 1 月,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 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 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 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 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 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所说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其实是一些 最朴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爱心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诚实 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知耻 这些从根本上说“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使科学家终身受益。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 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 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既是社会的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 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呢?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什么是道德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 “德” 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于“德” 与“得”相通,指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道”“德”并举,始于 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 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联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谓道德之极”。(如果一切都能按照“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 道德的最高境界。)《管子》“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只要 统治者确定和奉行道德,老百姓就会接受教化。)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 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 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 历史走到了今天,究竟该怎样解释道德一词呢? 以案例导入 课程,使学 生们明白最 朴实、最基 本的做人的 道理。 关于道德概 念的理解我 们可以将整 个概念分成 几个部分来 分析
教学内容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二)道德的起源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此处,可以马克思关于道德起源: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他通过道德起和恩格斯在制定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阐明的关于道德的根本观点。主要内源问题入容包含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手,分析马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克思主义以《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等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考察祭道德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并确定了从现实前的错误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寻求答案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法,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道德起源理了道德的起源等问题。马克思本人虽然不是道德哲学家,也没有专门写过论,分析马道德论,但马克思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对道德问题进行了克思主义的辩证的思考和深入的批判。关于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道德起源理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来出论。发和把握。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一一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主客观条件同时存在于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发展导致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同时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意识和实践中约束人的行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制-4-
教 学 内 容 - 4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制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 为评价方式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 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从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道德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 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二)道德的起源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关于道德起源: 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他 和恩格斯在制定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阐明的关于道德的根本观点。主要内 容包含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等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考察道德 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并确定了从现实 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寻求答案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法,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 了道德的起源等问题。马克思本人虽然不是道德哲学家,也没有专门写过 道德论,但马克思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对道德问题进行了 辩证的思考和深入的批判。关于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 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来出 发和把握。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 一于生产实践主客观条件同时存在于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 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 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一种有 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他 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 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发展导致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同时实践领 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 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意识和实践中约束人的行为、调 此处,可以 通过道德起 源问题入 手,分析马 克思主义以 前的错误的 道德起源理 论,分析马 克思主义的 道德起源理 论
教学内容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即“道德禁忌”。这就是道德的萌芽。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实质是大家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是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2.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个基本论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从解释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起源的角度看,马恩的这一见解无意是正确的。它实际也提示了道德的一半基础所在。任何道德观与道德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能是精神上的“托邦”。这是因为,人只有先生活,然后才能谈道德的生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而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之中,便会产生利害冲突、分歧矛盾,便出现了是非评价的问题,出现了协调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要求,以避免和缓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突与斗争,从而保证劳动实践有序展开,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一个人,无所谓道德。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孤零零地独自在世界上生存,或者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彼此隔绝,自身从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从来与其他人没有利益上的瓜葛,那么人就不必思考行为是否适当的问题,也就没有道德产生的客观环境。所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也是道德生活的前提。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3.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催生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可以说是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人的意识的发展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它们遵循着本能去生活,因此动物之间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就无道德可言。而,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已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制-5-
教 学 内 容 - 5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制 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 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即“道德禁忌”。这就是 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 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 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 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实质是大家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 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是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 保障。 2.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个基本论断:“思想、观念、意识的 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 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 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从解释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起源的角度看,马恩的这一见解无意是 正确的。它实际也提示了道德的一半基础所在。任何道德观与道德体系都 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能是精神上的“乌托邦”。这是因为,人只有先生 活,然后才能谈道德的生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而在人与人交流互 动之中,便会产生利害冲突、分歧矛盾,便出现了是非评价的问题,出现 了协调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要求,以避免和缓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 突与斗争,从而保证劳动实践有序展开,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一个人, 无所谓道德。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孤零零地独自在世界上生存,或 者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彼此隔绝,自身从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从来与其 他人没有利益上的瓜葛,那么人就不必思考行为是否适当的问题,也就没 有道德产生的客观环境。所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也是道德生活的 前提。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3.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催生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可以说是道德产生的必 要性,而人的意识的发展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是道德产生的主观 条件。 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它们 遵循着本能去生活,因此动物之间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就无道德可言。 而,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 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
教学内容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道德逐渐就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说人类的思维还达不到这一点话,协调利益关系就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也就不会产生道德。比如,人类思维如果始终处于婴儿状态,不能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正确定位,人的的思想和观念中就不会产生要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的道切需要,也不可能去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科学的道德起源说从根本回答了“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这一问题。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人不能离开群体生活。个人行为会对他人、群体产生影响,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变成风俗习惯,演化为道德。行为准则就是善,受到他人的赞许则心安理得。与舆论力量与自我良心相关。如果不顾及就会引起冲突,会损害集体利益。道德不仅是一种体验,而是上升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三)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与学生讨论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什么是道德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其一,道的本质?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单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案例:原始社会道德是指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特征是: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把无条件服从和维护共同利益视为神圣义务:全体成员之间自由平等、团结互助:道德观念简单、贫之:道德调节范围狭隘,主要通过风俗、禁忌、传统和宗教仪式来进行。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制-6-
教 学 内 容 - 6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制 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 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 道德逐渐就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如果说人类的思维还达不到这一点话,协调利益关系就不会成为一种内在 的需要,也就不会产生道德。比如,人类思维如果始终处于婴儿状态,不 能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正确定位,人的的思想和观念中就不会产生要调节 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迫切需要,也不可能去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 总之,科学的道德起源说从根本回答了“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这一问 题。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人不能离开群体生活。个人行为会对他人、 群体产生影响,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 变成风俗习惯,演化为道德。行为准则就是善,受到他人的赞许则心安理 得。与舆论力量与自我良心相关。如果不顾及就会引起冲突,会损害集体 利益。道德不仅是一种体验,而是上升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道德是 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 规范。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 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 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 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其一,道 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 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其二,道德随 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 道德必将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 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案例:原始社会道德是指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 特征是: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把无条件服从和维护共同利 益视为神圣义务;全体成员之间自由平等、团结互助;道德观念简单、贫乏; 道德调节范围狭隘,主要通过风俗、禁忌、传统和宗教仪式来进行。其中 与学生讨论 什么是道德 的本质?